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从历史、爱、种族苦难等多重视角,对美国主流文化下,男权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对黑人女性心灵的压迫和扭曲,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并为她们指出了一条自我救赎、获得解放的光明之路。只有整个黑人民族团结起来,反对压迫和种族歧视,才能争取美好的未来,创造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本文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该作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讲述了主人公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命运以及白人文化霸权下众多黑人迷失身份走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悲剧由一个黑人小女孩追求蓝眼睛而引发。本文从该作品的内涵进行研究,从"蓝眼睛"的象征意义入手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意蕴——黑人只有在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下才能在白人社会中获得生存。  相似文献   

3.
非裔美国文学,也称黑人文学的历史相当漫长,名家名作不计其数。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受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影响,莫里森常把黑人的神话和民间传说融进作品中,她善于熟练地运用黑人语言和对话,为美国黑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在莫里森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中,《宠儿》创作思想深入,创作技巧独特: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理想、历史与现实的交替反复、时空顺序的颠倒错位、魔幻与荒诞尽情地融入,泛中心、多线条的小说主线—点、线、面交织。莫里森为《宠儿》编织了一张网,这张网涵盖了有色人种的苦难史,记录了黑人传统、黑人性格以及黑人美学。《宠儿》告诫黑人根据自己的标准而不是白人的标准去找寻失去的爱及自我。  相似文献   

4.
美国知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深刻地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美国生存面临的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黑人女性渴望翻越种族歧视的藩篱获得白人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她们渴求摆脱性别歧视获得社会的认可。本文通过对《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的四位黑人女性的分析,展示她们进退维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  相似文献   

6.
性别歧视和压迫很久以前就存在,而女性往往是受歧视和压迫的一方,因此多年来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盛行。但是有色人种妇女比白人妇女面临更多的困境,她们遭受着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的双重压迫。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提出了更适合黑人女性及其他有色人种女性的解放思想——妇女主义,其长篇小说《紫色》很好地体现了妇女主义。它强调黑人女性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斗争获得独立和自由;提倡黑人女性之间要相互团结以对抗性别歧视;黑人女性要与黑人男性联合以对抗来自白人的种族歧视。只有如此,黑人女性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7.
布鲁斯音乐是美国黑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呐喊和抗争的痛苦表达和精神源泉。艾丽丝﹒沃克在其佳作《紫颜色》中用布鲁斯音乐作为主线,深入探讨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本文拟从文化和女性批评的角度来分析《紫颜色》中布鲁斯音乐对情节展开、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其小说《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表现了黑人妇女寻找自我、争取解放的精神追求。美国黑人女作家、妇女主义的创立者艾丽丝·沃克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在小说《紫颜色》中进一步探讨这一主题。两位作家在小说中运用了与大自然、日常用品和服饰相关的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充分说明了两部作品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9.
《紫色》是美国黑人作家爱丽丝.沃克最成功的作品,通过对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自立自强走向新生的历程进行的社会现实写照,描述了女主人公茜莉的成长历程。本文通过分析茜莉从缺乏自我意识的黑人少女到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女性的成长过程,探讨该书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的主题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探索身份认同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主要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慈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新作。本文试图借助福柯的规训权力理论来解读小说,探讨小说中的女性群体在蓄奴制和父权制的规训下,艰辛地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这对我们研究黑人女性文学和妇女解放运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戏剧起步晚,发展缓慢,影响也远不如黑人小说、诗歌,但也有优秀的作品出现.二战前美国黑人戏剧处于起步阶段,萌生后慢慢地渗透到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去.虽然道路还很长远,但是那些戏剧作品也发出了自己微弱的声音,让人们开始注意到它们.无论是激进的反抗、寻根、寻求自我发展的黑人戏剧,还是相对妥协、缓和的黑人戏剧,其都有着鲜明...  相似文献   

13.
母女关系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小说一贯的主题。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文对莫里森1987年的作品《宠儿》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黑人个体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关系对个体负面的影响,而一旦融入代表黑人文化传统的社区,就能弥合母女关系中的创伤,确立自我身份,延续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从黑人自身的生活角度出发,真实地揭示和反思种族主义,展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中的一个自卑自恶的群体。通过呈现一些美国黑人的自我憎恨心理,莫里森呼吁每一个黑人都应更加自觉地学会欣赏黑皮肤所蕴涵的美,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保存民族文化的惟一出路。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尼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长篇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是一部充满血与泪的悲剧性小说。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向我们讲述了黑人女孩皮科拉.布里德洛瓦在美国种族制度的歧视、迫害下最终发疯的悲惨经历。故事中,皮科拉在遭受了一系列身心伤害之后,极度渴望拥有一双白人的“蓝眼睛”,最后失去理智。佩科拉的悲剧不是偶然,不是个例,而是成千上万个受种族制度压榨的黑人的缩影。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莫尼森囊承着现实主义小说揭露现实,真实刻画人物性格、矛盾冲突的叙事风格。奇妙的开篇,多角度破碎性的叙事方式以及小说中的隐喻的运用将小说的主题表达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6.
《德西雷的儿子》是凯特·肖邦多部悲剧小说的其中一篇。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揭露了夫权制社会和种族歧视对妇女和黑人的压迫。另外,作者独特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增强了作品的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17.
种族歧视不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对非本族裔人群的歧视常表现为一种非本能的偏见与仇视。小说中种植园黑人工人汤姆·罗宾逊被诬陷犯有强奸罪。在法庭审判中,由于白人主流意识的先入为主,公共意识最终绑架了审判结果,使得汤姆最终在逃跑中被杀死。  相似文献   

18.
双重意识下的美国黑人不可避免地经历着身份危机,现实的生存空间成为黑白异质文化交锋的场所。在《兄弟与看守者》一书中,魏德曼刻画了约翰和罗比对身份危机的不同抗议方式。本文从空间的视角,解读弟弟罗比用暴力方式进行抗议的原因以及哥哥约翰如何逃离黑人空间,以反讽式书写表达抗议。通过展现非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和抗议方式,魏特曼揭开了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神秘面纱,为黑人寻求平等空间和身份提供了有效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和乡村的恋人们:故事一》中,作者纳丁·戈迪默将南非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作为黑人和女性所承受的种族歧视以及性别歧视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种族隔离制度下黑人女性悲惨的境遇与生存状况图景,揭示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残忍.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优秀的长篇作品之一。这部小说仍继承了其一贯的创作视角与倾向,将目光聚焦在黑人族群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困境上,审视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融合与排斥之间的矛盾冲突,令生活于美国的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这部作品,生动并深刻地揭示了美国黑人族群所面临的这一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黑人精神归属与身份认同路径的探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