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探寻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基于职业教育发展“新内涵”建设的背景,综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一是人才培养目标新定位,二是课程体系新审视,三是课程模式新变化,四是学制分段新改革,五是教育类型衔接新趋向,六是学业水平测试新制度。  相似文献   

2.
正语录:实现"政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是晋江市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目的所在。晋江市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区,正努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抢占职业教育高地,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二次创业"服务。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印度政府于2014年颁布了"新中等教育职业化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重新评估人力资源需求;倡导将职业教育范畴扩展到中等教育的各个阶段,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建立与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相对接的资格认证体系;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和评价,加强教师培训,以提升职业教育教师质量;重视女性和特殊群体的职业教育;资助教学材料、教学设备、职业指导与咨询。该计划体现了印度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突显了以能力为本位的特征,其实施将增强印度职业教育体系纵横两个方向的灵活性;强化公私合作,使两者共同促进印度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中等职业教育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区域特色,疏通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拓展职业教育发展渠道。据此可以探索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阶段,具有服务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发展、服务产业发展以及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底蕴,推动其“三教”改革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师队伍、教材建设、教法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进行“三教”改革。中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旨在以“教师、教材、教法”为切入点,通过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改良“双师”教师队伍;联合组建开发团队,加强教材体系建设;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建设高质量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助力。  相似文献   

6.
连续扩招有力地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从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标准角度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的价值选择是加快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调整教育结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举措.中等职业教育较高的就业率、重点放在农村地区是中等职业教育扩招政策有效性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转变密切相关。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功能的转变与适应阶段,应进一步发挥其社会福利与社会整合功能。本文从整合职教资源、发展农村职教、西部大开发、拓展社会培训、民办职业教育、国际劳务输出培训等方面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提出拓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所应遵循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8.
国家已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素质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是确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上海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上海中等职业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10181工程"的深化,是上海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其核心理念可概括为:实用取向的普通文化课程改革;任务引领的专业课程改革;基于生涯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制度设计.这些理念既是对目前上海职业教育现实问题的应对,又是对职业教育课程本质深刻思考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和评价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品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等过程,就是办好办优职业教育的过程。焦作市中等职业教育新课堂教育实验(下称新课堂实验)正是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3年多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指的"课程改革"是广义上的课程改革,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即课程方案改革。笔者在调查分析全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企业和学生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就业导向办学指导方针下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及建议,并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开发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2.
国家已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素质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是确保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是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的需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是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论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引领下的实践探索追求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国内统一刊号:CN 32-1777/G4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9094邮发代号:28-365《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江苏省教科院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研究所与《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江苏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版》遵循"为职教行政决策与管理服务,为职教教学改革和科研服务,为繁荣职教理论和职教师资发展服务"的方针,关注职教改革新动态,研究职教改革新问题,宣传职教改革新政策,报道职教改革新典型,普及职教改革新理念,交流职教学术新成果,推广职教改革新经验,指导职教改革新实践,促进职教改革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机制创新,突出内涵发展,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课堂生态与内涵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现有功能与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本质要求不吻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区域差距依然存在、职业学校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了促进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推进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课改现状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呼唤新的教学变革。在研究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教学实际的基础上,立足解决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现实和难点问题,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新思考,并从内涵、特征等角度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同时认为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双场合一"教学的基础是课程的整合和开发,整合要紧跟学生需要、产业需要、教学需要;要融入教师教学经验、学生困惑、专家同行建议;整合的价值是解决课程内容相互孤立、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课程内容梯度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研的滞后,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台阶,这是中职发展的必由之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日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仅处于中等发展水平,这种现状与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相称.在教师数量方面,由于"十五"期间学生人数的持续增长,生师比已经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成为制约广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对此,要创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思路;落实《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实施意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保证师资培养培训经费,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了“十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其中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这一目标的确定,要求我们必须解决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滑坡的问题,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几年广大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了许多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解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滑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展示了与时俱进、励志改革决心和现实意义。新教材的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突出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强化了职业教育课程核心功能及其功能的发挥,体现了实用性和人文教育的特性以及教学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招生工作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830万人,在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又传出一个新信息:到2012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将超过普通高中教育. 一方面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初中毕业生人数急剧下降.这一不争的事实,成为推进中职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动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