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诞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自2002年秋始我校在市教育局的统一布置下,首先在初中段教学中实施新课程实验,至2005年秋高中段也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为使图书馆工作适应新课程改革,三年来我馆在藏书建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
2006年秋季,我省开始新课程改革,八闽大地各个高中学校都同时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校被确定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样本校,子课题是《山区贫困县高中学校课程方案的实施与学生选课指导研究》。为此,学校制定了课程方案,为全体高中教师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在文件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3.
曾伟波 《中学数学研究》2011,(1):F0002-F0002,1,2
我省于2004年秋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之中,多年来,我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落实教学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中新课程在我校已经实施了一年,新课程的理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认同,并在实践中积极试行。然而,从全国看。实验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原因是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与我国教育现实存在诸多矛盾.与教育发达省区比较,这些矛盾存我校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充分考虑学校现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理性地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是我校要长期坚持的态度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2008年初,我校被确定为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以后,我们专门成立了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我校《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扎实稳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顺利且有效地推动我校师生在新课程中共同发展。尤其在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三方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些做法,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相似文献   

6.
小学、初中在2002年开始有部分学校实施新课程教学,现在小学、初中所有学校都实施新课程教学;高中于2006年秋季开始都进行新课程实验。在5年新课程实施、实验过程中,运用了三种关于推进新课程实施、实验思路的探索。第一种思路是完全按新课程的标准、框架、要求实施新课程:第二种思路是由传统课程逐渐过渡到新课程的实施;第三种思路是由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互靠近.找到“中间地带”的课程,然后再过渡到新课程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继本世纪初,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2003年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正式出台。2004年秋,已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高中的起始年级进行新课程实验,如何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课程的到来呢?2004年4月1日,市教育局基教处专门在我校召开了合肥市省、市示范高中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理论务虚会,集体研讨了《普通高中课程南案(实验)》。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要冷静思考和回顾课改经验和教训;积极钻研新课程方案,用新理念来规划我们的教育行动;增强超前意识,务实走好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每一步。  相似文献   

8.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自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校就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课改的重点和难点来攻克。经过几年的学习与探索.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步入了正常运作的轨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回顾起来.历经了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古殷 《中国教师》2008,(4):17-19
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我校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课程专家的关心和指导下,本着实事求是、积极稳妥、锐意创新的态度,进行了务实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新课程实验的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0.
《南昌教育》2007,(1):19-21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突破了过去历次课程改革的局限,从课程观念、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所有教师都需要重新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对新课程的适应和实施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识字教学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与实验新教材相匹配、与我校语文教学相适应的识字教学策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是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1.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校本课程的设置。我校作为广州市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样本学校,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两年来开发和实施了“健康人生”、“艺术人生”、“社交礼仪”、“情系珠江”和必修中附设等校本课程。下面谈谈我校较为成熟的“健康人生”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2006年秋,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浙江省全面铺开,我校高一新生进入新课程实验,开始使用新课程实验课本。作为学校文献和信息资料中心,面对新课程改革,如何适应这一变化,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校图书馆作了一些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3.
张琪 《异步教学研究》2006,(2):12-15,20
我校从2002年9月开始实施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法,为我校新课程实施走出一片新天地。我作为一名新课程异步教学的实验教师,开展了初中数学新课程异步教学研究和实验。  相似文献   

14.
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我校积极开展新课程实验,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标准,把握精神实质,化新理念为我们的教学行为,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实践新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张琪 《异步教学研究》2006,(1):24-27,33
我校于2002年9月份实施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法,为我校新课程实施走出一片新天地。我作为一名新课程异步教学的实验教师,开始了初中数学异步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研究和实验。一新课程异步教学的实施过程一、学习理论,转变观念1.要进行异步教学实验,首先必须学习异步教学理论。新课程的实施,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上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在转变观念上,学校认真定期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新课程异步教学理论,实验教师的学习资料(《学科课程标准》、《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异步教学研究》杂志)保证人手一册,在自学基础上定期交流…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已经分批启动,2004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5年江苏、天津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12006年福建、浙江、辽宁、安徽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最近,教育部已明确提出要求,加快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进程,计划2007年中东部省份全部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2008年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普通高中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吉林省已决定,2007年秋季入学起,高中进入新课改。  相似文献   

17.
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以来,我校在经历了第一轮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探索性实验后,知道课程改革成败关键在课堂,因而探索高效课堂成为我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重点课题。学校鼓励全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开展“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通过校本课题的实施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课堂改革的实验者初步实现了课堂增效。  相似文献   

18.
在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已进入第三年。省教育厅对我省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高度重视,启动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经常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召开座谈会,了解有关情况,及时出台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相关工作方案和配套制度,并同步开展高考改革研究,适时研制、下发高中新课程实验高考综合改革方案和考试说明。省教育厅的全面部署,为基层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提供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9.
顾子龙  刘娟 《教学随笔》2009,(11):24-25
来了,信息技术新课改!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推进计划和《可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从2009年秋季开始,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暑假近一个月,我校进行了系统化的新课改培训,开学伊始,笔者又参加了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研讨学习,收获很大。说真的,  相似文献   

20.
2006年秋,福建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成定局,业内人士对高中课程改革“要不要改”的讨论正式转向新课程背景下“怎么改、怎么做”的一系列操作性层面的研究。下面,就我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准备工作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一、工作思路有思路,才有出路。借鉴先行者(高中课改实验省)“积极、平稳、有序”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工作经验,结合校情、学情等课改背景分析,提出我校实施高中课程实验的基本思路,即表述为“量力而行、稳步推行、示范先行”。量力而行: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一切行动要从实际出发,从学校现有或经过一定努力能获得“硬件、软件、人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实施方案。在本次全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会上,我讲过国光中学地处农村,不能像福州八中90%的学生在家里敲键盘选课,也没有福州一中师资那样“牛”,各所学校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教育资源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