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着重从美学和文艺学的视角来探讨李之仪《卜算子》词境中所折射出的“心理距离”美。“距离”在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倾向于指“心理距离”,不同对象对“距离”的把握因“心理”状态的差异而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5.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6.
吾屯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吾屯是青海同仁县土族聚居地之一,吾屯话是汉语在当地藏语强烈影响下形成的混合语。村内主要通行吾屯话、藏语和当地汉语。土族家庭及族内主要使用吾屯话,藏族家庭及族内主要使用藏语。家庭三代使用双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不同民族对藏语文、汉语文的认同程度最高,行为倾向也最积极;对吾屯话的认同程度不高,行为倾向也比较消极。  相似文献   

7.
“我”是指沾染了世俗气息的我,“吾”是天然本性的我。“吾”的质性经过外部和自身因素的施动作用而分化出“成心”和“有待”的“我”。庄子为达体道超脱之境界做出策应,主张“吾”通过“心斋”和“坐忘”来达到“丧我”。心斋的境界是虚,即虚以待物,以虚来强调心灵的涵容性,让自己摒除杂念,虚静纯一,内心复归于空明洁净,以凸显“吾”的存在;“坐忘”要求进入到物我两忘、是非皆泯、十方虚空、一灵独觉的境界,如此便可“同于大通”,达到心凝形释、神与物游、与物冥一的“物化”状态,“物化”之后,人的身心两方面俱得超脱,由此便实现了体道逍遥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8.
报纸语言使用不规范的产生,既有“大气候”的“外因”,也有大学生个人的“内因”。其根源是“大学语文面临边缘化”。解决的对策是把规范使用语言的意义提高到“保卫汉语”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大学语文在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采取措施改变“在教育内容上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无题     
自从上大学就整日泡在书堆里,而当今同学都泡“网吧”,虽同是“泡”,而吾已沦为落后青年,只好与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我一个人独行于街上,对那纷繁的城市文化十分诧异,诧异又不敢声张,否则同学非认为我是火星上来的……我平日不敢出门,自知“文化”缺乏,而今天放假,该回家了。于是出门坐车,由于我校地处城郊,故车上人少。吾独坐一角静观,也学点儿“城市文化”。没多久,车驶入市中心地段,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  相似文献   

10.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比较复杂,到了战国时期,“吾”“我”成为最重要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本文从语言的地域性差异角度出发,通过对战国时期楚方言的传世文献——《楚辞》以及楚地出土的战国竹简的全面考察,发现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吾”是比“我”活跃得多的第一人称代词;“吾”较“我”在宾语功能上存在不足;二者在语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称数及表谦敬功能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2.
按现在的说法,“吾”和“我”算是同义词了。其实,它们还是有差别的。宋朝有本《四书笺义》就说,“吾”是对自己说自己,比如“吾有知乎哉”,对别人说自己则是“我”,如“有鄙夫问于我”。这里面的差别挺微妙的。不过呢,这不算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少用“吾”,这种细微的差别,当个小知识知道也就行了,不知道也无伤大雅。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上所谓的妙笔生花的‘笔’,就在于思路与技巧。”“进考场前我哼斗牛曲,想斗牛场上的情景,以此来预热。”“性情上我有点像《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作为班干部,在为同学做事情时我本身是愿意吃亏的。”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2005,(9):54-54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口为鼻曰:“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曰:“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为眼曰:“子有何能,而位在我上也?”眼曰:“吾能观美恶,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又曰:“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日:“我也不解与诸君相争得。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醉翁谈录》寓言)  相似文献   

15.
知己     
鲍叔死。管仲举上衽而哭之,泣下如雨。从者曰:“非君臣父子也。此亦有说乎?”管仲曰:“非夫子所知也,吾尝与鲍子负贩于南阳,吾三辱于市,鲍子不以我为怯,知我之欲有所明也。鲍子尝与我有所说主者,而三不见听,鲍子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之不遇明君也。鲍子尝与我临财分货,吾自取多者三,鲍子不以我为贪,知我之不足于财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士为知己者死.而况为之哀乎?”  相似文献   

16.
“吾腰千钱” 的“腰” 字,试卷的标准答案是:“腰:腰中围着。”很显然,标准答案是把“腰” 字一词作为动词谓语来理解的。对此,我认为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一样"和"一个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样”和“一个样”都能表示“同样;没有差异”这样的意义,但二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句法上,“一个样”只能做句子的谓语中心语、宾语和补语,而“一样”还可以做定语和状语;在语义上,“一个样”有表示“差异性”和“意外性”的倾向,而“一样”没有这个倾向;在语用上,“一个样”具有强调的意味、不自足的语境特色和鲜明的语气色彩,而“一样”很少具备这样的语用价值。“一样”和“一个样”的这些差异主要是二的主观性程度不同造成的。“一样”主观性程度弱,“一个样”主观性程度强。“一个样”的主观性程度强,既跟量词“个”的介入有关,也与“一样”和“一个样”的历时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8.
张灵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8(1):82-88,127
汪曾祺在“人学”上持一种平民的民间立场;相应,在“艺道”上,持一种行业态度和“倾向植物”的自然审美意识。作为一名卓越的作家,他有自己独特深刻的话语实践策略,他的隐含着双重视角的风俗画般的作品,显示了他的性灵派的儒家的独特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9.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