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14年6月11日,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共同颁发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我国水产养殖(育种)学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清印走上领奖台,从领导手中接过刻有自己头像的奖牌。这一被誉为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奖的光华工程科技奖,为他大半生的科研事业增添了荣誉的光环,也为他注入前行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6月11曰,2014年第十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北京揭晓并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91岁高龄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钱正英获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女院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向她颁奖。6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91岁高龄的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钱正英(右二)向会场内鼓掌祝贺她获奖的科学家们微笑挥手致意。当日,中国工程科技领域最高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在北京揭晓并颁发第十届奖励,另有28人分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青年奖。  相似文献   

3.
两院院士师昌绪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材料科学专家、两院院士师昌绪荣获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奖励金额为100万元人民币。颁奖仪式6月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光华工程科技奖,是由朱光亚和尹衍、陈由豪、杜俊元共同捐资,经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批准设立的,旨在对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科学家给予奖励,激励其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取得更大成果。Nature高度评价武汉病毒研究所胡勤学艾滋病研究工作在2004年6月的Nature杂志的HIGHLIGHTS栏目上,高度评价了武汉病毒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6月1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召开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会上颁发了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34位专家分别获成就奖、工程奖和青年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面向全国工程科学技术界,主要奖励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国工程师和科学家,以激励他们从事工程科技研究、发展、应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5.
2012年6月13日,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26位工程科技专家获得奖励。光华工程科技奖包括“成就奖”、“工程奖”和“青年奖”3个奖项,每两年颁奖一次。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吕金虎研究员因其在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青年科技奖。  相似文献   

6.
从1950年在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参加工作,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0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到2012年于病床上获中国工程界的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潘家铮在科研路上风雨兼程大半个世纪,为我国的水电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6月,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在京颁发。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邓中亮以其多年来在"羲和"系统室内定位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国工程科技界的这一至高荣誉。从湖南衡山的山间小路,到美国加利福利亚的浪漫海滩,再到学成归国投身室内定位技术,邓中亮的人生有着比常人更多的转变和波折。但对于事业的坚持,加上勇于创新的精神,终于让他走到了今天,实现了基于TC-O FD M的广域室内外高精度定位系统的  相似文献   

8.
2004年6月4日,上午11:30,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在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热烈掌声中,他从国务委员陈至立手中接过了“光华科技奖成就奖”。他就是两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专家师昌绪先生。  相似文献   

9.
蔡巧玉 《科学中国人》2010,(9):95-95,F0004
杨绍卿,辽宁康平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1年至1984年赴美国研修控制工程,现为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三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设计师、中国兵器工业首席专家。40年来,杨绍卿全心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作,在火箭弹外弹道学和灵巧(智能)弹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弹药领域具有很高的公认度和广泛的影响力。他创造性地发展了火箭弹散布和稳定性理论及工程设计方法,开辟了我国末敏弹这一智能弹药领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先后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国防系统劳动模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预先研究先进个人、光华科技奖、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俄罗斯莫欣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相似文献   

10.
范桂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5):373-377,398
2004年6月4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荣获第五届光华科技奖成就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共同为他颁奖。这一奖项是对师昌绪先生几十年来在材料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肯定和赞誉。师昌绪,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1.
廖桂生教授现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兼职教授。 1996年曾获光华科技基金三等奖 ,1998年获第二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第二层 ,被评为校十佳优秀青年教师。廖桂生教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阵列信号处理、多维数字信号处理和新技术讲座等课程。 1996年以来 ,在国内外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 5 0篇 ,有 6项成果通过鉴定 ,均达到国内和国际领先水平。有 4项成果获省部级奖 ,其中一等奖 1项、二等奖 2项、三等奖 1项。廖桂生教授主要…  相似文献   

12.
正金涌,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工程专家,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于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同年进入天津大学化工系研究进修班学习,后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相似文献   

13.
正5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期间,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举行了颁奖仪式。据介绍,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5项,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共6位。其中,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颁给北京大学高原宁,化学科学奖颁给四川大学冯小明,生命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施一公,地球科学奖颁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技术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雒建斌。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  相似文献   

14.
人物名片     
<正>2005年第八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6年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特级专家、中组部首批国家"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高效健康海水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曾任宁波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海藻生物化学、生理生态  相似文献   

15.
人物名片     
正李小年,1998年第五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1999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主要从事工业催化剂技术与绿色工艺等的研究,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被授予"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7月起任浙江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16.
经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领导工作委员会批准,决定授予万明习等100名同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05,(3):66-67
五十年前,留美学子归国受阻。他曾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五十年后,他因独享百万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而倍受瞩目。他是我国合金材料的开拓者、科技领域的战略家,两院院士师昌绪。师昌绪这一生做了很多大事。比如说,他是合金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同时还是建国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的组织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第十五届发明展览会各大奖项的揭晓,王晓功和多维车辆防追尾仪也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他的团队在摘取了本届发明展中国光华青年科技发明奖后,王晓功这个名字,开始为更多的人所关注,同时,也聚集了不少新闻媒体的目光.  相似文献   

19.
2013年5月1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王薇教授荣获第三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基础医学科研创新奖”。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继乔杰教授获得第一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医学科研创新奖”、贺蓓教授获得第二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医务(卫生)管理科研创新奖”之后,第三位问鼎五洲女子科技奖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4):F0002-F0002
<正>来兴平(1971.2.4-),男,宁夏平罗人,博士(后),教授,博导。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煤炭工业采矿安全领域技术专家,教育部西部矿井开采及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与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围岩灾变预测与控制"方向带头人;获陕西省青年科技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共青团陕西省省委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和三秦人才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