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月1日晚,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自杀身亡。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众多媒体将这则新闻放上了版面的头条,有的甚至还进行了整版的专题报道。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从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中,再次引起了我们对公众人物报道的思考。一张国荣之死引起的新闻效应不小。从当天晚上开始,这一消息首先主要利用的是网络、短信和人际传播的途径。从第二天,也就是4月2日开始,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等后来居上,跟进中报道。笔者对从这一期间几个主要地区部分纸质媒体的报道作了初步调查,发现有关报道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北京:在这次对张国荣事件的…  相似文献   

2.
(三) 对突发性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由于它涉及面广,影响大,而且敏感性强,要正确处理其宣传报道,还必须掌握好如下几个关系: (1)掌握好时间性与时宜性的关系。一般地说,对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报道,时效就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新这一原则,对重大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是广大读者的渴求。比如,1976年7月28日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一带。新华社在当天就发出这一突发性重大事件的消息。由于这个报道及时,当时解除了震区和波及地区许多群众的猜测和不安的心情。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对突发性事件报道加强时效性,又是新闻传播竞争的一个迫切要求。难怪有的同行说:“影响较大的事件突然发生时,及时发出消息,即使文字不讲究,也是一条‘鲜鱼’;如果慢三拍,即使有头有尾,鳞鳍俱全,也是一条‘臭鱼’没人要的。”  相似文献   

3.
4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济南市出台新闻应急预案,支持记者第一时间报道新闻的消息。消息说,济南市委办公厅、济南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负责处置事件的市政府主管部门和事发地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好新闻发布的责任,济南市委宣传部门还专门制订了突发事件新闻宣传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规定对驱逐记者、隐瞒事实真相、蓄意封锁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读罢这条消息,笔者在欣喜之余也不禁产生了一些“更进一步”的期望。喜的是记者的工作再次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虽然这只是济南一个地…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报上看到鲁彦周一篇散文,得知作家叶楠已于今年4月逝世,颇觉意外。叶楠去世怎么没看到媒体报道?可转念一想,媒体不报道作家逝世消息,不刊登悼念文章,并非叶楠一人,像儿童文学作家、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任大霖,《神笔马良》作者洪汛涛,诗人公木、陈晏,作家李准等去世后,有的媒体仅发一条不起眼的简讯,有的则连豆腐干般的消息也不发。可让人费解的是,歌手张国荣跳楼自杀,却被许多媒体热心炒作,不厌其烦地登消息、发照片、刊特写,花了不少版面。规格之高,火爆文字之多,和一些著名作家逝世对比,有天壤之别。我想张国荣的歌唱得好,戏演得…  相似文献   

5.
以前,电视新闻报道都是以条来计数的,一条一个内容,如果内容多了,一条消息放不下,便可做成新闻专题。现在的电视新闻不同了,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电视台在报道新闻事件或人物时采用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这就是以一条主线围绕事件或人物,采制若干条新闻安排在一起,在同一时间内播出,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报道,向受众介绍新闻的现实情况,分析事件的原因、背景、意义及其发展趋势,使观众全面了解事件的全貌,是一个主题的新闻有多种形式的多条新闻来表现  相似文献   

6.
批评报道贵在事实准确,言之有据。但我认为光这一条还不够,还应配以评论,言之有理。近来我研究了一些批评报道,是凡影响大、效果好的批评报道,大多能配合消息,适当加上编者按语、编后话,以至短评、评论等言论。这种做法,对深化主题往往能起到极好的作用。就事论事地批评某些现象,往往不能给人们明确的提示,有的还可能带来副作用,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对批评稿件加以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事件通讯的写作顾名思义,事件通讯是以事件为内容的报道,它比消息的写作容量大。一般地说,消息为了争取时效,要求写作迅速、简洁,只能概略地报道事件发生或结果的情况。因此,有些重大的事件,单发消息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欲,这就需要通过事件通讯的报道,对该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具体而详细的介绍,甚而对有的事件能写出更深层次的反思。可以说,事件通讯往往是事件消息的放大和延伸。这种“放大”和“延伸”,包括报道的事实和报道的思想。只有做到这一步,事件通讯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右下角,刊登了一条不到300字的消息,题为《杭州岳王庙起火·牛皋殿被烧毁》,消息全用事实说话,同这些年来在报纸上一些动不动就从法律上随意乱扣罪名的报道比起来,堪称法制报道中的佳作。说它好,据我看,头一条就好在把正确的观点寓于客观,公正的事实之中。这条消息,除报道了起火时间、烧毁情况及损失金额之外,还报道了这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管理中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7):67-69
<正>这是列宁参与处理的一起产生不良影响的消息报道事件。该事件源于1922年2月2日《消息报》刊登的一条苏俄罗斯塔社(1925年起改称塔斯社)发自华沙的电讯。这则消息中介绍了原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亚·帕尔乌斯的小册子《挽救经  相似文献   

10.
上述对消息的分类,是以文字长短或表达形式为准则的。如以报道内容来区分,消息又有以下种种: (一)事件消息:即迅速及时报道国内外发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故又称它为动态消息。这类事件消息,按事件形成的过程长短,又分为突发事件消息和渐进事件消息。所谓突发事件消息,即报道的事实是突然发生的。如1987年5月6日东北大兴安岭发生特大火灾,新华社记者首先向全国发了这一消息。这类消息时效性强,要求报道及时。一般是在事件发生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就应以简洁的文字写出来.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的《零的突破》,便是以  相似文献   

11.
去年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台湾中部地区发生里氏76级的大地震。当人们从互联网、电视或报纸获知这一消息时,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一场新闻竞争已经拉开了序幕。由于事发时间的不适宜性,报纸特别是日报在这场新闻竞争中处于极端不到地位,唱主角的是互联网和电视。新浪网占得先机曾在国内率先报道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的新浪网,在这次台湾地震报道中又拔得头筹。在事发后32分钟即2点19分,它便播发了第一则快讯。到早晨8点,已经播发了30条消息。而此时,国内各媒体包括其他主要新闻网站一条台湾地震的消息也没有。到晚上24…  相似文献   

12.
4月里,市场上热销图书莫过于关于“张国荣”,关于一个事件就有各种形式不同的版本,只是这些书又能热卖多久呢?就像一阵风,随着张国荣的死,人们会慢慢淡忘。 随着非典型肺炎肆虐,人们的心揪了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各种“防非典”图书纷纷亮相。谁最先出版了,谁就先占领了市场的一片领地,但并不能控制整个图书市场,读者需要有所选择,这就出现了跟  相似文献   

13.
“一位有声望的人刚刚告诉我,他们干掉了本·拉登,太棒了!”最早发布恐怖大亨本·拉登死讯的是美国前官员厄本的微博,厄本在奥巴马公开拉登被击毙消息前一小时,在Twitter(推特)上发出了这条消息。之后,这条消息引发了爆炸式的转发和评论。 在后来的报道中,传统媒体发挥采访力量强大的优势,提供了自媒体很难提供的独家内幕消息,将拉登之死这一事件层层剥茧,形成了一场新旧媒体的传播共振。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受众对信息需求加大、要求更高。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还将要发生什么。可以这么说, 现在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日的消息今日报道”转向了“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而直播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看到、听到刚刚发生,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15.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开业或开工以来”、“十多年或近几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打马虎眼来掩盖报道事实的“时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少构成新闻的“由头”。如北京一家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开头便这样写的:“北京住宅开发建设集团总公司,13年来累计竣工住宅1000多万平方米,使首都70多万市民搬进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的居民小区,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及本市提前步入‘小康’作出贡献。”读者看到这条消息的开头,就感到这是  相似文献   

16.
1993年2月14日,新疆日报一版头题位置发表《取消一纸签证,开启两扇大门》。这条消息先后获得一连串不同名目的新闻奖,其中包括全国省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条新闻被新闻界看好的理由何在呢? 取消办理出疆物资签证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告诉读者这样一个事实: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又一道篱笆墙被推倒拆除了。在新疆,这个新闻事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既能给人们带来轻松和振奋的感觉,又能勾起人们沉重和苦涩的回忆——地方保护主义曾多次使新疆自食苦果。报道这样一个时代脉搏跳动、历史意味深长的新闻事件,价值大,震动也大。这就要看记者怎样选择报道的切入口来充分袒露新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说起新华社西藏分社原社长、北京分社副社长、现任中国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鸿书教授,恐怕你还不一定了解.但是,只要你随便翻一翻各种新闻教科书和新闻理论书籍,就会发现,凡谈到“新闻敏感”这一问题时,大多会举这个例子: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只有236字的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新华社这条消息发在党中央正式为该事件平反前的16天.一下子震动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而这条消息的发现者和执笔人就是此文的主人公——周鸿书教授  相似文献   

18.
6月15日,《经济日报》头版发了一条消息,报道地处西部边陲的乌鲁木齐铁路局,“截至6月15日十八时,胜利实现安全生产一千天,创全国铁路安全生产最高纪录。”这条报道不准确。 众所周知,全国铁路安全生产最高纪录,不是1000天,而是2000天。这一纪录是柳州铁路局于6月2日创造的。柳州铁路局的安全生产天数,比乌鲁木齐铁路局高一倍——多1000天。当时,这条消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6月5日)都报道了。6月3日的人民铁道报,不仅在报眼显著位置突出报道了这一消息,还在四版发了一个版的广告专页,热烈祝贺柳州铁路局实现安全生产2000天,称赞柳州铁路局“创造了共和国铁路局安全生产之最”。 那么,为什么把乌鲁木齐铁路局实现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9.
去年岁末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北京图书馆时,倡导人们多读书的一番谈话,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23日刊登这次视察消息的处理手法别具一格:为了更好地突出主体消息,还配发了《今年我国图书消费超过烟草消费 上海超级书城年内开业》的报道;版面上,两条新闻一上一下,中间一条细细的隔线,四周围以红线方框,框内左下方还登了一帧新建成的上海书城的照片。经过这样精心的特殊处理,格外引人注目。绿叶烘托红花,相映成辉。看得我眼睛一亮:好一条“绿叶新闻”!  相似文献   

20.
向耀邦同志“争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1月21日,首都各报和全国各地、各级报 纸都在头版头条位置,大字标题刊登了新华社播发的一条振奋人心的重要新闻:《胡耀邦指出,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进行一系列改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各级电台也在当天反复转发这条消息。街头巷尾、办公室乃至一些家庭中,也在议论这则讯息,“改革”──尽管当时对人们来说还是个相当陌生的词汇,但自这一报道发出后,“改革”二字一时间成了国人谈论的最热门的中心话题,激发了人们的改革热情。 这条消息通过新华通讯社的电波传到了地球各个角落,一时间,世界各大通讯社,各国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