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课》2007,(10)
一、材料安排要贴近学生在探究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应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探究这些材料。在教学中,我以为不一定非要用课本中提供的材料,可以用相近的却不会影响学生思维发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小学科学教学应与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相结合,提供给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实验材料,让科学课扎根于生活,真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发展。一、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材料更具生活化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在学习《土壤  相似文献   

3.
楼佳萍 《教师》2010,(3):46-47
新课标要求科学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强调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培养学生多样性思维和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全文从充实“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开设“生活化”的探究活动、寻找“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实施“生活化”的作业等方面阐述了初中科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翁华福 《考试周刊》2011,(32):218-219
初中科学教学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暴露学生的探究过程,在体验探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作者结合科学新课程实践,从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体验探究;提供生活化材料,实施体验式探究;鼓励动手操作,彰显探究过程;有效促进合作,交流互动体验;及时回归生活,应用体验知识等方面探讨了初中科学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体验,有效开展体验式探究学习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指出,放手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活动,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构建新知,发展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激活课堂. 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创设情境,提供的教学实例和材料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样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所发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情感,帮助学生消除思维上的心理障碍,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生活现象的总结和归纳。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生活材料激发探究欲望、实践应用增强学习内在动力、回归社会生活领略现代科技的重要意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力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旨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策略。一、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小车的  相似文献   

8.
高中历史课"综合导向教学"指打通各学科严格的壁垒,借助相关学科知识和社会热点、焦点事件,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用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跳出历史来学习,用综合的视角探究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创造性历史思维。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使科学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科学课的教学必需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甚至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本人粗浅认为小学科学课程应以生活为基础、探究为灵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1课堂中生活化的探究在很多人眼里,“科学”是深奥的,似乎只是科学家们的专利。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同样也是通俗的。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科学课在空间上要由狭隘的课内回归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②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可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个小制作、写科学小童话、我是小小科学家等。我们学校在城乡结合部,农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废旧物品,简便材料就是许多小制作的原料,这些制作尽管土气,但能使学生惊叹不已,自己还那么棒竟然能制作出这般神奇的作品。如:在《溶解...  相似文献   

10.
新科学标准强调科学教学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学生为本,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会使学生学习内容更有实践性和挑战性,学习兴趣更加持久,有利于学生建构与生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周围,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探究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让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1.
现行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适于开展探究活动。从灵活运用教材的目的出发,笔者试从教学情境、教学过程、探究内容等方面阐述了对教材特点的认识,对教学策略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科学、用科学。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活动,开辟小学科学教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程主要是以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而科学探究材料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探究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活动的质量。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探究材料不仅仅是科学仪器室中那些配备齐全的各种实验器材.还包括师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科学活动素材,这些都是重要的科学教学资源,我们要积极开发、善于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让科学探究活动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童趣。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活即文化与生活的交融,是生活中的文化。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应摆脱空洞乏味、抽象枯燥的理论教学,注意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文化,感受学习的乐趣。笔者以《文化创新的途径》这一框题为例,就如何设置有效情境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谈几点实践操作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初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经常探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热点问题是最好的切入口,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热点和焦点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对于地理教学来说,这些材料都是  相似文献   

15.
新物理课程要求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物理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实验、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不仅能起到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学习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并应用这些技术服务学习、工作和生活十分重要。在《声音的获取与加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组织课堂小活动,让学生感受"现场录音";设计有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7.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所用到的实例都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插图、阅读材料苏科版物理教材中编写的"生活、物理、社会"阅  相似文献   

18.
生活化英语课堂教学,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的内容设计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依据真实的英语教育因素,运用语义真实、语境真实、语用真实的英语教学材料、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巧,给英语学习者输入真实的英语.并利用这些生活素材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来激发  相似文献   

19.
杨乐彤 《地理教育》2015,(Z1):109-110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来源于生活最终也回归于生活。所谓在地理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现象或问题,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将这些现象或问题进行科学化重组,创设出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教学环境。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1.导入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吸引学生好奇心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作为课堂开始的第一环节与课堂效果息息相关。如果在导入环  相似文献   

20.
英语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把课堂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习充满情趣.英语生活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