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23年来242个冲突性事件传播轨迹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网络对冲突性事件传播的介入和影响,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其程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加深.其影响体现在:作为冲突性事件传播的发源地;设置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议程,引导或改变冲突性事件传播的轨迹;补充或替代传统媒体的功能,发挥联动效应或修正作用.网络提高了冲突性事件被公众看见、被舆论影响的机会,推动了冲突性事件个案的解决,但在促进冲突性议题的解决方面依然乏力.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搭建意见表达和理性对话的公共平台,当是避免或者化解社会冲突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3.
许鑫 《青年记者》2017,(6):38-39
网络公共事件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简单说就是主要由网民推动的、主要在网络公共空间讨论的、对虚拟和现实社会都产生较大影响的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网络公共事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可能具备危机事件、社会冲突、网络舆论、集体行动、政治参与、话语表达等多重属性,但又不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4.
王冬冬  张亚婷 《新闻大学》2013,(1):53-59,22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闻媒体在报道社会冲突性事件时通常采用冲突框架和游戏框架,这不仅不利于冲突双方的和解,反而有可能激化矛盾和冲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媒体只有跳出冲突框架和游戏框架的束缚,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刘翔在伦敦奥运会比赛的失利及微博上的相关热议是具有典型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叙事。通过对微博中有关"刘翔事件"的言论及发布主体的梳理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左右当下舆论方向的是主流媒体、网络明星和网络公民三股力量,他们的话语代表着其所处不同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动机。N级传播时代话语主体从不同角度对事件的观照并不能揭示事件的真相,只是社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话语狂欢的一种现象。  相似文献   

7.
阮琦 《新闻世界》2009,(2):69-70
在新的多元媒介环境下,公众分散话语借助网络得以集中表达,易于形成强势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话语发生冲突的概率大幅度提升,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得出如下结论:在处理官方话语与公众话语发生强烈冲突的突发事件时,政府需要明确意识到简单控制模式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改变过去强制性、简单化的舆论引导方式,以平等对话的协商态度处理、应对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危机事件具备冲突性、影响性和特殊性等新闻所具备的要件,在本质上来说,容易吸引记者的报道。而事件当事方所采取的沟通策略则是影响危机传播结果成败的最直接因素。瑞士航空公司在处理空难危机事件时所采取的沟通策略是比较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并借鉴。  相似文献   

9.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2):161-162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公共平台的形成,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渐呈增多趋势。而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之间的演化路径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可以说,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沿着群体话语的异质化向群体话语的同质化发展的,而现实群体性事件则是从群体同质化发展成为群体异质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聚焦于社会事件中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形态,即用民粹主义的话语来对抗和消解专业主义话语的权威。从本质上讲,民粹主义的话语是民众的政治实践,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对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网络公共事务讨论常散布着对复杂问题的简单归因、情感自由宣泄和群体间利益冲突,与"公共空间"的民主商议相去甚远。为理解国内网络论坛的特征和互动模式,本文基于情感框架理论结合质化内容分析方法考察新浪微博"人民日报"和"新浪图片"账号对"北大雕像戴口罩"事件(简称"戴口罩"事件)的讨论。本文研究了微博讨论中地区冲突、归因等各类话语的具体内容与其所带情感之间的关联,以及讨论中情感表达与其他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本文发现,微博空间更似"减压阀"而非公共空间:微博讨论中情感化批评占主导;情绪会扩散;冲突话语触发愤怒并减少对话。本研究对情感框架理论的建构,对理解中国网络讨论空间,对网络从业人员实践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分析案例,探讨网民在挑战官方政策合法性的过程中,如何采用话语转译与意义勾连两种话语和行动策略,进行情感动员、资源动员与"政治机遇"扩大。这对于管理部门深入理解网络集体行动的多元逻辑、正确面对冲突与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2):84-88
信息技术革命不会局限于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会改变我们时代知识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方式。大量新媒体事件背后,是中国媒介语语格局的变化,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向的变化:大众话语权力出现与媒介话语权力重构;微小事件引发社会风暴;网络社会小媒体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5):8-13
公众修辞是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重要推手,它是公众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特殊的传播语境中进行的有特定意图和明确指向的话语实践活动。公众通过话语修辞行为,动态地开展框架建构,主动设置议题,影响网络事件舆论以及事件发展的走向,实现公众修辞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传播风险是一种新闻价值较高、危及社会稳定的舆论风险。从学理层面考察,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四个:网络技术赋能下的谣言裂变几何级数扩大传播风险的影响规模、社会冲突积累的负面情绪构成风险爆发的社会心理基础、政府的信息堵塞举措加剧传播风险扩大化、主流媒体新闻框架不当激发网络话语对抗风险。从实践路径来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传播风险,首要工作是完善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健全的公共服务产品提高政府公信力;其次,践行时度效原则,运用政务新媒体和新闻发布会第一时间发出权威信息;此外,主流媒体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以新闻专业主义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16.
杨胜云 《青年记者》2009,(20):37-38
乌鲁木齐“7·5”事件属于重大突发性事件,虽然与台湾关联性较小,但其激烈的冲突性和敏感的政治性吸引了台湾媒体的极大关注。总体来看,台湾媒体普遍把“7·5”事件当成报道的聚焦点,但在报道立场和态度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6,(7):52-58
本研究通过2002-2015年间191个"网络民粹事件"的媒介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测量了不同的情感动员策略使用与效果,发现了情感动员策略与行为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悲伤情绪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中出现正面行为的趋势一致,愤怒情绪与出现负面行为结果的趋势一致。191个典型案例中,出现正面行为后果的次数多于负面的行为后果,这说明对于"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的研判,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差异化管理,从而避免转化为危害更大的冲突性事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话语事件。本文首先廓清了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界定了它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分类:道德抵制型话语事件、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和国族抵制型话语事件。其次分析了它的两大特点:一是话语事件是对话语表征及其社会巫术效果的争夺;二是话语事件脚本的认知震撼或道德震撼特性及其三种基本模式。最后重点阐述权益抵制型话语事件具有逼迫真相出场的功效,是公众对话语主体的谨慎抵制。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6,(20):49-56
研究主要通过"大阅兵"在微博平台的传播,具体分析被传统媒介预构的"媒介事件"话语共识,在自媒体平台到底存在话语解构危机还是共识重建效能?研究发现:自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更倾向于构成一个不同言论相互影响的"诠释社区",但这并不影响专业媒介在"媒介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同时,这种网络围观和集体协商过程也伴随着冲突与"脱轨"的话语显现,但其中的一些"抹黑"或"破坏"性信息,只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下的边缘性存在;同时,微博评论的立场与原微博立场有较大联系,负面立场的信息传播效果更好,这警示各大传播主体应积极利用微博平台理性表达自身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