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与清廷关系是否处于一种要挟与被要挟的对立状态?辛亥革命史研究者历来认为: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饬令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由于北洋军不听指挥,消极避战,清廷被迫起用袁世凯,授其湖广总督职,负责湖北前线军务;但袁世凯嫌它权力太小,一再拖延,直到清政府任其为内阁总理大臣,握有军政全权后才离开彰德,而且在东山再起之际,就确立了取清自代的思想。这个结论是否客观、准确?本文主要通过对清廷最初重新起用袁世凯是什么原因主使,袁世凯受命之初对清廷究竟采取什么态度,这两个方面所作的历史事实的考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1911年,武昌起义犹如一声春雷,激起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但遗憾的是,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摘走了。自此,中国开始了长达16年的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那么,袁世凯是怎样篡夺革命果实的?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怎么会把大总统之位让给这位乱世枭雄呢?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镇压,由于袁世凯暗中操纵军队,致使荫昌指挥失灵,不得已清廷再次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而精于权术且极具野心的袁世凯在北洋军攻占了汉阳,准备继续进攻武昌的时候,却下令停止渡江进击,暂时按…  相似文献   

3.
袁世凯在清末政局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预备立宪的决策及其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政府为谋求宪政改革派出五大臣出洋考察即出自袁世凯建言,经费筹措、随员选拔、炸弹案侦破,袁世凯无不参与其中,颇能助力其事。然而,袁世凯对戴鸿慈、端方考察团在吴樾炸弹案后关于立宪期限的调查不置可否,而对于考察团归抵上海后的立宪期限调查则积极支持,随后更是与考政大臣互为奥援,共同推动清廷颁布仿行宪政上谕。当设置责任内阁的主张失败尤其是被清廷开缺后,袁世凯对宪政改革之难有了新的体认,转而对宪政改革趋向保守。袁世凯之所以在宪政改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在于其既有通过政治革新实现国家富强的目的,又有借宪政改革在政治漩涡中维护权势的意图。双重目的性真实地反映了清末时期袁世凯对待宪政改革的态度,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清末变革时期政府高层官员的政治活动实态以及官场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4.
课本第 84页 :“武昌起义以后 ,清政府命令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北洋新军动作迟缓 ,不听从指挥 ,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早被罢官的袁世凯 ,任命他为湖广总督。袁世凯故意推辞 ,目的是要清政府交出政治和军事的全部权力。 11月初 ,清政府被迫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这样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 ,建立了北京政府。”课本第 85页 :“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和北京政府的代表唐绍仪 ,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很显然 ,课本提到的北京政府是指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并且组阁后…  相似文献   

5.
陈晓东 《历史教学》2005,(12):23-27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袁世凯组阁是清末新政史、辛亥革命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史家多从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走投无路,袁乘势出山,攫取清廷大权,实现自己政治野心分析,本文则从袁世凯组阁,使清末政坛出现真正责任内阁的法制层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军首义,清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从床帐后逼出来被推为鄂军都督,组织军政府。接着湖南、陕西、山西、江西、安徽、云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清廷“摄政王”载沣谕改组内阁,开放党禁,释放汪兆铭等,并起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就任后,一面派冯国璋攻占汉阳,一面迫于大势所趋秘密派人与革命军讲和,大耍其政治上两面手法来投机取巧.清政府被迫接受了袁世凯的六个条件,载沣解除摄政。革命军方面,袁倚靠帝国主义从中牵线,搜罗了汪兆铭,指使杨度与汪合作,组织“国事共济会”为调和南北的机关。11月30日(辛亥年  相似文献   

8.
袁世凯与日俄战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04年2月8日,爆发了日俄战争。它是日本与沙皇俄国两个帝国主义为争夺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不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清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局外中立”方针。而作为清政府支柱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则是这个方针的倡导者与执行者,并且他以此作为借口,乘机发展其北洋陆军。因此,袁世凯与日俄战争的关联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驻藏大臣是清政府派藏机构的核心人物,其治藏水平与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清廷施政西藏的成功与否。本文在查阅分析、跟踪研究众多史料的基础上,继姊妹篇"论百年驻藏大臣研究进程"一文,阐述了百年(1910~2010)间藏学工作者对驻藏大臣研究的成就和欠缺之处。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后是谁向清廷密保袁世凯?一般认为是李鸿章,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考证,认为是两江总督、湘军领头人物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而非李鸿章.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争期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从局外中立的政策倡议到中立旗帜下采取的暗中亲日行动,再到中日北京会谈的辩驳力争,一直是日俄战争过程中火跃的核心人物,但我们并不能因日俄战争对中国带来的灾难与屈辱而将其责任归咎于袁世凯,因为其政策或行为本身并无可指摘。清政府的失败在于中国的积弱以及东北边疆政策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后是谁向清廷密保袁世凯?一般认为是李鸿章,本文依据有关档案资料进行考证,认为是两江总督、湘军领头人物刘坤一向清廷密荐了袁世凯,而非李鸿章。  相似文献   

15.
甲午战争以后,满清政府为了自身,积极组建新式军队,对于军队的控制,清廷一直心有所虑,但最终还是被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官僚谋得,这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作为清政府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其行为表现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怂恿清政府出兵朝鲜不遗余力,轻率鲁莽,使日本有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极佳借口;危急关头请求内调回国不择手段,张皇失措,导致中国驻朝鲜公职人员人心浮动、旅朝华侨和华商处境异常艰难等。其举措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1911年10月29日,继武昌起义后,山西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太原光复,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清廷震动,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派遣重兵,攻陷娘子关,形势严峻。都督阎锡山弃城北逃,河东革命党人坚持斗争,成立河东军政分府,挽救危亡,终于保卫住新生政权。  相似文献   

18.
在学习“中华民国的成立”一节中,学生经常会疑惑:孙中山为何要让位给袁世凯?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下分析。(1)袁世凯当时的声望和才识是一个重要的砝码。袁氏不同于封建官僚,他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任上,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赢得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当清帝被逼退位后,其个人声望更是达到极点。再加上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北洋军,掌握着军政大权,人们普遍看重袁世凯就不足为奇了。(2)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在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中,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为维护自己的侵华权益,帝国主…  相似文献   

19.
答:北方军阀政权,始为袁世凯独握。袁世凯死后,政权变幻于皖系、直系、奉系之间。北方政权的更迭反映了英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争夺权益的胜负格局。下面对北洋军阀政权的更迭作简单介紹: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3月——1916年6月) 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重新出山,掌握了清廷军政全权。他以此一面要挟清帝退位,一面胁迫革命派妥协,于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就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规定,任命唐绍仪为国务总理。但唐就任后意见多与袁不和,而袁世凯又深忌这一政权的“民主共和”招牌,力图复行专制。6月15日,他不经内阁总理付署,擅委王芝祥为宣抚使,命往南京遣散起义民  相似文献   

20.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