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下基层     
合为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素质,湖北省洪湖报社分批安排青年记者参加农村“社教”工作。图为报社领导与赴农村参加“社教”工作的青年记者话别。 王玲英摄 白襄樊日报主任记者吴高升热爱新闻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8月24日,他到湖北省谷城县,7天时间采访了40多名县、乡、村、组干部和30多名农民,废寝忘食,写出了3篇通讯、4篇消息、1篇评论共1.3万多字的稿件。这是8月27日吴高升夜访农民邢天才家的情景. 帅琦摄 巾8月20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天特别节目《今天好时光》记者、编辑宁炜(左)与娄底市广播电台记者高德华(右)来到湖南涟邵砂务…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省在渭南市,有一位从通讯员成长起来的省优秀党报记者。他,就是《渭南日报》社要闻部副主任张国政。 他于1972年走出校门步入军旅。此后复员回村,不久又进了工厂。期间发表稿件百余篇,是报上有名,广播里有声的通讯员。1984年,他经考试受聘于渭南报社,此后8年一直是个“泥腿子”记者。家在农村,7亩责任田,几多辛苦。上班往返40里,无论风霜雨雪。那一天也是提前15分之多进办公室,中午仍在“爬格子”钻研获奖新闻作品。累了,水泥地板上竹帘一铺稍事歇息。他工作起来奔马一般不顾一切,一直是个很活跃的记者,常有重大报道见诸报端。1991年被省、地破格录用为新闻干部。适逢渭南日报出刊,他即担任了要闻部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3月15日下午,乐清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安娜在该市偏远的雁湖乡采访—个科技辅导活动。3时许,看看报社截稿时间将到,赶回去已来不及,她就用随身携带的“华硕”M——2手提电脑,将一篇消息传回报社。翌日,这篇题为《专家下场  相似文献   

4.
一张张稿费单在他去世两个多月后,还在不停地飞到杨庄集镇政府;一篇篇由他撰写的稿件在他悄然离世后还经常出现在溢着墨香的报刊上,当人们目光落在作者“陈中春”三个字上时,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默默地祝愿他一路走好……1998年9月15日上午11时40分,郓城县杨庄集镇司法助理员陈中春在办公桌前永远地睡着了,桌上放着一篇刚刚写完的稿件。消息传出,《菏泽日报》社专程派两位部主任为他送行,《大众日报》、《农村大众》的编辑记者们闻讯后深表惋惜,郓城县38个乡镇的80名报道员汇集一起,为他们的同行和兄长送别。  相似文献   

5.
用脚走出来的记者─—记攀枝花日报主任记者吴双焕鸣晓本栏责任编辑万木在百里钢城的攀枝花市,在那山山岭岭、沟沟汊汊,几乎都留有一个人的脚印。他用这双脚跋山涉水,风雨22年,走出了自己的新闻工作道路。他采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有不少稿件还在《四川日报》、《人...  相似文献   

6.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7.
《中国广播》2005,(5):79-80
海南日报记者甘远志,调入报社工作仅1059天,他采写的稿件见报了1051篇。这种敬业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伴随他到生命最后一刻——2004年9月4日,他在采访中突发心脏病,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9岁。中宣部、中国记协近日发出通知,号召全国新闻界开展向甘远志学习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00,(3)
照片上这名正在作记录的老同志 ,是被大家尊称为“土记者”的合江县锁口乡中心校教师张德生。说他老 ,一是指年龄 ,今年就要满60岁了 ;二是指写稿的时间长 ,已坚持写稿20多年。尽管教师工作繁重 ,接触面窄 ,但张老师仍坚持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 ,自己掏钱订报学习 ,辛勤采访写作 ,先后已在《民族文化报》、《四川日报》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400多件。他写的《办公经费紧缺办案举步维艰》、《不要盲目淘汰母猪》等稿件 ,受到省、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 ,并亲自作了批示。他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有的稿件还被评为“好新闻”…  相似文献   

9.
湖北随州日报在编辑记者中开展读书“充电”活动,收到明显成效。近两年来,报社舍得在业务学习上投资,先后为每一位采编人员购买了《新闻报道新思维》、《知识经济与报业发展》、《现代媒体编辑技巧》等20多本书,并采取抽查和测试的办法督促大家认真学习,使编采人员业务素质大大提高。据统计,去年该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新闻论文20多篇,有10多篇新闻作品获湖北省地市州报新闻奖,有5篇获湖北新闻奖。报社被评为全省地市州报报业管理先进单位。(金鸣)随州日报督促编辑记者打牢业务根底@金鸣  相似文献   

10.
在云阳县普安乡活跃着一批农村“土记者”。他们利用工作之余和闲暇时间广泛搜集新闻素材,及时向重庆市内外广播电台和各类报刊杂志投稿,10多年不曾间断,先后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采用,其中去年被省市报刊电台采用的新闻稿件就达80余篇,用稿率达60%。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乡就有数十名农村青年开始探索新闻写作之路。一些干部和职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基层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写成各类题材的新闻稿件寄往报刊电台,既促进了工作又弘扬了正气。为使写作水平有所提高,“土记者”们除订阅《重庆日报》、《三峡都市报》、《今日云阳》等各类报刊…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在部队时因写过失实报道受到通报批评的崔平,退伍到开封日报当记者后,7年写了近700篇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竟无一篇有事实差错。这其中的缘由何在?去年10月中旬的一天大早,我就叩响了崔平办公室的门。崔平眼圈里布着红丝,不难看出他昨晚又加了班。我说明来意后,他毫不掩饰地  相似文献   

12.
以前有厂长经理到市场推销产品,如今编辑记者上街卖报。3月21日,《新疆日报》周末版和《生活导报》的编辑记者以“宣传促销、扩大影响、沟通读者、树立形象”为宗旨,组织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周末版和生活导报“读者日”特别行动。这次活动构想是一些年轻编辑记者提出的,报社领导即表赞成,并很快沟通了有关部门,得到了党委办公室、车队、宣传科、共青团等方面的热情支持,落实了车辆、活动日期、增印报纸等事宜。其后,周末编辑室投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是筹划稿件,立志在20日这一期周末版推出最优秀的内容和最漂亮的版面;另一方面是办理各种交通管理、城市管理方面的手续,布置宣传彩车,策划宣传提纲和活动路线,印制宣传传单,录制播放用的宣传录音。整个过程,体现了年轻人“想起就说,说了就干”的雷厉风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王应文现任《焦作日报》农村部主任。1968年3月参军,在济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一干就是5年,1973年元月转业到河南省修武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后到报社当记者,最近,他被评为“第三届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15.
在1995年度全省好新闻评选中,评委们惊奇地发现杭州市推荐的3O余篇稿件中,竟有3篇署着同一个名字:杭州日报记者卢荫街。其中《满城包子费思量》一文荣获了当年的省好新闻一等奖。 从1990年到1995年,卢荫街已连获两个省好新闻一等奖,七个省有关部门和杭州市好新闻奖。1996年11月,杭州日报专门召开了“卢荫衔新闻作品研讨会”,邀请了有关的专家学者和本报同仁对他近年来发表  相似文献   

16.
“离开报社33年了,我现在仍然很关心报纸。”一见面,全国人大代表王茂向我流露出对新闻事业的眷恋。今年62岁的王茂代表,1949年到《江淮日报》 (今《安徽日报》的前身)工作,当过记者、编辑,一干就是10年。后来他改行从事哲学研究,现任安徽  相似文献   

17.
毛秀国 《军事记者》2008,(10):70-70
报道:近日,从南京军区某装甲师退伍的战士报道员黄翊华,荣获江苏省苏州市“双十佳”记者称号。黄翊华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4年间,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和《人民前线》等媒体发表稿件800余篇,两次荣立二等功,退伍后被《苏州日报》聘为记者。  相似文献   

18.
记得上军校第一年,我爬起“格子”。一年中,倾心撰写了33篇稿件,却没收获一篇“铅字”。我一次次暗暗地问自己:是稿件质量不行?是报社没有“关系”?还是自己不是这块“料”?说心里话,由于很长时间找不出原因,我彻底灰心了。 一天,我从《河北日报》上看到一则征文,看后再也按捺不住激情,也拿起笔写起自己的故事。我把征文要求当作“镜子”,一遍遍地对照,一遍遍地思索、修改。三个星期后,《是你使我转变》一文竟然在《河北日报》上开天辟地第一回“亮相”。没多久,我发现《解放军报》上新开辟一个专栏:“每月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9.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20.
就象雪峰上一株小小的雪莲,三年前,某团的吴天文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是,当日历翻到1985年11月的时候,这株小小的雪莲发出了耀眼的光,团党委决定为他报请二等功;《新疆日报》、《喀什日报》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乌鲁木齐晚报》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身旁的战友们亲热地称他为“边防线上的小记者”。就连小吴自己也难以相信:自己也竟能在《解放军报》、《文汇报》上崭露头角了。谁都知道,成功来自永远进取的耕耘,可谁能想到,仅有三年,小吴在千里边防线上跑了十多次,苦是难以想象的。1983年时,小吴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娃娃兵”,来到了军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好些事又使他感动不巳,渐渐地,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起初,一篇、二篇,上百篇稿件寄往报社,却连一篇也未见报。他第一次感到: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做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