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术教学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因为受教育者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意识的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美术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和人的心理效应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对形象思维活动起着调节和控制的主导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  相似文献   

2.
品读     
<正>教师更应是心理专家,教学过程则是教学心理化的过程。——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要心理学化"的理念和学说,指出教育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应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规律,使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和特点协调一致,既不违反或脱离受教育者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会产生一系列心理矛盾,其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与受教育者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是该过程基本的心理矛盾。各种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其规律可循的。不论是在教育者、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方面,还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互动的过程中,都有众多的心理规律。其基本心理规律可表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导的施教系统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鼓励促进教学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因为受教育者都是有思想情感、意识思维的人,各人都有其发展特点和规律,所以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5.
冯波 《考试周刊》2014,(37):38-38
正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  相似文献   

6.
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即通过施加合理的教育活动,促进知,情、信,意、行的发展变化过程。 知、情、信、意、行是品德的基本构成。知是人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情是人对周围和外界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信是人对人生和社会政治理想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分支的独立学科,是为更有效地实施教育而加以运用的心理学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研究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特殊条件影响下形成道德品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整个智慧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以提高教育效率.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虽是近代的事情,但从教育心理的思想发展来看,它同教育实践是密切联系着的.在中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和荀子等人.孔子在《论语》、荀子在《劝学篇》中均已提出了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心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给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的灵魂就是指心理。如果教育者的行为符合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水平特点,就会促进教学;反之阻碍教学。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完善教学过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行为动作较多的特殊学科,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本文提出了将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要遵从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发展规律.教学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认知、情感、个性发展的敏感时期,数学教学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发育规律.探索由具体到抽象的体验式数学教学模式遵从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把握教育契机,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2.
美术欣赏教学就是将受教育者带入美术这一特殊视觉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受古今中外绘画作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训练对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进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思考。一、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德育和智育过程是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过程。在德育和智育过程中,个体所发展的主要是理性,而理性与情感对个体而言是同等重要的。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感性。其次,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美术教育通过形象的、直观的、感性的方式,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审美活动不是强制的,人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自由地去感受美。审美需要主体能动地参与其中,而不需要外力的强迫。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个体都需要具有主体意识,这样,审美活动才可以进行。最后,通过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以培养人的个性。人是感性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理性以抽象为特征,强调普遍性、确定性,而个体在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得到主体性发展的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主体能力、主体人格和谐发展.并具有自我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进而不断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过程.人的主体性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有必要鲜明地提出发展性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语文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15.
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是重要的保证,如果心理不健康,势必影响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育的水平和特点相适应。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换言之,教学的成败,既有学生认知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传统的德育在方法上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忽视了学生潜在的能动作用;德育活动有鲜明特征实践性,主体性,经验的活动性;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德育活动过程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陈梅 《宣武教育》2004,(10):28-30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政治方向、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心理标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需要、信念,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言行的教育过程。  相似文献   

18.
1.什么是远距离学习心理学 八十年代的心理学已经进入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学习心理学原是教育心理学的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已经成为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几个临近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揭示的主要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为教育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教学心理学主要揭示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在教和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从而为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服务。学习心理学则是着重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和心理  相似文献   

19.
教学围绕教学对象展开的,美术教学的实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研究现今美术教学与青少年心理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文献研究、行为分析、推理思辨等研究方法,分析青少年美术学习的发展阶段及心理特征,来把握其美术学习的规律,探讨教学对策.试图建立一种正确美术教学的学生观,了解教学中青少年的真正需要,并探索出最适合青少年的美术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每当人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一种美好的心情油然而生,对于这种美好的心情,马克思曾经说过“它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心理学认为受教育者的心理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又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充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