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探究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回顾了近些年内蒙古在草原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与成效,探索建立定量化的草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给内蒙古生态、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较准确地评价了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
草原资源是阿里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基础.阿里草原畜牧业正面临着难以持续的困境,草地生态失调、草地急剧消失、草畜矛盾尖锐化、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大批牲畜因饥饿不择食地直接啃食毒草而死亡,经济损失巨大.近年来疯草已成为制约阿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生物灾害"之一.因此,从保护草地植被、保持草地植物多样性、控制疯草蔓延以及合理利用等生态角度解决阿里地区草地疯草的危害问题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在畜牧业生产中过度利用草地的生产功能,忽视其生态功能,造成草地大面积退化,草–畜关系失衡,传统草原畜牧业难以为继,亟须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新模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草牧业发展。中科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以下简称"内蒙古站")自建站以来,立足于我国温带草原,长期开展草原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等要素监测,草原生态学基础研究,以及退化草地恢复、人工草地建设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并通过示范推广为内蒙古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基于长期监测、养分添加和放牧控制试验,揭示了内蒙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主要发现:(1)不同物种和功能群之间的补偿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重要机制;(2)物种和群落水平的化学计量内稳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基础,由化学计量内稳性高的物种占优势的群落,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稳定性;(3)混合利用方式(放牧和打草轮换)有利于多样性、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基于以上基础研究和长期试验示范,内蒙古草原站研发了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的草种配置及高效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和稳定性,延长了人工草地的利用年限,提高了牧草品质。为了进一步探索适宜于牧区特点的生态保护与草业发展新模式,内蒙古站提出了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合理配置技术体系。该体系通过建设高效人工草地和基本草牧场,解决饲草的生产问题,同时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和天然草地合理利用,提升草地的生态功能。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使我国的草地生态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使得内蒙古站成为草原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生态、社会三个影响因素对内蒙古草原碳汇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阐述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制约草原碳汇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科学发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技风》2017,(5)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稳定上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畜牧业的经营水平国家已经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并已将其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草原是畜牧业的基础,同时也是有一种可以不断更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能量,是人们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我们要将草原生态资源保护情况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状掌握,按照保护生态和绿色发展的原则,不断促进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从而将草原的经济效益和政策效益发挥。本文将针对草原存在的生态问题,对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做出介绍,对不断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的必要性做出阐述,希望能为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对自然的依赖性,从草原畜牧业生态经济特征、家畜的两重性、放牧劳动的连续性、专业化生产的必然性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阐述。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了研究草原畜牧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现阶段指导草原畜牧业发展和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科技》2012,(7):81
针对我区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产业层次不高、生产方式落后、规模养殖水平较低等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区畜牧业产业发展将按照"突破发展猪鸡,稳定发展牛羊"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扎实推进"畜牧业倍增工程",打造藏猪、藏鸡、奶牛等特色生态养殖工程,致力于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全区畜牧业突破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格根塔拉草原旅游景区为例,分析内蒙古草原景区的深入开发对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指出旅游业也应借鉴游牧生活方式,走生态旅游的道路,设计既有吸引力又对环境压力小的旅游产品,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内的旅游活动,达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草原畜牧业创新经营与牧民收入递增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畜牧产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其从业者——牧民,依靠天然的水草及合理利用这些水草生存和发展。但由于人为破坏草场和超载过牧,恶化了草原生态环境,导致了草原生态——畜牧产业——牧民收入的恶性循环。因此,打破传统畜牧业经营范式,创新经营草原畜牧产业,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促使牧民收入的递增是一个便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草是畜牧业发展之根本,草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地方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没有草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当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问题。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西藏高原特色畜牧业基地,而高寒草地退化严重制约着其生态和生产功能,对生态保护建设和畜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那曲草原站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提出藏北高原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发展人工种草可有效解决草原生态保护利用和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藏北高原发展适宜区域人工种草,是保护和建设发展藏北高原草原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发展适宜区域化人工草地建设,使荒地及闲置地得以充分利用和改良,生产更多适宜优质高产饲草料,缓解藏北高原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夯实畜牧业基础,储备冬春防抗灾饲草料奠定基础,提高高寒草地生态功能,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因此,生态保护建设与畜牧业协同发展是藏北高原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生态保护工程对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民是生态工程的参与者和受影响者,其对生态工程成效的评价、对未来生态工程措施的选择倾向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从内蒙古生态工程项目政策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研究了1995年至2010年来农牧民生产生活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以及鄂尔多斯三个地区的农牧户家庭拥有耕地均大量减少,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投入增加,总体呈现"减产、提效、增收"趋势,其中呼伦贝尔地区以牧业为主,锡林郭勒地区农牧并重,而鄂尔多斯地区牧户减少,打工人口比重增加;食物消费整体上向结构多元化、营养均衡化发展,肉类消费倾向有所不同,与各地区民族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家畜干粪的用量正在减少,煤炭、天然气以及电等便捷能源消费逐渐增多。其中,呼伦贝尔地区干粪消费比重仍然很大,锡林郭勒地区秸秆、薪柴消费比重较大,鄂尔多斯地区以煤炭消费为主;农牧民意愿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居民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鄂尔多斯地区、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满意度水平与户均收入高低成正比关系;三个地区多数农牧民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牲畜养殖抱消极态度,且其下一代倾向于脱离农牧业生产生活、移居至城市。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隋磊  赵智杰  金羽  关学彬  肖明 《资源科学》2012,34(3):572-580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利用3S技术准确获取了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近10年海南岛森林、湿地、淡水和草地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共9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降低趋势,1998年、2004年和2008年总价值(不变价)分别为4958.73亿元、3564.60亿元和3508.21亿元。受到区域气候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草地、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情况大不相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不仅表征海南岛近10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而且对实现海南岛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颉茂华  王乾  孟佳慧  韩雪 《资源科学》2022,44(8):1679-1695
草原有“地球的皮肤”之称,中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探索研究草原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应用,对于量化草原生态服务价值、加强草原资源科学管理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具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但目前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标准。本文基于对已有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以及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梳理,立足于草原资源特性,对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中报表体系的核算内容、草原资源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设计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样表。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数据为例,编制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得出,2017年呼伦贝尔草原资源资产为9735219.80万元,负债为50101.6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9685118.20万元。本文方法和案例可为构建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编制草原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14.
蒙古高原生态服务消费空间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结合一手问卷调查资料和相关统计资料,从生态系统服务消费者的角度,对蒙古高原典型牧区生态系统服务中食物和燃料的消费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消费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结果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的消费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蒙古国粮食消费中以小麦为主,其他副食品以肉类和奶制品的消费为主,而家畜干粪和木柴则是蒙古国最主要的燃料来源;我国内蒙古牧区基本无马肉消费,蔬菜和秸秆人均消费量高于蒙古国.社会经济因素、生态系统服务的可获得性或可达性以及消费行为如消费偏好等,均影响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模式和意愿,也影响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空间差异.本文是对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理论的实证研究,可以为整个蒙古高原牧区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张敏  姜巍  高卫东  熊天琦 《资源科学》2014,36(9):1933-1940
基于能源生态系统理论,对晋陕蒙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由于内生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晋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整体发育状况处于持续下降状态,其中山西省由于能源资源开发较早、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其内生系统规模较大,能源系统生态发育状况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陕西、内蒙古则由于近年来能源开采量迅速增加而造成能源生态系统演进系数迅速降低;能源开发和消费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陕蒙地区能源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使其总体状况略好于山西省;能源开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亦带来环境的破坏,虽然三省的环境状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是水平依旧较低。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方法,针对北京大都市的特点建立北京湿地分类体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2009年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09年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137.31亿元,其中经济功能价值为33.99亿元,占总价值的1.59%;社会功能价值为1340.94亿元,占总价值的62.74%;生态功能价值为762.38亿元,占总价值的35.67%,反映了北京湿地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多功能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为北京市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恢复和重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建斌 《未来与发展》2012,35(5):106-112
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而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同时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内蒙古能源经济的发展不仅具有地区意义,而且具有全局意义。本文从能源约束下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出发,阐述了能源消耗对长期经济持续平衡增长的阻碍作用,分析了内蒙古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现实论述了模型对内蒙古能源经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草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不应局限于扮演畜牧业生产资料这一单一角色,更需要体现其生态价值。在国家开展自然资源清查、土地确权、土地有偿使用市场化的背景下,现行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已有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在综合草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的基础上,考量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和可操作性,重新构建草地分等定级的评价因子和指标,并按照各个因子的加权打分结果划分出5个草地等,以及每个“等”别下的5个草地“级”,并基于该方法划分了内蒙古3个嘎查(村)的草地等级。该划分方法旨在体现草地等级划分的实时性,为草地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完善草地等级划分体系和定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工作从2001年开始,每年一届,目前已完成了八届评价工作。从八届评价结果看,内蒙古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的经济强县,但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如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欠发达旗县工业化进程缓慢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强县带有明显的资源依托的痕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