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时下的汉语教学与研究界,越来越频繁地听到或看到“当代汉语”这一称谓。然而,对于当代汉语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现代汉语各自分期问题之讨论与看法,学界目前还存有分歧。如以学界的各家观点为基础,并参照国际语言学的视野与背景、语言变化的连续统观以及现当代文学史分期的思路,或许能更为清楚地认识“现代汉语”和“当代汉语”分期的相关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辨析,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理论价值和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戏”之称始于元。对“南戏”在产生流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名称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考证。综述评判诸家之说,重新归纳“南戏”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很是"考察     
本文以郭锐语料库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材料,对“很+是”修饰名词性和谓词性结构的情况进行了分类。通过考察,认为应该对“很”和“是”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进行重新分析,并提出“很”和“是”在某些句子中可以视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都面临一个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课题。本文以“历史清理”为标题 ,综述了现当代文学研究中部分课题的世纪性回顾与总结。以“视角调整”、“方法突破”、“视野拓展”、“脉胳寻踪和文化批判”为标题 ,综述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在世纪之交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的突破和发展 ,展示了现当代文学研究将更多的融入文化批判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可以有新的观点、定义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无任"辨析     
查检各种大型辞典,“无任”一词,不见任何条目。从众多的古代文献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无任”有三种含义:不能胜任;无限,非常;没有担保。从而揭开了古文献中的“无任”之谜。  相似文献   

7.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付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1):131-133,136
从语义学角度重新审视了“塑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的定义、教育目的、教育过程等角度对“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的内涵进行分析和反思;并在新课程理念的关照下,从交往意识、生命意识探讨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9.
一家面积不大的超市吸引了无数单身男女,可这家超市不卖蔬菜水果、副食百货,“专卖”缘分与爱情,这就是林乔的“爱情超市”。这位性格开朗的25岁女孩运用自己的“爱情智商”,重新定义“爱情法则”,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收获了巨大财富。  相似文献   

10.
"教科书"与"照相馆"--周扬与姚文元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的文艺观和姚文元的文艺观有一脉相承性:一个代表着“左”的阶段,一个代表着“极左”的阶段。二者都是大环境的产物。但周扬的文艺思想在五、六十年代有所变化。以姚文元文艺观为参照,可以考察周扬五、六十年代文艺思想的流变,以客观评价周扬在现当代文艺理论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分析它们意义变迁的历史,从而在语境中明晰它们的具体所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文"和"道"的含义已经今非昔比的现状与内含的矛盾之时,应当回归到语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与"道"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温庭筠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词的流派。温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范式作用。温词人们关注最多也是存在争议之处,则是其词有无寓意与寄托。本文在阐释前人评说基础上进行分析,认为温词无刻意的命意与寄托。  相似文献   

13.
说“变文”     
关于什么是变文、变文的来源和界定等问题,历来众说纷坛。“变文”与“变相”是相辅而行的,是“变相”的说明文。“讲唱”,是“变文”作为一种文体的形式,是中国本上固有的东西。但“变文”不同于“讲经文”、“诗话”、“话本”等其它敦煌讲唱文学写本,不能以“变文”一词笼统称之。  相似文献   

14.
黄敏学 《巢湖学院学报》2004,6(5):74-78,111
<文献通考·乐考>是我国古代音乐通史的典范著作.马端临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文、献、注相结合的编撰方式,并在其编撰过程中对雅乐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揭示,同时也体现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重视规律、推陈出新的音乐美学思想,至今仍有其历史和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王太子刘贤被刘启所杀害在文帝四年或五年,他是咎由自取。文帝没有因刘启杀人而更换太子,也没有用儒家的贤人更换太子身边的刑名权谋之人;晁错因为文帝喜爱刑名权谋反而得到了提拔,作了太子家令。可是,杀吴王太子虽然没有动摇刘启的太子地位,却激发了吴王的不满情绪;虽然用晁错为太子家令并不意味着文帝政治的转型,而强硬政策的施行却加快了吴王为首的七国叛乱。  相似文献   

16.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17.
刘勰以"清"论文,涉及到对作品语言、文风、文体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指诗文言辞的"清丽"和整体风貌的"清峻"等,核心是指以华美的言辞鲜明地表达思想内容,自然流畅、意气峻发,给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愉悦感。"清"作为文学审美范畴,其地位是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的。  相似文献   

18.
《经义述闻》的语义观,反映了王引之重要的语言学思想:一、对词义的考辨,善于抓住本义特点.从形、音、义的网络中,寻绎出词义演变的脉络,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网络观;二、对词义的考辨,既有相关词语同步引申的共时的横向对比,又有词义交互感染引申的历时的纵向古今对比,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互染观;三、对词义的考辨,既注意古义,又注意今义,上下同义,古今并列,便形成《经义述闻》的语义平列观。  相似文献   

19.
晋献公致力于扩张争霸,任内使晋国勃兴,从“土小国弱”的“偏侯”跃居强国行列,而其经营霸业的方式则是“尚武寡德”,对族人“无亲”,对王室“无君”,对诸侯“以武与威”,专务侵吞。晋惠公营霸方式大体与献公相类,但同时又有些许差异与改变。晋文公即位后则从整体上转变了晋国以往营霸方式,采取东方“霸政”模式,“以力假仁”,把握时机,“尊王攘夷”,终成一代霸主。而国内外“时势”的演变与文公“东奔流亡”的经历则是促使此种转变得以形成的最为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明代儒家蒙学经典《增广贤文》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众多先贤智者人生智慧与经验的汇编。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公选课上推介《增广贤文》这样的古文典籍有利于高职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从道德伦理修养、历史及哲学思辨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培养与提升其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