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公府掾吏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成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皇帝和三公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公府掾的地位高于其他各级掾吏,职责十分广泛,在辟除中也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3.
吏役指衙门中以书吏和衙役为主的“非正式结构”。吏役制度是相对于官制而言。学者有时亦称吏制、吏胥制度或胥吏制度。在清代.吏和役关系非同寻常,某种程度上吏就是役:如果把吏和役区别开来。吏在身份上稍优越于役.但二者尤其在地方衙门中有着十分亲密的合作,同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  相似文献   

4.
霸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而特殊的机构和政治现象,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制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霸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频繁出现,导致霸府频繁出现的原因有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的削弱;幕府机构和公府机构的高度膨胀;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5.
西晋军府制度深受两汉以来幕府公府化趋势的影响,军府的辟署权一如公府有所扩大,且内部设置机构也与公府无异而分为三大系统,不仅如此,最为核心的变化乃是参军开始署曹。西晋八王军府这一案例有助于清晰地揭示军府制度在东晋定型之前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吏为民役”思想是由唐朝著名思想家柳宗元提出的。郑观应用君主与民众应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诠释“吏为民役”。谭嗣同用民本君末的道理阐述“吏为民役”。柳宗元的勤政思想得到李化南、陈宏谋、黄宗羲及谭嗣同等人的丰富与发展。国家官吏要做民众公仆,要勤政;只有勤政,才能巩固国家政权。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中得到继承与发扬。勤政的彻底性和为人民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既体现了党的宗旨对“吏为民役”思想的超越与升华,也是共产党员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朝时期,在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各类人口中有一种被称为“吏”的民户。这种“吏”和一般称呼官吏的“吏”不同:官吏属于统治者,是地主阶级中的掌权分子。这里的“吏”则属于被统治者,是封建国家的依附民。本文试图对这个时期“吏”民的基本状况作一粗浅的描绘和论述。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吏”民的身分和地位。(2)封建国家对“吏”民的使用。(3)关于“募吏”和“白衣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书名《改革通鉴》。先对书名和编写宗旨作些说明。 “改革”一词,古已有之。《后汉书·黄琼传》:“(左)雄前议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后尚书张盛奏除此科。琼复上言:‘复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溢,不宜改革。’帝乃止。”这是说当时的举吏复试制度好,不能改掉。《梁书·武帝纪》大通元年诏:“百官俸禄,本有定数,前代以来,皆多评准,顷者因循,末遑改革。”这是说当时的百官俸禄制度不好,需要革  相似文献   

9.
两汉时期将军制度发生了诸多变化,这与州府的军府化过程可谓一在中央层面一在地方层面,共同推动着两汉政治体制的演化。这两种演化趋势于汉末合而为一。曹操霸府就是这种演化的结果,亦即公府幕府化的完成。这一点在曹操霸府军事参谋机构的设置上可得到确证。而这些机构的设置以及制度上的规定也奠定了魏晋以后加兵公府及地方军府的基本框架。公府幕府化的结果也表明军事因素开始全面楔入国家行政体制,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体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献中常见"故吏"、"修行"、"学事"等称谓,他们就是作为官僚系统后备力量的"备吏",其活动反映了后备吏制度在汉代的存在。西汉时,一些后备吏以知识和道德从事行政工作,既弥补了当时员吏的不足,也锻炼了从政技能,发挥了重要行政作用。东汉之后,随着国家对员吏数量的扩充,部分后备吏如"修行""、学事"等逐渐成为正式吏员。  相似文献   

11.
两汉以来,帝国的政治制度有两大变化,一是幕府的公府化,一是公府的幕府化,公府与幕府相互纠结,对魏晋时期的政治形态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即对《晋书·职官志》中的相关材料进行辨析,考证了两晋时期公府与军府的层级及机构设置问题,勾勒了此一时期政治形态的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政治发展过程中,人们不仅注意到了制度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关注道德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一代军阀阎锡山就非常重视道德尤其是官吏道德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作用。他教育官吏们要有责任心、用“心”办事以及有良好的人品。从阎锡山的这些治吏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对今天吏制有借鉴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古往今来,治吏和治民历来是治国安邦、抚世理事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具体的把握和运筹上.历代明主贤君首重“治吏不治民”,特别强调求贤治吏的重要.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治吏不治民”这句治世警言于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是一个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先贤圣哲、志士仁人和明君良相,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治国经世之道,积累了不少从政中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虽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些治国之道因时过境迁而泾谓不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不少道法还是真知灼见,值得学习.推重求贤治吏就闪耀着从政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4.
宋代文书吏制度是宋代吏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令史和书令史可视为宋代文书吏的代表.以令史和书令史为中心,考察他们的职官构成、入仕途径、迁补、出职、俸料以及奖惩.在宋代官方礼制中,一般以三省、枢密院的书令史为政治阶层的最低限来参加国家的重大的活动.研究宋代文书吏制度,有助于深入了解宋代吏役合流、以文人为主体的政治格局、官与吏分层、文与伎分道而行等历史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在史学研究思路上由传统的精英思维向社会扩散,将居高的眼光向下沉,由下而上寻找新的阐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远喜 《湖南教育》2007,(10):39-39
杜甫的《石壕吏》,全诗篇幅不长,共24句120字,这首叙事诗刻画了一个凶暴蛮横、不可一世的封建差吏形象,课文除了“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两句正面刻画差吏的凶残,其他无一处是直接写差吏,细细品味,却无一处不是在刻画差吏的。这归功于《石壕吏》侧面描写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专题提示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 ;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 ,自古有“得人皆昌” ,“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梳理1 .重要的选官制度(1 )汉代 :察举制 ,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2 )魏晋 :九品中正制。(3 )隋到清 :科举制。…  相似文献   

17.
人们大多熟悉唐朝“依法治吏”政策,认为它是保持唐政治清明、官吏廉洁的重要手段。其实,“依法治吏”的前提是“依法选吏”。唐王朝为培养一批能懂法、执法的官吏,从教育、选举到任用每一环节都注重对官吏法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历史各版本教材在叙述军机处的特点时,大都提到了“有官无吏”一词。如人民版教材中“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人教版教材中“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我们通常认为“官吏”是旧时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而教材明显说明官与吏并非一体,他们是有区别的,那么,二者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9.
《促织》一文末写道“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将成名比喻成“得道之人”,而说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是“鸡犬”。其实成名的所谓“得道”即“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各千计”的富贵生活不过是各级官吏分给他的一杯羹。各级官吏因为进贡蟋蟀而加官进爵,得意之余“抚军不忘所自”,“宰悦,免成役”,“抚军亦厚赉成”,成名才侥幸过上了“裘马扬扬”的世家生活。成名的贫富贱贵全在那些贪官虐吏的一念之间,成名只不过是当时千万可怜百姓中幸运的一个。所以成名才是“鸡犬”。另外,虽然作者在前文揭露当时黑暗社会中官贪吏虐、民不聊生的…  相似文献   

20.
蒙藏学校是20年代李大钊等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方,其西院,清代乾隆时为绵德府,后为毓公府;东院,清时为右翼宗学,民国时为松坡田书馆,曹雪芹、梁启超、徐志摩都曾驻足于此。但人们往往把这两个院子混为一谈。本文为此作些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