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卒更、践更和过更这三个名词在史记、汉书和后汉书的注里分别可以看到。汉书里昭帝纪元凤四年(公元前七十七年)诏云“三年以前逋更赋未人者皆勿收”,即凡在三年以前未缴到的代役费都不再补收。在这下面,如淳的注说“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谓卒更也;贫者欲得顾更钱前,次值者出钱顾之,月二千,是谓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谓过更也。”史记吴王(?)传“卒践更,輙与平贾”,即吴王对于应值徭役的人,往往给以相当的工资,以示恩惠。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2013,(25)
一更:"咚一咚!"晚上七点,一慢一快,连打三次. 二更:"咚!咚!"晚九点,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 三更:"咚一咚!咚!"晚十一点,一慢两快. 四更:"咚一咚!咚!咚!"子夜一点,一慢三快. 五更:"咚一咚!咚!咚!咚!"凌晨三点,一慢四快,由慢到快.  相似文献   

3.
语言学习风格是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二语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此项研究旨在从年级的维度对被试的语言学习风格进行对比分析,SPSS分析结果显示: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比一年级新生更内向。一年级新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谨慎有组织型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比一年级新生更倾向于自由随意型学习风格。三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学生更喜欢总体型学习风格。在场依存学习风格方面,三年级学生比一二年级学生倾向性更强。并且,一年级新生比三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审慎型学习风格。因此,外语教学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并且通过课堂展示的多样化满足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以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4.
编缉同志: 今来信请教一问题: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Q正传》一文中,有这样的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在这句话中“三更四点”指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刻或时段? 《高中语文教案》解释为:“三更四点:  相似文献   

5.
松柏汉1号墓47号木牍《南郡卒编更簿》,它的性质,像一种理论预算性编制。其数据是宏观性数据,是一个为实征徭役提供的理论预算性数据;此簿的基本属性是"编人",即对县卒人员的分组编制。秦汉月更徭役制度不论采取何种编制,对于一个更卒个体而言,其年内践服更役之总量是不得超过一个月。牍文所示"三更"等诸"更",其义极简明。今以"三更"为例言之,"三更"义即三个更次,亦即将全县更卒分组编制成为三部分,也可以说是三个队列。他皆仿此。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这样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 Q 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其中的“三更四点”确指何时?谈点个人意见。“更”和“点”都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五更中每更包括两个小时,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口——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关于“三更四点”究竟是什么时间,课文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补充说明,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说明。 “三更四点”本是古时的一种计时说法。古时分一昼为“十二时”,每一时(时辰)约两个小时。“十二时”的名称及相当于现代的时间分别是:  相似文献   

8.
丁家友 《课外阅读》2011,(8):252-252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相似文献   

9.
“文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但“高”在何处 ,至今并未完全明确解决。实际上 ,文学比生活“高”在三点 :一、文学中多了一层作家知、情、意统一的生活感受 ,更富感染力 ;二、文学中的情景比之生活、美丑更加分明 ,更富审美价值 ;三、文学多了一层美的艺术形式 ,更有美感性。上述三统一之后 ,实际使文学成为一种审美创造。这一创造是通过肯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否定生活中的假恶丑完成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含义有三种理解:一是“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数量是三百。二是“戍边三日”的代役钱,数量也是三百,“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两千。三是一月和三日代役钱的总称,数量分别是两千和三百。笔者以为,第一说基本正确,但不全面,有许多问题没说清,故少为人采用。本文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此再加探讨。汉代没有“戍边三日”制度最早解释更赋的是三国人如淳,《汉书·昭帝纪》元凤四年诏“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如淳云:  相似文献   

11.
五年制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册节选了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三更四点”指的是什么时间?目前的鲁迅文章注释中还没有对这句的注释。中学教师解释纷纭,多数同志只笼统地说成是“半夜三更”或“深更半夜”。还有少数同志将一更划为十点等等。事实上,更、点是明清时代人们用以计算夜时间的习  相似文献   

12.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13.
武松打虎东施效颦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已久,里面的人物更是家喻户晓。时空变幻,三位人物也不甘在久远的故事中一直寂寞,纷纷来到现代社会,演绎了一段段新的故事。三位小作者轮番上阵,各显神通,就让我们看看究竟谁的故事更精彩,谁的故事更吸引人!  相似文献   

14.
幽默四则     
更笨父亲:汤姆,你真是太笨了!去年你上一年级,今年还是上一年级。汤姆:可是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更笨,他去年教三年级,今年倒教一年级了。  相似文献   

15.
Jokes and Humor     
更笨父亲:汤姆,你真是太笨了!去年你上一年级,今年还是上一年级。汤姆:可是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更笨,他去年教三年级,今年倒教一年级了。  相似文献   

16.
汉代更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界对汉代更赋的认识颇多分歧,影响较大的有“月为更卒”代役钱说,“三日戍边”代役钱说,“月为更卒”和“三日戍边”代没钱统称说。本文根据大量文献资料认为更赋的性质是固定征收的赋税,而不是代役钱。“月为更卒”的代役钱是当直者直接把钱交给受雇者,而不交给政府,不可能成为更赋。更赋实为封建政府以“三日戍边”的名义征收的一项赋税。征收更赋是汉代戍边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征收时间当是从汉文帝十三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7.
评人先正己     
正一次研讨课活动有三个主要环节:上课、听课、评课。这是三位一体、相互连贯的三个环节,是各司其职、不可偏废的三个环节。遗憾的是,人们往往更注重上课,轻于听课,更疏于评课,从而造成研讨课活动的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所以,一个严肃的评课者绝不能对人、对课马虎应付,必须牢固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大气一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吸收知识,尝试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可尝试按大气运动一常见天气系统一三圈环流一世界气候的顺序进行讲解,也就是对教材进行重组,打乱顺序把三圈环流与常见天气系统互换,将锋面系统的教学提前到三圈环流前面讲。让思路更清晰,过渡更自然。知识之间联系更紧密。  相似文献   

19.
杨猛 《语文知识》2006,(2):40-41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相似文献   

20.
要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这种来自实践教学的通识教育比理论教学更直接、更形象、更持久。在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中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精神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按照通识课程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二是以"三下乡"活动为载体,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三是围绕专业实习实训开展通识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