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运用了多种音乐技巧,在完成小说艺术技巧创新的同时,也很好地配合作品表达了深刻的哲学主题.  相似文献   

2.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著的关注人类生存境遇和两性关系的哲理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曾被《纽约时报》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小说中的两个女性特蕾莎和萨比娜,两者都倒向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成为失落的女性存在,但又不失其确认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小说体现了作家对陷入尘世陷阱的两性关系的各种可能性做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意蕴期待,给读者在接受文本以一种"前理解"的思维框架构思.让读者在接受文本内容之前,对文本有一定的个人主观判断和期待.以姚斯的期待视野为理论基础,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本,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为参照,对比读者接受文本前、后时,对小说中"轻"理解之异同,同时剖析小说中"轻"的表达.将"轻"的意蕴从读者表象性的浅层理解转换为以读者为中心的深层理解,从而丰富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散文体小说《草枕》,被誉为是一部"以美为生命"的小说,集中表现了作者"非人情"的美学理念;而"媚俗"则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反复叙述的关键词。本文试图将"非人情"与"媚俗观"的美学内涵进行比较,深入分析二者的对立与矛盾特性,并探究二者在人类境况中存在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正>记忆语录现在市面上能买到上海译文社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小说中最为读者熟悉,为作家赢得声誉最多的一部小说,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版至今,一直被翻译成  相似文献   

7.
车上的爱情     
雷黄湲 《大学生》2014,(20):18-19
正世上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千万种。幸福之于我,不是王子白马,不是璀璨的烟火,不是闪亮的钻石项链,不是限量版的化妆品,不是非要坐在宝马车上。它是简单的快乐,是无微不至。藏于一饭一蔬,隐匿在一部自行车,沿路撒下的是满满的欢乐和感动。它于我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它稳扎稳打地架构在我的青春年华里,不管多久的以后想起,都会是心中收藏一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8.
关注并探究“存在”是欧美当代小说的重要主题,昆德拉通过其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从极端的情境中挖掘出存在的深层的涵蕴,展示出对人的生存境况的沉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积蓄了整个漫长的冬季,总有些生命天折在严寒中。面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宁折不弯的生长带着悲剧色彩的凄美,但高处的风景永远只留给参天的树。  相似文献   

10.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以一种“论文”式的新小说对人类的存在问题展开实验性的探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堪称其探讨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之一托马斯处于一种复杂的存在中,他怀疑偶然发生的爱,但偶然之爱又必然地决定了他的一生,从而处于强大的生存困境中.  相似文献   

11.
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个追求对立的女性形象。她强调独立,追求女性个体体验,追求一种生命不受压制的“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自身绝对理念的沉重束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由昆德拉的哲学思考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休闲时光     
休闲时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该书写于1980年,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有重大的影响。知识分子中非常流行的“媚俗”概念就是由这本书引发的。昆德拉的小说把空灵的诗意,哲理的探索,与形象化的情节融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13.
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小说共同之处是在小说里思考存在,探索人在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性,这突出体现在宽泛意义上关于政治和性爱的思考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黄金时代>显示了两位作家关于轻与重选择的艰难、灵与肉冲突的挣扎的思考的既共通又相异之处.基于内在的思考,两位作家关于"历史"和小说艺术的看法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生命之轻     
曾子昂 《高中生》2014,(10):20-20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我一直以为在轻与重的对立中,轻为正,重为负。可是,我读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时才发现,生命不能没有重量。生命的轻与重不是绝对的。首先,生命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量,其轻重需要用别的方式衡量。其次,一个人生命的轻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们看来,亲人的生命是沉重的,每个亲人的离世对我们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的文坛甚至世界的文坛上,有一本小说曾引起读者和作家的广泛关注,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它描述了在一种特殊情境中生命的状态。可以说,生命像爱情一样,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古往今来,许多作家对这一主题的兴趣和表达从未停止。李永康的《生命是美丽的》,也是一种追求和开掘。  相似文献   

1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小说的代表作,本文尝试从不稳定性在叙事学背景下的展现,借助小说文本阐释后着重分析托马斯形象中在二元对立下的不稳定表现等方面,阐明叙事学的视野下昆德拉小说"关于存在的沉思"。  相似文献   

17.
生命之轻     
在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前,我一直以为在轻与重的对立中,轻为正,重为负。可是,我读到“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时才发现,生命不能没有重量。生命的轻与重不是绝对的。首先,生命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量,其轻重需要用别的方式衡量。其次,一个人生命的轻重,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我们看来,亲人的生命是沉重的,每个亲人的离世对我们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陌生人的生  相似文献   

18.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又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近两年中一直被列为畅销书,也是我们较为熟悉的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作品。在我们了解的他的成长历程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地理解这其中的“轻”和“重”——  相似文献   

19.
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是一位具有强烈存在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弥漫着层层的氤氲。本文旨在结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阐释其代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异化生命存在的表征及内涵。作者由此指出,昆德拉通过小说人物异化的存在,以不同寻常的文学张力,给现代人提供了一面审视信仰姿态及生存状态的魔镜。  相似文献   

20.
<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表面看似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爱故事解读,其实具有很深的哲理。书中揭示了苏俄入侵捷克时期,表现了人们在专横压榨之下的实际生活,并对爱的真谛有多层次的探讨:第一是男女之爱;第二是民族之爱;第三是友谊之爱。一、生命方面的"轻"与"重"世上最为复杂的东西莫过于生命,不管是生与死的轮回,还是灵与肉的羁绊,总是相对立的交叉重合,这种两难的境遇也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