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张顺琦 《安康学院学报》2008,20(1):68-69,74
中国画自宋代以后,文人画一直占统治地位.本文论述了"逸品",这一文人画品评标准的内涵及图式要求.  相似文献   

2.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3.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也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这样易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4.
苏轼的“常理“说蕴涵着文人画的绘画图式和美学理念。绘画图式是指绘画合乎对象自然而然的生机和情态。文人画家创作“合于天造“的绘画图式,是为了在这样的绘画图式中寄寓“胸中盘郁“,即心中既抑郁又生机勃勃之意。因此,“常理“说的美学理念是“寓意于画“。  相似文献   

5.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形式 ,或者一种绘画美学思想 ,自宋代以后在中国传统画坛一直操执牛耳 ,充当盟主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通过从审美创造和艺术风格入手的“逸”到转变和扩展为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层面的“逸”的分析 ,着重阐述了“文人画”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创构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8.
董源的山水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南宗“文人画”图式创造的宗师。尽管囿于时代局限,他的山水画并未选出隋唐以来再现自然的要求,并与后世成熟的文人画在价值观上无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他所创造的山水图式从视觉效果上契合了文人画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态度和感觉方式,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为中国画“六法”之首,对文人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重点讨论气韵生动与文人画之逸格及文人画笔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精神。“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但“新文人画”承袭了入世遁世的思想.这就使得新文人画家也同旧文人画家一样抛开活生生的社会客观,逍遥避世,“采取了自性解脱的态度,在笔墨中寻求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得其乐”。故“新文人画”应强调道德人格精神,重构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重大历史题材与当代文化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文人画”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12.
从墨竹这一中国文人画中最常见的绘画题材入手,简要论述了竹画的产生、发展与确立,展示了竹子从绘画形象转化为绘画符号并且最终还原为审美对象的过程。进而以墨竹为媒介探完了诗歌题材中带有自然性与原生态的审美,儒家思想中人伦道德的审美与文人画中淡逸抒情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与流变。最后.以墨竹与中国文人画审美的暗合为突破口,揭示了墨竹题材产生的内因,阐释了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据《唐宋八家丛话》记载,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任翰林学士时,一日和同僚外出,见 奔马踩死一犬,他就问同僚怎样用几个字记 下此事,同僚说可记: "有犬卧通衢,逸马 蹄而死之。"这看上去已很简洁,谁知欧公笑 道: "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不如记'逸 马杀犬于道'。"相比之下,欧阳修更胜一筹。 这就是人们广为传诵的"黄犬奔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只有结构良好的知识才能成为创新的养料和土壤。图式作为一种结构良好的知识能够使问题清晰化、思维经济化、知识条件化和结构动态化。因此,培养图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图式的生成过程就是创新能力的培植过程,生长过程就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运用过程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相似文献   

15.
"逸"作为审美范畴由唐代提出,但真正将其发挥到极致的,是历史上的宋元时期。"逸"在宋代的"神逸之争"中因文人画的出现而获得了更高的地位,元代四大家又将高扬主体情志之"逸"的内涵发展到了极致,可见宋元美学对"逸"的推崇。"逸"的升腾标志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对理学的思想统治是一种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但对"逸"过度推崇,以贬损、否定客体来高扬主体,以与客观现实相背谬、相抗衡来舒张自我主观世界,则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和影响,甚至将"逸"引向狂怪、幽僻的歧路。  相似文献   

16.
从图式理论看汉语带"鸡"字成语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动物成语。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文化背景不同,相应的民族背景下的读者对同一动物形象所形成的图式知识不尽相同,这给动物成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尽可能准确完整地传递汉语带“鸡”字成语所承载的完整涵义,翻译中应灵活采取图式对应、图式不对应、图式扩展和图式整合等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图式理论简述概括地说,图式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就阅读而言,图式有三种类型:①语言图式,即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是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②内容图式,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③结协图式,又称形式图式,指有关文章结构的知识或者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18.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图式指的是一种认知结构,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本文从认知图式的角度出发,首先描绘了认知语言学下的翻译观,并以此分析了《红楼梦》英译本中各种“笑”译。本文指出译者在翻译时应该调整宏观图式,协调微观图式。  相似文献   

20.
现状:"图式语言"多于"儿童语言""图式"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他把图式看作是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一种技巧。习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儿童习作的重要手段是"例文",就是想给学生一种"图式语言"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