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该文从母女之间、师生之间、耶利内克和埃里卡之间三个方面的关系细读了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认为埃里卡在母亲的长期桎梏下丧失了青春,在和克雷默尔的爱情中,女性意识逐渐回归,但她的受虐倾向又让克雷默尔止步。通篇充满了女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200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多部作品都以女性为主题,描写了妇女在残酷冷漠的社会中被压迫的悲惨命运.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在其代表作《钢琴教师》中,作者就以抽象的语言,不同于传统女性主义文学的刻画方式描写了主人公埃里卡·科胡特的被压抑扭曲的人生.本篇文章将以女性主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后现代女性主义运动的推动下,女性文学及其性别研究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作为女性主义者,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中刻画女主人公娜拉的生动形象,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角度出发,重点表现其身上兼具的女性气质与男性气质的文学特征,充分显示出女性气质书写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论文立足于现代心理学,从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角度出发,对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两部剧作《娜拉离开丈夫以后》(又名《社会支柱》)与《克拉拉·S 的音乐悲剧》中所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旨在通过对“双性同体”意识的理论解读,重点探究其女主人公身上的“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从而深入发掘作家女性意识的写作特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飞蛾之死》。通过分析文中的"自然","感性"和"女权"等元素,文章撅取她去中心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意识和对自然、自由、尊严、权利、命运、死亡和存在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7.
小说《白夹竹桃》以少女阿斯特里德辗转于各个监护家庭为主线,以"残缺的母爱父爱"为基本架构,成功刻画了一幅幅形象、性格迥异的女性画卷。有学者已尝试着从人性及母爱主题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剖析,但却往往忽视了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男性形象。本文拟从女性主义视角对该文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位男性人物进行分析,并刍议女性文学中的男权批判误区及女性主义的走向。  相似文献   

8.
女性主义学者苏珊·S·兰瑟认为社会身份与特殊的叙述形式相结合会形成一种声音,这种声音是作者赋予某个角色的权威基础。《拾骨》作者赋予小说中心人物伊丝以叙述者的权力,整个文本中都回荡着伊丝的叙述声音,形成“公开的个人化叙述声音”,直接表达少数族裔中未成年少女这一弱势群体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黑人女性主义等文学批评探讨《拾骨》叙事中女性权威的建构,以期重新审视黑人女性形象和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解读是英语世界中《红楼梦》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涌现于20世纪90年代,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文化诉求,《红楼梦》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佐证材料,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本体。英语世界的《红楼梦》女性主义批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核心概念"对汉学家的启发,后期几种研究成果则反映出汉学家对西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补充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乔·琴科的安慰——一个关于死亡、悲伤和法律的真实故事》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海伦·加纳继《第一块石头》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受到极大关注的、具有后女性主义视角的非虚构性作品。该作以1997年10月发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起两位法律系女生涉嫌谋杀的案件为中心展开追踪和思考,呈现了后现代时期女性主义的代际冲突、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以及男女主体意识的颠覆。加纳作为20世纪70年代末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写作的先锋,在女性主义变为后女性主义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女性主义坐标,从激进女性主义干将转为质疑女性主义政治和受害者哲学的后女性主义者。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解读是英语世界中《红楼梦》译介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涌现于20世纪90年代,体现出强烈的社会文化诉求,《红楼梦》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佐证材料,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本体.英语世界的《红楼梦》女性主义批评的前期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核心概念"对汉学家的启发,后期几种研究成果则反映出汉学家对西方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补充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中出现过众多的少女形象,如《萧萧》中的萧萧、《三三》中的三三、《阿黑小史》中的阿黑、《边城》中的翠翠以及《长河》中的夭夭,这些可爱的少女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湘西少女图谱,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所描写的那个边远神秘的湘西世界提供了鲜活的可感性。而这些少女在作家的笔下又无一不是天真可爱、纯洁美好的,仿佛都是作家眼中"美"和"爱"的化身。本文意在通过对这些少女形象的分析揭示出沈从文在她们身上所寄托的一种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年来随着"文化转向"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理论,在世界翻译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将女性主义融入于其译文之中。因而,本篇论文以祝庆英的《简·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简·爱》原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简·爱》的译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叙事学主要研究叙事话语与性别及身份的关联,是西方后经典叙事学发展的前沿理论。《刺猬的优雅》通过看门人荷妮和富家少女帕洛玛的交替视角,展示了巴黎一栋高级公寓里发生的故事,揭露她们的经历和心路演变。以女性主义叙事学为理论依据,围绕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视角及叙事结构特点对小说文本进行分析,探讨芭贝里身为女性作家在写作中如何通过女性叙事策略,建构起女性叙事声音和女性话语权威。其写作尝试也对中国的女性主义小说创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丹东师专学报》2005,7(1):14-19
克莱曼与萨斯的著作《女人的新生》一书,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的重新解读。两人通过重塑杜拉分别分析了它和比喻与论述,边缘与控制的之间关系。颠覆弗洛伊德对杜拉已有的诊断,肯定杜拉的反叛作用和对社会的解构作用,并将她冠以英雄主义的称号。另外还分析了怎样摆正一个人与权力及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的研究大多是自传中所描写的人民的愚昧和冷漠以及对生命的思考,却没有向自传中"女性主义"的觉醒方向去写,《失乐园》中研究女主人公"女性主义"觉醒而忽略了其悲剧性结局,我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将俩本书中都有的元素"女性主义"和悲惨结局进行分析,突出两本书中"女性主义"的觉醒程度不同的强烈对比,探究其结局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李小玲 《海外英语》2014,(13):176-177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树"的解读从自然意象,身体意象和建筑意象这三个层面进行,意在对《所罗门之歌》的生态意象进行深层解读,进而探析托尼·莫里森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所罗门之歌》通过巧妙的反复运用"树"的意象,对男性中心主义的主宰模式进行批判与反思,以呼唤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不同种族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0.
《紫色》是女性主义的赞歌,"姐妹情谊"是该小说的一个重要话题。主人公西丽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艰难险阻,但在莎格、苏菲、那迪和思琪克这些女性的支持下,西丽成功地由一个不自信、受惊吓和遭虐待的少女转变为一位自信、坚强和成熟的中年妇女。该书作者沃克致力于向读者描写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激情和反抗精神的黑人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