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电影(Micro Film),又称短片(Short Film),时间在几十秒到30分钟左右不等,是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微电影观看几乎没有时空限制,在短暂的闲暇时间、移动中都可以观看.互联网微时代各种新媒体平台(如智能手机、车载电视等)播放需求的井喷式增长,包括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①“微电影逐渐开始成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②.微电影的艺术渊源可以追溯到电影艺术诞生之初的短片,它是电影艺术中断了百年的短片传统在当代社会的重启,是社会现代性的一部分,其发展形态、美学特点等与现代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大众闲暇时间碎片化消费、视频网站和商家的商业需要,共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2006年胡戈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发端,到2012年底由高希希指导拍摄的《楚汉微电影》,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呈现火热景象,这一景象引起业内、业外以及学界各方人士对微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存在价值意义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为展现国际影视创作的未来趋势和中国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追求,鼓励大学生用微电影的形式,探索多样化的原创影像,培养自身创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世界各国大学生在微电影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韩国清州大学协办的"2012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于2012年7月在北京启动,"颁奖盛典与高峰论坛"于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通俗文化理论,分析了最近流行于互联网上的恶搞短片问题。文章认为,恶搞短片的出现在于对主流文化形态以及对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抵抗”。它是当代审美文化普遍娱乐化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民间影像传播蓬勃兴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界》2013,(9):40-46
本文对微电影的传播模式进行细致的梳理,分别从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层面,全面呈现微电影传播有别于传统影视传播的新形态。从多元主体参与生产,到多渠道流通与分享,再到全民参与的交流与互动,微电影颠覆了传统影像"单向传导"的传播模式,弥补了传统影像在时间、空间和互动方面的不足,其传播模式较传统影像更为深入和有效,已成为了中国影视文化领域最为活跃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声屏世界》2012,(8):97-98
陆川知名导演网络是第一媒体平台,而微电影是在网络时代应运而生的。拍摄微电影能够让他这样的影院导演回到网络草莽时代,放低心态,回归到做学生的感觉,随心所欲地发挥。从创作角度来说,微电影不分等级只看作品,让他想起爱上电影的初衷。他亦预测,微电影是通过广告短片演变而来的,未来,商家有可能会放弃电视广告,网络会变成主导。王小帅著名导演微电影出现对电影人是个机会,它比传统短片投放渠道更单纯"。我们能够回到原始的创作电影的训练方式,通过短小的故事去构思表达。  相似文献   

7.
赵俊丽 《传媒》2023,(13):44-46
微时代下的视频影像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景象。介于长片与短视频之间的短片,曾扮演过尴尬的角色,无法获得短视频的高流量与变现,也难以走进院线,赢得票房。近年来,随着短片节的涌现、拼盘电影的火热、多部短片获奖国际赛事等多重影响,短片迎来了发展机遇。本文力图以宏观多维的视角,探讨短片与中国故事的关联,从内容、影像及媒介三个层面探讨中国故事表达。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 “微”时代。微言片语(微博和微小说)和微小短片(微电影和微视频)都在发挥着各个优势,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微电影和微视频几乎相同的特点,所以笔者用“微片”一词将微电影和微视频合二为一。本文更多的是以微片为主介绍“微”系列的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的兴起是当今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它脱胎于恶搞类视频,但不等同于恶搞,与电影短片、传统电影、微视频等也有着内在区别。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也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内在需求的结果。"微影大义",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朱辛庄》是陈凯歌为戛纳电影节60华诞所打造的献礼片。电影简短,却意蕴丰富;叙事简单,却暗藏奥妙;投资微少,却情怀满溢;是近年来少有的短片佳作。特别是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语境中,为我国微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其呈现出来的精品意识更是为当下杂乱无章,低俗恶搞的微电影市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指导意义,是当今微电影创作的翘楚。  相似文献   

11.
一、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从字面上看,微电影即微型电影,但显然这种字面意义上的描述不足以覆盖该现象的全部内涵.不少对微电影感兴趣的国内学者依照自己的研究旨趣,对其做出了或大同小异、或独辟蹊径的定义.综合研究者们的智慧,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微电影具有如下一些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短片(short film)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影像话语”,指构建影像的思维方式和组接方式所共同形成的话语表达,它直接决定了影像的类型和风格,会成为一个时代影像生产和影像审美的风向标.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贬抑或推崇某种影像话语的审美习惯和情感态度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变. 这种影像话语的流变意味,近年来在影像宣传推介或曰“影像说服”领域表现得尤为抢眼,这就是“微电影”现象的火爆态势.一方面,在社会实践领域,由于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微电影”粉墨登场,各种创作实践主体纷繁复杂,各种性质的评比赛事层出不穷,呈现出一种热闹而无序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领域,关于“微电影”概念的认知和“微电影”现象的研究,也争论不断、众说纷纭.有人质疑这个名词的科学性,认为它是一个“不靠谱的概念”;①有人认为微电影“生于恶搞”,后又受制于广告商,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微电影必将“死于广告”.②  相似文献   

13.
高腾 《东南传播》2013,(7):92-93
当今社会是影像的时代,最具影像代表的艺术就是影视艺术。而特效短片作为影像艺术的一种,其表现性与创意性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具有魔力和个性特质。一个特效短片是由一系列镜头组合而成的,镜头是特效短片语言的基本元素。本文结合毕业设计作品《选择》,着重分析镜头运用的基本规律,探讨镜头语言在特效短片中的叙事和表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吴娟 《东南传播》2015,(2):127-129
网络原创数字短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却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网络的开放性、民主性、交互性、低成本的参与性等特征,为数字短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空间,使数字短片能够快速、大范围地传播。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是影像创作在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之一,改变了传统影像生产和传播体制的形态,开创了人们表达和交往的新形式。研究网络原创数字短片的传播环境和文化意义,对于展望网络原创数字短片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受众满足理论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云 《新闻世界》2012,(7):244-245
微电影不是普通DV拍摄的短片,也非制作精美的MV,它是具有微型性、商业性、多元性、艺术性等特征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受众主要为80、90后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及目标广告受众。从受众满足角度出发,微电影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它的制作主体应具备以下观念:剧本第一,创意为王;艺术先于营销;多媒体平台拓展建设。  相似文献   

16.
曹三省 《传媒》2015,(8):63-66
微视频,从广义上讲,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微型短片.从狭义上讲,微视频是指短则数十秒,长则数十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涵盖微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动漫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数字单反相机、手机、平板电脑、各类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  相似文献   

17.
王蕾 《青年记者》2012,(32):61-62
微电影及其发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也就是说,微电影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制的,以网络为传播核心的影片。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相似文献   

18.
微电影是在中国传统胶片电影工业体系之外营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电影神话",它试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区别于电影、电视剧从而树立起自身的艺术地位。然而,在影像权力体系的建构中,无论是在微观的还是在宏观的技术层面,微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对传统电影的模仿。因此,微电影很难有自身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9.
梁卓慧 《声屏世界》2013,(4):136-137
微电影应运而生随着网络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互动交流的感性诉求,微电影成为网友喜爱的一种新式文化消费品。第一次接触微电影是2007年5月底,"筷子兄弟"携近6分钟的原创音乐短片《男艺妓回忆录》(以诙谐的方式讲述日本一位艺妓与浪人令人捧腹和尴尬的前世今生)登场互联网,在网络快速传播。2010年秋天,"筷子兄弟"拍摄的《老男孩》一夜之间创下点击率的奇迹,"筷子兄弟"也凭借《11度青春系列电影之老男孩》开始被国人熟知,一个全新的产业"微电影"  相似文献   

20.
赵翔 《视听》2016,(7):63-64
2005年,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了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认定为微电影的雏形。而在2010年,凯迪拉克品牌推出了由吴彦祖主演的网络视频电影《一触即发》,时长仅90秒,却有着好莱坞007般火爆的场面、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创作团队在宣传的时候将这部汽车广告称为"微电影",从此这一称谓被广大网民逐渐接受,并在短时间内流行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