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中国战争电影是和新中国的成立、发展与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眸上世纪半个多世纪中国战争电影所走过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变化的轨迹。从五六十年代的信念神话,到八九十年代的战争史诗,再到90年代中后期的战争传奇,中国战争电影始终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从而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艺术构建。  相似文献   

2.
当代电影中的"东方主义"与"性别政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初期由海外资金与海外市场驱动 ,以第五代为主的中国电影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创作了一批类型化的“艺术电影” ,其中所呈现的“以女性自居”的东方主义倾向深刻地体现了东西方性别化的权力关系。当海外资金退潮 ,中国电影并没有摆脱这种令人尴尬的表述。 90年代中期以来 ,又出现新的东方主义变体 ,进一步演绎着以性别为象征的国家政治。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遭遇"话语霸权".中国进入90年代以来"后殖民文化"的提出,提醒人们关注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东方文化后殖民化的"受虐"."文化霸权"和"话语霸权"是性别问题与民族问题在不经意之间所产生的异质同构的关系.本文以中国女性导演和中国电影作为平行切入点,既审视既往中国电影和文化中的性别书写,也关注中国电影的文化走向,认为处于双重焦虑下的中国女性与中国电影应主动走出"目光的樊篱",使女性拥有话语的权力、中国电影重新书写自己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是朱洁副教授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专著,该书从文艺美学的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创作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全球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第二章:"主旋律电影":世纪之交的变奏与交响。第三章:商业电影:引领本土电影时尚潮流。第四章:艺术电影(上):别开生面的个人电影。第五章:艺术电影(中):新主流电影的独特景观。第六章:艺术电影(下):新生代电影创作举隅。第七章:不老的神话:张艺谋的电影创作。第八章: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杨爱红 《考试周刊》2013,(35):18-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家和电影的关系较之80年代有了很多微妙的变化,急于介入电影行业、成功踏稳影视和小说的两条船、试图抽身而出的小说家构成了电影改编领域的时代景观。以往研究者多关注作家"触电"所引发的小说家和电影创作的联姻,实际上,导演对当代知名小说家的疏离、小说家与电影的精神对立已经成为90年代以来重要的文化现象。分析这一文化现象,对于反思有着悠久文学传统的中国电影和当代小说、小说家之间存在怎样的共生与抵牾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重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李陀等人提出的"电影语言现代化"论题,可以发现这其实是一场中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中国电影现代主义的核心是审美批判,但其批判的目标不是西方现代主义的科学与资本理性,而是为市场化改革开辟道路。因此,当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社会共识之后,现代主义也就随之落潮,通过1990年代的市场化进程,进入新世纪,"电影语言现代化"的审美批判命题已被消费主义的"电影语言奇观化"的论题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学者以当代理论视野和当代学术话语 ,从不同方面讨论或涉及娱乐片 商业电影、电影叙事、后现代 后殖民等具有一定关联的几个命题 ,以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建树推动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自电影史上第一部同性恋电影的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同性爱情为主题的电影逐渐走上了主流化的道路.而且成为带有大众话题性质的热门片种。中国电影界也开始了对同性恋现象的思考与关注。我们可以通过同性恋电影触摸中西文化异同的一角。本文力求通过此题材发现其背后不同选择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传播学"文本、机构、受众"的视角出发,透视2008年中国国内上映的几部"中国风"式的好莱坞大片,我们不难发现精确的文化把脉和对中国元素的创新表达是该类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而中西方受众的文化解读差异则是掣肘其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促使好莱坞牵手"中国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电影市场和中国本主体制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艺谋的很多影片都是从中国的文化意识形态出发,以各种带有暗示性、寓意性的形象构建出一种朴素的中国传统文化风范,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符号。本文即以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为载体,从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元素着手,探讨其以不同形式和状态的异样呈现,分析其在电影美学上的暗示,从而揭示影片中女性的独悲剧。  相似文献   

13.
陈凯歌对历史题材"赵氏孤儿"的改写,并未如其宣称是对文化反思的延续,而是打着"文化反思"的旗号吸引内地受众,同时,意在染指西方市场。《英雄》《无极》乃至《赵氏孤儿》等影片在改写历史题材故事的同时将东方表象与西方经典话语荒诞缝合,显示出视觉凸现性与意义空洞的双重悖论,中国电影遭遇文化困境。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建立有效的双重文化认同,始终是中国电影必须面对的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要当好中国先进化的领导,就必须坚持以下“五结合”:经济建设与化建设相结合;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化继承与化创新相结合;化建设的科学性要求与大众性要求相结合;“一手抓繁荣”与“一手抓管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乡愁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一首思乡诗,往往蕴涵着深厚的人类文化积淀。解读席慕蓉的《乡愁》,可以揭示这一类别诗歌创作,即“有意味的形式”所具有的文化社会传统的原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儿童主体形成的过程中,"父亲之名"具有象征界的功能,影响着主体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对社会力量的认同。中外战争题材儿童片中对"父亲之名"的处理不同,在表现思想内涵上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地方,这对于思考今后我国同题材影片的制作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其极端的反叛性和颠覆性影响全球.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了崛起于90年代的中国“新生代”导演的创作。使他们以“异端”的电影创作吸引了世人的瞩目.在选材、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做了新的大胆的创新,从中也看到了传统与现代化观念同后现代化理念的激烈碰撞。其间虽然有得有失,但这种探索、追求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中国电影进入无“代”时代。曾经的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李玉、娄烨在2012年相继推出电影《白鹿原》、《二次曝光》和《浮城谜事》,三部作品在主题、人物、结构、风格等方面均呈现出迥异的审美追求,彰显出导演独特的艺术个性,昭示着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宁稼雨 《天中学刊》2012,27(4):19-21
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是在借鉴西方主题学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叙事文学文本现状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秉持的原则是"以中为体,以西为用"。以中为体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还有中西文化对话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20年代,美国电影大量进入中国,主要盛行的有侦探长片、滑稽片和爱情片.美片风行引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呈现出两极化态势.一种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美国电影,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给与很高的评价,并视美国电影为教科书.一种是站在民族独立和文化独立的立场上,给与美国电影以冷静的批判,认为美片内容上对社会有危害,并会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带来双重的侵略.当下,这种两极化观照依然构成中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