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人“逗”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方式方法也很多.合理的“逗”孩子方式,可以促进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际.但不合理的“逗”孩子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使之产生厌烦感,造成隔阂.成人要做到理解孩子,正确看待和处理自己的“逗”孩子行为.家长也要对自己的孩子给予引导和帮助,让孩子免受“被逗之苦”.  相似文献   

2.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  相似文献   

3.
巴甫洛夫指出:“我们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反射。”成人逗孩子,实质上是使孩子的大脑皮层上建立一系列的暂时神经联系,从而在行为上有所反射。由于周围成人的教育思想不一致,逗孩子的办法也不一样,因此,被逗的孩子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反复无常的条件反射,有些已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难以巩固。我的邻居常常逗四岁的扬扬说:“扬扬来,叫声老伯伯,我给你糖吃。”扬扬第一次叫了声老伯伯,但不肯拿糖,她说:“爸爸讲,勿能吃别人的东西。”这说明扬扬在父母亲的教育下已建立了“别人东西勿能吃”的条件反射,而且能抑制自己,打消了伸手的念头。但小孩毕竟是小孩,她经不起周围成人的  相似文献   

4.
万莉莉 《教育》2013,(12):21-22
中国式寄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成人层面,这种文化让家长逃避教养责任,导致择校现象,让教育资源不平衡;对孩子来说,低龄寄宿制造了大批“体制孤儿”,让童年不美好,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相似文献   

5.
早教频道     
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妈妈的爱是孩子心理发育的“营养剂”。妈妈不仅能解决婴儿生理上的“饥饿”问题,而且能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快乐。别长期离开自己的孩子,不要忽略身体抚触、体操等科学育儿手段,要尽可能多地给予爱抚和鼓励,无论是充满感情的言语表达还是搂抱、亲吻等身体的接触,都别吝啬。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爱”的消费者。以妈妈为核心的稳定的养育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培养心理健康儿童十大法则1.不过分关注孩子。否则容易使孩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成为自高自大的人。2.不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6.
语言交际是一个由交际双方共同进行的对等的活动,说话人按听话人的理解能力来说话。听话人也按说话人的表达意图来听话,交际活动才能顺畅进行。但成人——孩子的交际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倾斜的活动。首先,参加交际双方的年龄、知识、心理、能力是不对等的。孩子童心纯真,用一颗赤子之心来交谈;而成人阅历丰富,用理智来对待这种交谈。其次,交际双方的交谈目的也是不对等的。成人和孩子说话,可能是要教育、管束孩子;而孩子找成人说话,多半是表达思想,倾诉感情。即孩子要的是沟通,而不是管教。由于这两方面的不对等,成人的言语行为和孩子的言语行为容易发生“错位”。常见的情况有: 1.成人的回答和孩子提问的动机不合。比如,孩子问:“火车跑得很快是吗?”大部分父母都会抓住这个时机,讲授蒸汽机、内燃机和速度之类的知识。这  相似文献   

7.
教学《跳水》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明白阅读、写作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并理解课文中人物动作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从儿童的兴趣入手,运用“跳跃式教学法”,把儿童直接引入最有趣的课文情节中去,然后追溯其原因,推测其结果。 一、讲读第二段,指导读书方法 在学生预习课文,按“起因、发展、变化、结果”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的基础上,让学生议论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接着直奔重点,讲读第二段(第2、3节讲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让学生边读边思:①猴子对待孩子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表示?它是怎样“逗”孩子的呢?为了突出“逗”,作者仔细地描写了猴子的什么?(灵活、顽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遇见小外甥,见他手里拿着两只大苹果,我就逗他,向他要苹果。他很大方地递了一只给我。我接过苹果,不假思索就啃了一口,谁知小外甥见状“哇”地大哭起来,弄得我很难为情。类似的事情恐怕不少人遇到过。 孩子这种貌似大方,其实小气的行为是由成人造成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出于“逗孩子玩”或“舍不得吃”的诸种心理,他  相似文献   

9.
儿童唐诗教育应首先将唐诗还原到艺术的领域,将儿童唐诗教育还原为综合艺术教育的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成人应特别重视诗歌中对立因素间的“互旋”.在唐诗的言之层面,引导儿童“观诵”中的自然默会;在唐诗的象之层面,培养儿童“味象”中的反常思维;在唐诗的意之层面,重视儿童在“会意”中的引而不发,由此熏陶孩子“反思”的能力,养护孩子“联通”的灵性.  相似文献   

10.
“童言稚语”是展现孩子纯真天性的一个窗口,一个视角.一个小小的缩影,它闪烁着儿童智慧的火花,展现了幼儿博大的关怀、同情与奇特的想象力。令人遗憾的是在现代众多幼儿园中能反映儿童文化“童言稚语”少之又少,儿童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这种缺失现象与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压制和侵袭、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关注儿童文化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关注儿童文化就是要走进儿童文化,用孩子的眼睛来观察,用孩子的耳朵来倾听,用孩子的心灵去体会.并且学习儿童文化的内在精神,帮助成人找回在现代文明中失去的宝贵东西。  相似文献   

11.
常见的心理问題 1、依赖行为和退缩行为。依赖性是幼年儿童的正常现象。假如对父母依赖过头,则出现过分依赖性,像俗话讲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常表现为寻求与成人躯体的接触,如表现母亲抱着,坐在成人身上,若站立时,则紧紧抱着成人不放,一旦离开父母就不  相似文献   

12.
哭是儿童经常出现的行为,爱哭被人们认为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幼稚、不成熟的表现。许多成人对孩子的哭无能为力,认为爱哭的孩子是不坚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成人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哭,正确对待儿童的哭,这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哭是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3.
5岁的蓓蓓要跟姥姥到农村老家住些日子。妈妈说:“蓓蓓,你如果想妈妈怎么办呢?”“这好办。我在脸上贴张邮票,让邮局邮回我来,不就看到妈妈了吗?”蓓蓓天真地说。这奇特的想法、幽默的语言把全家人都逗乐了。儿童是幽默的天使,他那幼稚的言语行为中,处处流露出幽默的品性,往往使人忍俊不禁。幽默,可以说是儿童的天性,每个儿童都有这种幽默的天性。天性者,自然、必然也。儿童总是以他特有的天真幼稚的心理及思维方  相似文献   

14.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养成了柔弱、内向、自卑、孤僻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不健康的性格倾向.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心理问题:情绪方面有孤僻、冷漠、焦虑、忧郁;性格方面有自卑、怯懦、说谎;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对“留守儿童”的进行心理疏导要从抗挫折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培养、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几方面入手.关爱“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让“留守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面前.逗乐要适可而止。幼儿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如果没完没了地逗他,会使他的大脑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容易引起疲劳。另一方面,要注意逗乐的内容。教幼儿行礼、握手、再见,说“请、谢谢、您好”,让文明礼貌的种子播种在幼小的心灵之中,让孩子无形中接受教育。但也有些年轻人,欺骗幼儿让他叫自己“爷爷”,指使幼儿骂这个阿姨“妖怪”、那个叔叔“笨蛋”。这种以幼儿为取乐对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给幼儿带来不良的影响。在幼儿面前,成年人说话要算数。对幼儿不应随便许诺,一旦许了愿,如要给孩子买什么。幼儿就会  相似文献   

16.
作品赏析 抓痒痒、逗乐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的亲身体验,作者把这一生活中微小的细节作为文学素材,创作出这首极富童趣的儿歌,读来趣味无穷。儿歌从“逗”展开,为小读者描绘了一幅妈妈宝宝逗乐的情境图,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读了这首儿歌,耳边就仿佛想起宝宝、妈妈  相似文献   

17.
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尽管儿童生活世界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多有所逗递,但始终却没有脱离“成人宰制儿童”的阴影。让我们正视儿童所面临的处境,并进一步反省当今儿童的“生活世界”。惟有拨开其迷雾和锁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彰显,儿童的“生活世界”才能回到“原初”状态,才能“敞亮”起来。  相似文献   

18.
“心理词库”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从词义理解的角度来衡量儿童词汇量的心理层面上的词汇储备系统,这里的“词”是指能够对儿童语言作出解释的基本单位;“心理词库”有别于成人词典;从“义类”的角度探讨0-3岁儿童“心理词库”的构成与发展对于解释儿童词义理解的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国绝大部分学校仍是所有孩子(智力正常的与非正常的、心理健康的与不健康的等)一起学习,当心理病态的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难以与正常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相区别,就使得老师可能找不到准确的应对方法。心理不健康孩子,如:“儿童多动症”患者,其行为受压抑,可能产生攻击行为;“性格孤僻”的儿童,  相似文献   

20.
宋亮 《教育》2013,(34):21-22
中国式寄宿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在成人层面,这种文化让家长逃避教养责任,导致择校现象,让教育资源不平衡;对孩子来说,低龄寄宿制造了大批"体制孤儿",让童年不美好,导致孩子身心不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