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陈永华 《大观周刊》2012,(35):73-76
洋山保税港区作为我国第一个以海港口岸为依托的海关特殊监管的经济区域,它重点在于建设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目前其港口口岸功能已得到充分发挥,然而区域内保税功能的开发和运作却并不尽如人意。按照探索建设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要求,洋山保税港区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推动功能突破、实现产业集聚,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核心载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呈现了新发展、新变化。本研究着手于如何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保税功能”优势,来提升洋山保税港区的整体优势。首先研究洋山港保税港区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运作情况以及海关的相关监管模式,然后对洋山港区内外各类企业开展调研.通过案例分析的研究方式分析在洋山港保税港区开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的监管方式,实现洋山港保税港区建成国际中转中心的目标。如何有效地监管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2.
建设临港是上海浦东着眼未来十年的战略布局,为此出台的"临港事临港办临港钱临港用"双特政策,旨在吸引优秀项目与人才进驻从地图上看,因长江、钱塘江两大出海口交汇,上海的模样,颇似个面向太平洋的鱼头。如果放大比例,还可以看到东南"鱼嘴"处,有一颗滚圆的鱼眼,鱼眼下方,有一条长长的胡须。鱼眼叫"滴水湖",胡须是通向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十年前的地图上,鱼眼和胡须所在的位置,只是滩涂和汪洋。2002年,"鱼眼"及周边的临港新城、"胡须"东海大桥、还有大桥连结的洋山深水港同时开工。如今,洋山深水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全球已名列  相似文献   

3.
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是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举措。这一工程具有投资数额大、建设工期长、施工难度大等特点,所以工程档案的管理具有广泛性、复杂性、阶段性、多样性等特点。截至2009年,深水港区三期工程档案全部通过竣工验收,共形成各类载体的项目档案15235卷,确保了洋山港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顺利开港,为上海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洋山深水港建没项目档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体会到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必须严把三个"关"。  相似文献   

4.
范以锦 《传媒》2013,(8):26-27
早在2003年,中国就有学者提出"纸媒拐点"的说法,但还未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直至2005年业界有人提出"报业严冬论"之后,才引发了有关"拐点"的大讨论。尽管多年来探讨持续不断,但正常情况下纸媒经营者也若无其事,"你说你的,我干我的",异常地冷静。然而,一旦出现"严冬"的气息,自然也会有恐惧感。去年纸媒形势超常的不好,"纸媒拐点真正到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2月26日,星期六,老同学说明天徒步锅顶山,一个徒步群组织的,有80来人要参加。于我而言,第一次参加濛山走走户外群还有点激动,更为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老早的一个心愿还可以借此实现。那就是追寻红色记忆,探访"营渠战役"遗址。27日,起了个大早,准备中午干粮。8点半准时  相似文献   

6.
熊四喜 《军事记者》2007,(10):70-70
我是一名指导员,业余时间喜欢写写稿件。我能写一些内容充实的稿件,得益于平常的用"心"采访。2005年国庆节,我到某连队临时代职几天。去的那天,看到连部桌上放着一本稿纸,听副连长说那是旁边一干部家属写的小说手稿,而且说她不但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还出了一本散文集。听  相似文献   

7.
用"成名"这个词,实在不敢当,这里也只能按习惯借用一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想不到一篇不经意为之的短通讯给我赢来一个记者所向往的荣誉。1980年暮春,我到山西忻县采访。听说有一个农村青年叫岳安林的养猪很在行,我到村里去访问他,他却进城了。我看了他的猪场,又看了他的院子。这个人遭遇实在坎坷,就  相似文献   

8.
<正>我叫郑来福,家住卢沟桥西头,今年84岁,为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从六十五年前就当起卢沟桥抗战史的义务讲解员,直到现在还在坚持。那段苦难的历史一直印在我的脑子里,我活一天就要讲一天,能活到100岁,我就讲到100岁!1937年7月7日夜,密集的枪炮声把我惊醒,那年我年仅6岁,睁开眼一看,外面黑洞洞的,还以为是日军在演习。一早起来正准备去上学,却看到一枚炮弹在自家北房西侧爆炸。我知道,日本人打进城了!  相似文献   

9.
我今年65岁,15岁进温州艺雕厂当学徒,师从著名彩石镶嵌艺人王培珍。第一天进厂参观时,我就被"彩石镶嵌"复杂的雕工技术深深吸引住了,就下定决心要把这门手艺学好。跟着师傅当了三年学徒,基本上掌握了"彩石镶嵌"的全部工序。当时还很骄傲地以为自  相似文献   

10.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日理万机的周总理挂念着我的父亲刘文辉。他对父亲说:"如果红卫兵来了,您就打电话给总理办公室,我马上派人来。"不几天,红卫兵来抄家,父亲还没有来得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叫做"刀耕火种"."火种",现在还偶能见到.我小时候在家乡,农民为了来年的好收成,每到冬天,就常常有放火烧山的做法.至于"刀耕",究竟是怎么个耕法,就无从体会了.不过,就字面来理解,我想不外是用一种很简单的工具,在很小块的土地上进行很落后的耕作罢了. 不知怎的,我常常把它和木刻版画联系起来.我总觉得,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就很有点"刀耕火种"的味道,虽然它的成果是艺术品,而且还是鲁迅先生誉为"力之美"的艺术品. 说这段话的人,就是中国版画界泰斗级大师——杨可扬. 诚如其言,他的人生便是一段"刀耕火种"的传奇. 鹤发童颜的老人 我和可扬老人的女儿杨以平、女婿张子虎都是多年好友,约老先生访谈倒也不难.2009年,我有幸对可扬老人进行了采访,印象深刻.还记得上次见到他是2002年夏末秋初,我搬了新家,请了阿平、子虎和他们的儿子张飚来玩.敲门声响起,我兴冲冲开门迎向走廊,只听阿平笑道:"来了来了,还带了一个蹭饭的!"杨伯伯低沉爽朗的笑声响起.我真是受宠若惊,喜出望外,张飚的手上还捧着杨伯伯送我的书法作品——李白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相似文献   

12.
拙作《“洋豆腐”为何无人问津》(原载《文汇报》)一稿,被评为一九八五年全国好新闻,我的体会可用一句话概括:多思出精品。当一个好记者需要腿勤,多跑,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我以为记者要不断地写出广大读者喜欢的作品,还必须有一种勤于思考,善於钻研的孜孜以求的作风。《“洋豆腐”为何无人问津?》虽谈不上写得如何好,但却是“多思”的产物。去年六月间,上海市蔬菜公司发给我一张  相似文献   

13.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我多次到基层去,到偏远的地方去,到群众中去,收获很大,体会也很多.同老巡线工一起爬山涉水吉林省的长白山区,山高林密.一条高压输电线路就在这大山里头.一位巡线32年的老工人吕清森住在这里.  相似文献   

14.
正多年前,在家里接到一个长途电话,打来电话的那位没寒暄几句,就问我是否看过《夹边沟记事》这本书。我说还没有。他告诉我,这本书很值得读;接着说起书里一个"上海女人"远赴夹边沟寻找饿死的丈夫的故事,我听得出他讲这故事时有点动情。最后他问我,要不要帮你搞一本书来,我说,不用,我会有办法的。打电话来的人名叫解思忠,时任"国有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是国家副  相似文献   

15.
我是河北省平泉县蒙和乌苏蒙古族乡人民政府民政助理。我所在的乡是个山、老、边、穷乡。全乡共十个村,一百零一个村民组,一万二千口人。从1980年至1984年连续五年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所以,民政工作中救灾、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1983年以来,我在坚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坚持为各级党报、电台和杂志社撰写新闻稿件。三年多来,我为各级报社、电台和杂志社采写稿件五百四十七篇,被采用了二百七十一篇。从1983年至1985年我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获一等奖。我的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16.
“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8月26日晚,2005年《超级女声》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圆满谢幕。  相似文献   

17.
北京息洋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息洋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12月2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邀请了我国图书馆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和部分用户参加,并取得了圆满成功。与会的专家和学者就息洋的发展战略问题和息洋的技术报告《基于Client/Server模式的新一代通用图书馆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5,(14):27-28
<正>围绕到底有没有"僵尸肉"的拉锯战还在进行,但真没有人吐槽下"僵尸肉"这词儿吗?至少对我而言,这词儿太能引起不适感。那段时间,手机屏幕上充斥着这个词,相关文章甚至还配上了僵尸图片,多瘆得慌啊。这样的文章我一篇都没点开,看到就立刻翻过去——习惯了在早餐桌上浏览新闻,我老派地欣赏《纽约时报》的理念——"本报不会玷污早餐餐巾"。  相似文献   

19.
拜湃 《报林求索》2009,(1):36-37
<正>张抗抗说:"还在哈尔滨念书的时候,我就在星期天或是节假日,自己一个人,徒步走过大街小街的许多地方。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无论是那些赭红色的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拜占廷式的东正教教堂,还是太阳岛上形状各异的玩具似的  相似文献   

20.
沉在深水港     
2005年12月10日,上海国防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举行开港仪式,引来近200位中外记者前往采访报道。当记者们使尽浑身解数赶赴洋山履行职责的时候,上海作家彭瑞高却已然硕果在手。为了在第一线的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贴近洋山建设者,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记载他们的甜酸苦辣,最真实地记录这座东方大港的崛起历程,早在九个多月之前,这位作家就背起行囊,一头扑进洋山,钻进工地,和建设者一起经历风吹浪打,忍受枯燥孤独,亲眼见证建设者洒向波涛汗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气魄,就是在这个“沉”下去的过程中,彭瑞高用自己的心,自己的笔,寻访建设者的美好心灵,捕捉建设工地上的无数动人细节,以此书写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篇章——新闻特写,系列报道,人物素描,报告文学,用一个个最接近本原的故事,为洋山的建设者歌功公布德,全面而形象地诠释和张扬了“洋山精神”——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挑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什么叫“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彭瑞高不是职业记者,而他的实践就是对“三贴近”最生动的释义,值得新闻界同仁学习。请读读他为本刊撰写的文章——[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