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和文明发展程度。博物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应该是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或者至少是真正崇尚文明的国家。尽管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尽管我们也十分注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就中国目前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社会文化环境还不够成熟等诸多原因,客观限定了博物馆建设的发达程度。  相似文献   

2.
河北人有着悠久的商业经营传统,冀商是中国较早的地域商帮之一.尤其到清末民初,在民族工商业兴起和发展的潮流中,冀商空前活跃于历史舞台,他们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穿梭在京沈铁路,往返于张库商道,驰逐在新疆南北,奔走于武汉三镇、长江两岸,为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经营理念及商术,更是具有着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中国的特色,我以为中华民族在其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就是中国的特色,能够充分表现出这些不同于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特点的博物馆,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然而中华民族是个总概念,具体说来她是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他五十五个兄弟民族的多民族组合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人民都对历史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各个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的橱窗,通过这个橱窗,可以看到这个国家,这支军队在各历史阶段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的高低.美、英、俄等世界各大国海军都有自己大型的综合性的海军博物馆.如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他们在各自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创造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的文化,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宝库。少数民族文物以其独特而浓郁的民族色彩,为我国社会主义博物馆事业提供十分丰富的资源。因此,必须充分肯定各少数民族博物馆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看到发展民族博物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中的  相似文献   

6.
是非 《北京档案》2003,(7):11-12
一位意大利史学家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忽视自己的历史,就像一个人失去记忆一样可怕."革命导师列宁也曾告诫人们:"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有扬眉吐气,也有饱受凌辱;有文明富强,也有贫穷交加.在中华民族告别苦难,走向新生,走向富裕以及铸就民族精神的进程中,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那些血洒疆场的英雄、那些夙夜在公的劳模,是做出过特殊贡献的.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的历史;没有他们,便没有我们今天的高楼大厦和秋收冬藏.  相似文献   

7.
从跑马场的出现到赛马,再到赌马,再到股票,这本身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发展史.跑马场进入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特有的现象.这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把能够商品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商品化,还有一个是资本主义创业的冒险精神.旧中国的上海、天津、青岛等等这些城市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资本主义的冒险精神推动了跑马、赛马、赌马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的科技文明,近现代工商业文明进入到中国社会,跑马场就是这样一种结合的产物.所以说,这部剧不仅折射了中国近现代史,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折射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进步史和发展史.  相似文献   

8.
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博物馆都是地志性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包括社会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民族地区的还包含民族的内容。地志性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明的窗口,它的任务是通过全面地反映本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历史发展和改革建设的成就,使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体现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办好地志性博物馆、完成其历史使命的关键,也可说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地志性博物馆的生命线。一体现特色的前提是认识特色。以甘肃省博物馆的实践为例,甘肃地处黄河上游,系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是一本厚厚的史书,又是一座长长的桥梁,它把世事万物浓缩成精华的遗迹呈现给世人,将属于自己国度的文明传扬给世界,又把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明融汇凝结到一起。观众来到博物馆是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享受从懵懂到熟悉的过程。而讲解员的讲述,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这样一句形象的比喻:“有了这些优秀讲解员,甚至盲人都可以陶醉在展览中”。  相似文献   

10.
新闻出版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建设是新闻出版行业最基本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知识创造、加工、传播的过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精神创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人民改变自己命运、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中,人才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继往开来的根本保障.100多年的革命史、建设史证明,人才工程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工程.新闻出版业是一个把人类精神创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过程,所以也是一个依靠人才、需要人才、造就人才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在这里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中央领导同志曾经多次说过: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创,依赖了一批有责任感、有名望的出版家和经营家,正是他们在民族危难关头创立了现代出版业,编纂整理出版了自清康熙朝以来,规范中国文字所需要的词典、字典,传承了中华文明.也正是他们,引进了西方的教材,使中国逐渐有了西学,有了数理化.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史研究新成果———《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评介□崔玮由中国著名经济史专家、北京商学院院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王相钦教授主持,集一大批在经济史教学研究中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史》一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分析科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关于雨果散文的写作技巧,我只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艺术结构只看雨果的散文题目,并不产生庞大与辽阔的感觉,然而他却在一个平常的题目之内,写出意境开阔的大文章。《莱菌河》这篇散文并非只写河流,而是在写一条民族的历史的长河,有时写历史,有时写现状,读这篇散文之时,使你仿佛在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却又不是,说不是吧,历史在散文中又有贯串性。散文中写了莱茵河的形成,河畔最早出现的人类,有了人类便为莱菌河两岸带来文明的发展,带来了工业、商业和宗教,同时也带来了战争,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那些代表性的人物,等等。这么多的内容,沿着历史顺序,有条不紊地或多或少地都  相似文献   

13.
杜裕禄 《北京档案》2006,(12):11-12
专家点评: 博物馆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对公众具有较为深远的传播意义.历经战火、千疮百孔的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大门上始终高悬着一条横幅:"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这便是很好的佐证. 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博物馆都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冷遇",有近三分之二面临着生存困难的窘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法律源远流长,精神内涵也极具民族性。有人曾一度认为中国古代法律没有宗教因素,事实上,中国古代法律有很多制度都反映了宗教性,其中刑罚制度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只是这些宗教性的重点指向都是抽象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属于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现象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贯穿于人类的古今历史,其影响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可以说,如果完全撇开宗教研究,就不可能全面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历史现象。戒律在人类的宗教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确认识戒律在宗教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宗教的历史会有不小助益。这里是为此做一个小小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发挥地方优势 建设民族地区博物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博物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综合性博物馆,是民族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某一地区文明发展史的真实写照和缩影.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获得了巨大发展.特别是几年改革开放、 "四个现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都在有计划地发展博物馆,昆明市也正在积极准备筹建昆明市博物馆,但建什么样性质的博物馆为宜呢?我认为,昆明建博物馆要在突出地方特色,利用云南众多的民族文物和发达的旅游业为基础建立昆明露天民族博物馆为宜.  相似文献   

18.
正6月7日,易中天约访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刘东华,围绕"企业家命运与精神"主题展开精彩对话,论道中华文明,剖析中国企业家的现实和历史处境。中华文明缺少商业文明基础刘东华:我听说您在准备推出主题定位成中华商道的论坛。易中天:对,中华商道或者中华商业文明。现在实际上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论坛呢?它的想法是这样的,我个人认为,未来世界的格局是由文明来决定的,学术界都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开创了璀璨的华夏文明.时至今日,华夏文明仍然以独特的方式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而与其他古老文明相同的是,华夏文明也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每一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气质,体现着传统价值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农业博物馆需要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第一个农业博物馆,即中国农业博物馆已在北京建立。它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而诞生的,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没有农业博物馆的历史。一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以农业为发展国民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