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一些城里学生欺负那些从农村来的学生,还背地里叫他们“乡巴佬”,一点也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我对此很看不惯,因此采访了几位同学和一位老师。我首先采访的是一位非常傲慢的城里学生。我问:“你觉得乡下人比城里人差很远吗?”他说:“那是当然了,我们城里人钱包里天天都装有很多的money,天天都可以去买零食吃,而且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那些乡下人可以吗?别说买零食吃,我想他们钱包里连钱也没有。哼!他们想和我比,那得叫天和地先比平了再说吧。”我又继续采访了几位城里的同学。同学A说:“其实我们城里人…  相似文献   

2.
安排住宿的时候,我把城里孩子和乡下孩子安排在一起,我想让她们互相取长补短。可没过两天,乡下女孩红着眼睛找到我说:“我们不跟城里的孩子住在一起,她们太娇气,什么事也不做, 还老吃零食,破坏纪律。她们还有点傲气,仿佛看不起我们乡下来的。”我微笑着说:“其实,你的话已经表明,你们也看不起城里人。她们  相似文献   

3.
乡下人     
我的老家在乡下,自然有许多乡下亲戚。久之,乡下人称我是城里人,而城里人则称我这些亲戚为乡下人。就连我家楼下邻居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不例外,每当看见我老家来人,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你家又来一帮乡下人,我妈不让吃他们给的东西,不卫生。可也是。一进腊月门,乡下表弟带上自家做的大黄米黏豆包和宽粉条,一路风霜来城里串门。家里没人,都上班了,便径直找到机关大楼来。传达室门卫一看,来人肩上前后搭着两个油渍麻花的面袋子,头戴一顶系得严严实实的狗皮帽子,帽带打成死结,越着急越解不开。“你找谁?”门卫从窗口探出脑袋,极不耐烦。“找我表…  相似文献   

4.
边缘人     
在中国,人的身份有个粗略的划分,一种划为城市,即城里人:另一种是农村,即乡下人。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哪一种。因为我吃住工作都在城里,乡亲们自然把我划为城里人行列,而我的那些城里的同事朋友,一听到我半生不熟的普通话中怎么滤也滤不掉的乡音,就戏谑我为“乡巴佬”、“土巴头”;在城里做客,主人会用劝乡下人的  相似文献   

5.
乡下雨     
自从有城市开始,人就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雨就分成城里雨与乡下雨。观察某个人是不是乡下人,不必刻意调查什么,看其外表就足够。城里人多半白白净净、细皮嫩肉,乡下人往往黑黑黄黄、皮肤粗糙。考察一种雨是不是乡下雨,则更简单,只要留心一下它落在城市的高楼还是乡下的旷野就行,乡下雨跟城里雨的一切差异都因这个而生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的一个小村子里,12岁的少年王首先陷入了极度的困惑,到底是城里好还是乡下好?他和“城里人”的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这一切并不来源于城里人对乡村的歧视,而是来源于城里人对乡村的想象。可以说,王首先这个不平静的12岁的夏天都是电影惹的祸。如果不是一个摄制组的到来,他可能不会这么年轻就要面对那么多复杂的问题。王首先无法想象城里人居然不喜欢城里的生活,更无法想象他要扮演的那个电影中的角色,一个乡下的孩子进城之后为什么要坚决地回到乡下,对城里人虚构的那个故事,他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7.
从前,有两只老鼠,它们是好朋友。一只老鼠居住在乡村,另一只滞城里。很多年以后,乡下老鼠碰到城里老鼠,它说:“你一定要来我乡下的家看看。”于是,城里老鼠就去了。乡下老鼠领着它到了一块田地上自己的家里。它把所有最精美的食物都找出来给城里老鼠品尝。城里老鼠说:“这东西不好吃,你的家也不好,你为什么住在田野的地洞里呢?你应该搬到城里去住,你能住上用石头造的漂亮房子,还会吃上美味佳肴,你应该到我城里的家看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高中生》2008,(7):26-26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因为成绩优异被学校保送到城里的一所高中读书。我很不喜欢这里的环境,我的周围都是城里人,他们对我们乡下人总是充满了嘲讽与鄙视,对我讲话老是说你们乡里人怎么怎么的;对于我在原来学校的优异成绩他们也全没放在眼里,他们说乡里学校教学质量差,能在那里考第一没什么大不了。每次听他们  相似文献   

9.
听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讲过这样一件事:学校曾组织学生到豆地里拔草,可有许多学生分不清豆苗与草,误把豆苗当作杂草给拔掉了。这种事情倘若发生在远离稼穑的城市孩子身上,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早些时候,乡下人对城里人既羡慕又嫉妒,表达这种复杂心情的经典方式,就是说“城里人看见麦苗以为是韭菜”云云。而今,新版“麦苗与韭菜”的主人公,却换成了打小生长在农村的中学生,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我们的劳动教育究竟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阿根辍学在家好几年了,看到别人外出打工发了财,心里怪痒痒的,在家呆不住了。一天,他想去城里逛逛,寻条发财路。临走时,母亲对他说:“根儿。城里人文化高,讲究多,你要留神啊!”阿根不以为然地说:“城里人也只长着一个脑袋,有啥了不起。”他大摇大摆地进了城。刚入闹市,他漫不经心地吐了一口痰,冷不防冒出一位戴红袖套的老太太来,“嘶啦”一下扯了一张票,罚了阿根2元钱。阿根瞪牛眼,飞唾沫:“你,你欺负我们乡下人!”“你嚷什么,不睁眼瞧瞧,谁违章谁认罚。”  相似文献   

11.
一个单纯的农民兄弟特别热爱思考,一天他迷惑不解地问我:“俺们到城里来都得办暂住证,城里人到俺农村为啥不办暂住证呢?”这个问题难倒了我,难在我不知怎么对他说清楚,说人跟人不一样?说农民兄弟就比城里人低一等?我就解释说城市太挤了,挤得像监狱,只可暂住,不能长住。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两只老鼠,它们是好朋友。一只老鼠居住在乡村,另一只住在城里。很多年以后,乡下老鼠碰到城里老鼠,它说:“你一定要来我乡下的家看看。”于是,城里老鼠就去了。城里老鼠说:“这东西不好吃,你的家也不好,你为什么住在田野的地洞里呢?你应该搬到城里去住,你能住上用石头造的漂亮房子,还会吃上美味佳肴,你应该到我城里的家看看。”  相似文献   

13.
乡下雨     
自从有城市开始.人就分为城里人与乡下人。雨就分成城里雨与乡下雨。观察某个人是不是乡下人。不必刻意调查什么,看其外表就足够。城里人多半白白净净、嫩皮细肉;乡下人往往黑黑黄黄、皮肤粗糙。考察一种雨是不是乡下雨。则更简单,只要留心一下它落在城市的高楼还是乡下的旷野就行。乡下雨跟城里雨的一切差异都因这个而生发。  相似文献   

14.
他们怎么了     
小说中的“古铜上身”是乡下人,“白上身”是城里人。小说的情节很简单,写几个城里的年轻人,在乡下旅游,到农家小店避雨。情节虽简单,意味却深长。“白上身”们的表现给人的印象是很不懂事。他们的言行为何那样出格,他们究竟怎么了?我想,可从三个角度理解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谢太华 《陕西教育》2010,(11):12-12
未申论先举现象:一对农村夫妇携6岁的男孩前往嫁到城里的妹妹家做客.妹妹五岁的男孩拍手欢迎不幸.孩子们在争玩具时发生了矛盾。农村孩子顺口骂到:“日你妈!”“哥哥骂人,我不跟你玩了!”城里孩子委屈地说着,依偎在妈妈身边。  相似文献   

16.
城里孩子最聪明,小小年龄就知道1+1=2。妈妈经常教导孩子说:“不要害怕别人,别人打你你就不敢打他?他打你一下,你应该打他两下;他骂你一句,你应该骂他两句;他吃一个苹果,你应该吃一个拿一个,总之要比别人多一个才对,这就是2。”俺农村孩子比较笨,爷奶父母教导也似乎无方。邻居家老根的小孙子今年四岁,到村上学校教室窗户外听老师给学生上课,回到家里问老根:“爷爷,老师说1+1=2,你们小时候1+1等于几啊?”老根很认真地告诉孙子:“我们小时候1+1就等于2。做人也要这样: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谁打你一下…  相似文献   

17.
改善农村教育的“材”路,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推而广之就是要改善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陶行知先生曾对中国的乡村教育作过批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相似文献   

18.
编辑部语录     
关于教育●如果我今后有了孩子,我一定把他送到农村去喂养。成本低不用说了,关键是可以增加他的生活经历。农村长大的孩子可以通过考大学当民工等方式进城,成为城里人。而城里的孩子永远不会有真实的农村生活经验(再不会发生知青上山下乡的运动了),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会这样教育下一代:“儿子你好好读书,今后考上了大学就可以到农村去当农民了……”编叨编侃:阳光获悉某老大即将升级为“爸妈”级人物时,谈到了自己今后孩子的成材培养计划。PS:这家伙连GF都没有,却奢谈什么教育下一代,典型的纸上谈兵,众编BS之。●400个耳光,就是要让…  相似文献   

19.
去年暑假,带孩子去乡下住了几天。他天天与小伙伴到干河滩去捡“宝石”。一天,他高兴地对我说:“你看,爸爸,我捡到了一块‘红宝石’,拿它往铁器上一划还能发出火星呢!”我仔细一看,哪里是什么红宝石,只不过是一块半透明的、带着红点的石英石。从乡下回到城里,孩子把捡来的宝贝石头都带回来了,但他最喜欢的还是那块“红宝石”,上幼儿园天天带着它,有时还给小  相似文献   

20.
学会行善     
有位义工给我讲了一个他认为值得深思的故事。 几个月前,一个家住农村失去双亲的孩子与城里的一户家庭结对。城里人开着车,将孩子接到了城里,给他理了发。买了新衣,还给了一千多元钱。最后,又带他去了肯德基餐厅,羡餐了一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