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物象、意象、意境在诗词中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一、物象和意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一般来说,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借助客观事物来抒写情志,化物象为意象。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态、颜色,是一个物象,但当诗人把它写进诗词中,它就含有了诗人的情感意趣,成为诗词中的意象了。李贺在《致酒行》中写“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诗句中的“柳”已被赋予了对“主父”的深…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伤逝》中存在一个叙述上的意象即“阿随”。从叙述学上讲,这个意象绝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意象,通过对它的叙述,至少在文本叙述节奏和频率以及在叙述结构上起到了延缓、转折和象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阿随这个意象着手,通过对叙述时间和叙述结构的考察,来探究它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便能给我们尽可能多的思索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桃花扇小札     
桃花扇,《词源》训为“传奇名,孔尚任撰”。《辞海》同。这根据自然是古典名著《桃花扇》。可惜,就词之“源”而言.桃花扇却确实不是什么“传奇名”,也与孔尚任无关。《金瓶梅词话》中就屡屡“出现”舞纸杨柳楼头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这样的句子了。明显的,这句中的“桃花扇”是物,专有名词。又如:  相似文献   

5.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的作品,关键是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相统一。本文从梁启超对《桃花扇》的一个批注谈起,以《桃花扇》中的人物史可法的结局为例,阐明《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对历史事实的“点染”,做到了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意想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儒道文化心理同构是中国诸多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结构模型。分析《长生殿》与《桃花扇》的表层意象结构和深层潜隐结构,论证两大戏曲从“拯救”的幻灭到“逍遥”的落定,从而完成终极和谐与动态趋圆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桃花扇》展示了宏阔的历史画面,设置了精审巧妙的叙事结构,穿插运用了许多“功能性”人物。其中老赞礼和包括张道士在内的“南朝作者七人”,都是剧作叙事中“功能性”突出的人物。文章对《桃花扇》中这八位“功能性”人物进行详细的解读,以揭示这些“功能性”人物在剧作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让学生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分析其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此题正答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意象最初是一个哲学范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将“意象”引进诗学领域,此后,意象逐步运用于诗歌和其他艺术样式的评论。但对意象的理解一直以来众说不一,出现歧异。本文认为“意象”是具有象征性、暗示性、多义性的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借助意象来传递情感."柳"是古典诗词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早春萌发,预告春来:枝条轻柔,撩人情思;飞絮飘扬,触人感怀.柳又极易成活,屋前宅旁,随处可见.古诗词中大量抒发离愁别绪、乡思闲愁等情感的作品都运用柳来表现.本文辨别古诗词中"柳"与"杨柳"的名称,分析古诗词中常见的柳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典学描写青年男女爱情(通常被称为才子佳人程式)的作品中,通常会将才子佳人发生爱情或幽会的地点选在一个草木繁盛、生机勃勃的地方。上古的《诗经》中是在真正的大自然“桑中濮上”,到了宋元以后的作品中就大多在后花园,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红楼梦》将其发展到了极至,出现了“大观园”。我们取其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称之为“后花园”意象,这种“后花园”意象,  相似文献   

14.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哀江南》中,苏昆生挟泪蘸血的声声悲歌,气薄云天,情恸山河,使《桃花扇》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也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那么,唱曲之人苏昆生为《桃花扇》中何许人物? 苏昆生的原型周如松,河南固始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唱曲艺人。《桃花扇》中的苏昆生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万历年间一小童,崇祯朝代半衰翁。”(《草檄》)饱看五十年沧桑变幻的苏昆生虽非《桃花扇》中主要人物,却是绾结“离合之情”、映带“兴亡之感”不可缺少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朝.江淹《别赋》)古代因为交通、通讯的不发达,加之古人寿命的短暂,生离往往成为死别。“别易会难,古人所重。”(北齐.颜之推)所以在这种“黯然销魂”的时刻,古人除了把酒叙别。都爱折柳相送,以明相送相惜之情。如王之涣的“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别离》),柳氏的“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说的都是这种情景。从而使“柳”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意象。人们耳熟能详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开篇“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即用“柳”与“雨”相搭配,在清雅的景物描写中渲染了浓浓的离别氛围;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五柳先生的形象就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作者开篇就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既然写传,应当交代姓名籍贯,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1.与结尾照应,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结尾曰:“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作者在引典中巧妙地把自己说成是无怀氏与葛天氏的百姓。“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传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那么,开篇就说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  相似文献   

17.
魏晋审美意象论中,《文心雕龙》有关键的意义。《文心雕龙》引入哲学“言、象、意”理论作为中国审美意象论的哲学基础。提出“隐、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创造的审美规范,总结出“赋、比、兴”作为中国古典文学意象营造的基本途径。使中国审美意象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体系,并且为审美意象论随后的扩展与深化建立了坚实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为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意象之一的“浑沌”,是具有特定寓意的,它是道的一种感性显现,体现了庄子道论的基本特征。对《庄子》中“浑沌”的解释当以《庄子》为本,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不宜连字面意义都不顾却一味的以新解古,以西解中。  相似文献   

19.
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意象“是意义”“和形象”的组合体,是事物的视觉形象和人的主观色彩交融后的产物。作为战地通讯的《蜡烛》能把诗歌意象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显然熟谙诗歌意象的妙用。其实西蒙诺夫本来就是一个诗人,1934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后发表过《友与敌》等诗集。正是作者诗人般的敏锐,才捕捉了形象鲜明的意象——炮火、黑围巾和蜡烛。一、炮火“炮火”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之一,全文出现了十几处有关“炮火”的描写“。炮火”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应,还充满了强烈的听觉冲击。作品在“苏军偷袭”和“南斯拉夫老妇不…  相似文献   

20.
名句的魅力之一在意象的丰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中状写离别之情的这一“千古俊句”,涉及酒、柳、水、月四种意象。这四种意象,也正是古代送别诗的四大典型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