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解放前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2.
在翻译过程中,"忠实"与"创作"并不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主要体现在"理解"与"表达"、"忠实"与"通顺"、"直译"与"意译"这几对关系中。本文主要论述上述几对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忠实"与"创作"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动词"奔"的使用可追溯至诗经时代,但表方向的介词"奔"的产生在明代前后,表"目的或原因"的介词"奔"出现得更晚,可能在20世纪前后。动词"奔"语法化为介词"奔"的必要条件是"奔"出现在双动句中。  相似文献   

4.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副词"在"和助词"着"具有不同的话语自足功能:"在"语句一般是自足句;静态"着"语句一般也是自足句,而动态"着"语句则是非自足句。从句子时相结构有"限时代"和"泛时代"的角度,探讨了副词"在"与助词"着"话语自足功能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夜来"一词具有"昨天"义,"来"具有"往昔,过去"之义,这在《汉语大词典》中已有收录。"夜来"一词无论是表示"昨天"义还是非"昨天"义,都应视为主谓结构的复合词。"夜来"三个主要义项"入夜"、"夜间;夜晚"、"昨天"均与时间有关,三个义项之间具有其内在关联。"夜来"在表"昨天"义时是派生词,"来"为时间词后缀的说法有待商榷。"夜来"表示"昨天"义这一用法至今仍保留在山东方言中。  相似文献   

7.
"闻"字在古代兼表"听觉义"和"嗅觉义",而在古代"听"和"嗅"也分别具有"听觉义"和"嗅觉义",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表"听觉义"的"闻"是如何逐渐被"听"代替的以及表"嗅觉义"的"闻"是如何发展壮大并在现代汉语中代替"嗅"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的"道"既是"无",也是"有":"无"就其体言,谓体虚不实;"有"就其"在"言,谓确有"道""在"。但"道"或"无"作为一形而上的"存在",恰恰"在"于并且仅"在"于形而下的有形有名的物象之中。故"道"之"体"乃"无体之体",其"体"之显恰在于使万物通过"无"而成体;"道"之"用"乃"无用之用",其"用"之征亦在于使一切用成其为用。  相似文献   

9.
老师,您还记得曾经在焦躁中伴着一些"桀骜不驯"的那个青春叛逆的怪孩子?凭着自己阅读积淀,竟敢"目无王法"地在课堂上"谈笑风生";斗胆"肆无忌惮"地在作文本上"龙飞凤舞";竟然"忤逆不道"地在有异议时"嗤之以鼻"。您总是心平气和,润物无声。用您的耐心、沉稳与细致,让"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收敛起来,冰释如一江春水,暖暖流淌在我心房。于是在"少年梦想秀"征文中您帮我拟了"来自星星的梦"这个题目,虽然看上去还很遥远,但我知道"星星.  相似文献   

10.
"心灵"这个词,可以作为"美学"的表述。因为,它指我们用"感觉"感觉到的"超感觉",使我们的"感性"之中,存在着"超感性"。从而,在"有限"之中"感"到了"无限",在"自然"当中"感"到了"自由"。"心灵"成了"美学"诞生的基础,也是"美学"研究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与传统意义的"敢不敢"做对比后发现,在当下,主要是在年轻人的口语以及网络中所使用的"敢不敢"已经不再单单是"有没有胆量或勇气去做某事"之意,而是具有"能不能"、"可不可以"的意思。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敢"研究简述、新时期"敢不敢"的语义及语用分析、"敢不敢"新意义产生的原因,并且在第二部分开头对"敢不敢"词性加以界定。笔者认为语境和当下年轻人的社会心理以及追求语言时尚在"敢不敢"新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4.
表示"追逐、追赶"这一义位,先秦主要用单音词"追"、"逐"来表示,"追"、"逐"在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汉时,"追"在文献中数量大增,且用法灵活,口语中"追"已经开始了对"逐"的替换。历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最晚南朝梁时,口语中常用词"追"实现了对"逐"的替换。  相似文献   

15.
曹宗印 《成才之路》2010,(17):31-31
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要在"趣"上动脑筋,在"导"上下工夫,在"活"上出花样,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清早"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到了元代,尤其是在元杂剧中,"清早"往往与"大"、"晨"组合成"大清早"、"清早晨"使用。明清时期,"清早"一词的使用很普遍了,在小说与戏曲中更是屡见不鲜。"清早"中的"清"为"侵"之变声,是深邃黑暗之貌的意思。"清早"与"侵早"、"早晨"、"清晨"、"昧爽"的意思一样,是指天欲明未明之际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7.
"结"的本义为"(系)疙瘩",其语源义托于其声符"吉",而"吉"与"结、打结"义无涉,乃为"介"的声借字,反映在书面上,形成了一批以"吉"、"介"为声符的异体字。在"结、打结"这个义位上,"介"逐渐让位于其假借字"吉",而作为音借字"吉"在声音上取得了表达"结、打结"的独立地位,并进一步孳乳引申,派生出一系列同族词。  相似文献   

18.
"厮"在唐五代时期产生了入声的读法和"互相"义,音义来源都不清楚。副词"相"从先秦以来就有"互相"一义,平声的"相"在唐五代时的口语里产生了入声一读,"互相"义的"厮"和入声的"相"具有密切关系:1.唐代的格律诗中,"相"有押仄声韵的情况;2.今天方言中"相"、"厮"的读音来自于中古的同一入声。  相似文献   

19.
"狼狈"一词在书面上最早为"剌 ",分化为"剌犮"、"剌八",音转为"獵跋"、"狼 ",义变为"狼跋"、"狼贝",受"狼"的偏旁影响类化为"狼狈"。"狼狈"由"困顿窘迫"义派生新义,形成成语"狼狈不堪"。俗词源说释"狼狈"为两动物相附而行,由此派生新义并形成成语"狼狈为奸"。"狼跋"为联绵词,不应视为源于《诗.豳风.狼跋》。"剌 "在今东北方言口语中仍派生新词。  相似文献   

20.
王妍玮 《甘肃教育》2011,(15):83-83
"决"作副词时,表示"一定、坚决"的意思,用在"不"、"无"、"非"、"没"等否定词前面,表示坚决否定,如"决不退缩"、"决无异言"。"绝"作副词时,表示"完全、绝对"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