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锡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末,而民国的建立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列强一度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契机.在国家积贫积弱的背景下,一批具有先进眼光和思想的地方士绅,也以实业救国为号召,积极兴办企业.  相似文献   

2.
无锡以众多颇具特色的地方报纸著称,这与无锡近代民族工业和新式文化教育起步较早密切相关。笔者就工作中知见,取其要者,略述一、二。一、清代的报纸《无锡白话报》1898年创刊。创办人裘廷梁。裘自任主编,参加编辑者有其侄女裘锦芬(中国最早服务于报界的女子)以及顾述之、吴荫阶、侯鸿鉴  相似文献   

3.
近代无锡商团的兴衰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前半期的无锡,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的地区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工商业主组成商会、商团、同业公会等工商团体,协调同业间的利益关系,表达共同的利益诉求,参与地方公共事务,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这是无锡地区乃至中国经济和社会跨上近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瑚 《新闻大学》2007,4(1):44-50
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为近代报刊的诞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815年至1895年),第二阶段为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的日趋兴旺与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阶段(1895年至1927年),第三阶段为两极新闻事业的出现与发展阶段(1927年至1949年),第四阶段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与发展阶段(1949年至今);并对前三个历史阶段即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江苏常州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在民国时期,常州的大成公司、南通的大纶公司、无锡的大生公司等三家纺织企业,以生产经营规模宏大、产品质量上乘、销售覆盖大半个中国而著称于世,在华东地区呈三足鼎立之势.大成公司尤其以发展速度惊人,产品繁多、式样新颖、远销东南亚地区而为世人称道.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民族思想的演变,是个复杂的过程,中国由"传统的"民族主义转变到了"近代的"民族主义.在此期间涌现了一批开路先锋式的民族主义者,梁启超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拟对清末十余年梁启超的民族思想的演变进行初步探讨. 一、1898年以前:传统的天下主义 这一时期,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完全笼罩在传统主义之中,很少受近代民族思潮的冲击.他早期的民族思想的出发点是康有为的以"春秋三世说"为理论核心的"今文学派",主张破除种界,以天下大同为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3月的最后一个周末,77岁的中国富翁荣毅仁在一次没有竞争对手的选举中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出生于我国的首户民族资本家荣出生于一个在中国近代工商界赫赫有名的贵族家庭。1916年5月1日,他落生在江南名城无锡。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被公认为是本世纪新中国的“棉纱大王”和“面粉大王”。毛泽东曾评价说,荣家是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兄弟的中兴在本世纪20年代,而其后的发展并不顺利。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  相似文献   

8.
正1843年上海开埠后,虹口北外滩因当时苏州河、黄浦江沿岸地价的优势,加上在工业生产运输中低廉的水运成本,吸引了许多中外客商在此投资。经过前后数十年的发展,这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创办最早的地区之一。从1865年中国第一家大机器生产的民族工业企业即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诞生,到1868年近代第一家私营发昌机器厂的出现,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实业家们掀起了投资近代工商业的热潮,中国民族企业得以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近代广告业的繁荣。这时广告的作用逐渐为民族工商界所重视,他们更加积极地以广告来拓展销路,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在不断地磨砺和探索中,中国民族企业的广告传播技巧逐渐提高。在此,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析:  相似文献   

10.
张弼士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推动了近代中国铁路、矿山、现代农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同时,在国内兴办实业过程中,张弼士为中国近代实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的许多投资管理经验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的发源,都与无锡县这个小地方有关;旧中国最大的家族企业荣氏家族也出在无锡.本文试围绕无锡的新旧案例,从历史经验到现实情况,就家风的养成、团队的建设、创新与传承、接班人的培养与挑选等方面,探讨百年锡商家族企业的发展兴旺与家族传承之道.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对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认识历经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甲午战争以前,初步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甲午战争以后至20世纪头10年,明确认识到图书馆的社会教育的巨大作用,中国图书馆开始从单一的文献收藏机构向民众教育机构转化;民国初期,图书馆作为普及和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社会教育设施,是一种根本的、永远的教育机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近代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形成与演进,对后世图书馆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历史回顾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是孕育中国科技期刊的摇篮.近代中国由封闭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使中国人民觉悟到发展科学以求国富民强的重要性,这是中国科技期刊产生的历史条件.19世纪,中国已开始出现传播科学知识(尤其是介绍西方科学知识)的期刊型出版物.20世纪初叶,中国科技期刊有所发展,表现在办刊目的上,更为自觉地意识到科学对于国家民族振兴的作用,是"弱肉强食"时代"保存生命之利器";办刊内容上,在介绍西方近代科技的同时,更加注意报道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和新的技术发明创造;办刊手段上,多数已由传统木版或石版印刷改为西式装订.据统计,1900年至1919年间,创办科技期刊有一百余种.1915年由中国留美学生创办的综合性月刊<科学>被看作是20世纪初期科技期刊的标志,这份期刊持续出版到今天.本时期,一批早期科学家致力于科技期刊编辑活动,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准备了人才条件.  相似文献   

14.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区域经济报道的实践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锡是中国的经济重镇之一,这个城市具有深厚的工商传统,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是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融入经济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去年,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强与十大经济活力城市行列.作为这个城市的主流报纸,经济报道对<无锡日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日报,当首推上海《申报》。从1872年8月至1949年5月,这家经历了近代中国动荡的78个春秋、使妇孺皆以“申报纸”为新闻纸之代名词的老牌报纸,它究竟刊行了几号?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确切回答。 1949年5月27日发行的《申报》,给这家报纸的历史写了一个问号。在这期报纸的报头下面,《申报》标明的最后刊行号码是第25600号。但是,这个数字是不准确的,它至少漏了一号报纸。  相似文献   

16.
进人20世纪后,在全民族救亡强国的急切呼声中,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巨大的变革潮流.住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压迫和近代工业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许多浙江绅商选择了实业救国的道路.1901年以后,浙江掀起了兴办实业的高潮,各种工厂、矿山在全省各地纷纷出现.  相似文献   

17.
荣毅仁(1916-2005)是无锡荣氏家族中的代表性人物,是当代著名企业家和政治家,因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时被授予"中国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经济特别纪念奖",并在2009年新中国建立六十周年时,入选"中国经济百人榜"及"60年影响中国经济60人".可见其影响颇大.而荣氏家族是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家,也是成就最高的具备近代水平的资产阶级代表.本文仪探析荣毅仁兄弟早年参与家族企业的概况,并对荣毅仁建同前参与家族企业生产经营的经历做些考察,以对荣毅仁个人经历及企业经营思想的形成从历史学的角度做出探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化学先驱徐寿通过对大量近代化学书籍的翻译,对民族工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凭借"奇才异能"和对化学的痴心,开创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铸就了他辉煌的化学事业。徐寿的化学轶事和贡献也永远值得后世铭记。  相似文献   

19.
杨浦:近代上海工业的摇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浦位于上海市区的东北部,东、南面濒临黄浦江,横贯整个上海的黄浦江在此拐了最后一个弯后,与长江合流,浩浩荡荡汇入大海.沿江杨树浦路一带,上海开埠后划为租界之地,形成杨树浦工业区.如果要追寻中国城市近代工业史,那么上海便是一个典型,而以杨树浦为代表的浦江两岸的工业码头区,则是上海近代工业化的一个缩影,是上海近代工业发展最早、最集中的地带,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业码头区.上海之所以能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和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位于上海东北角的杨浦功不可没.可以说,杨浦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上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杨浦近代工业的崛起作一历史考察,于今日上海工业和城市发展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浙江商人与清末上海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3年11月上海被迫开埠,成了上海城市经济近代化的起始点。上海的近代工业由此开始移植、滋生,始而有外国资本设立的船舶修造等企业,继而有洋各派兴办的官办和官督商办洋务企业,随后又有民族资本商办企业的兴起,并在1895-1911年间逐渐形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上海近代工业发生发展问题研究的成果为数已甚多,但专门探讨某区域商人群体与上海近代工业发展关系的专论则付之明如。本文试图对浙江商人[fi在清末上海近代工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些探讨。(一)浙江人以善于经商著称。王孝通在《中国商业史》中曾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