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被动的写作者:昌耀诗歌创作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一理论揭示了诗歌产生的规律:即诗歌创作来自于情感的驱使,情感的产生来自于对生存困境的体悟.情感的郁结是诗歌产生的动因.昌耀的诗歌理论形成与诗人时生命的理解与苦难经历密切相关.昌耀的"被动"诗歌理论是其诗歌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飞 《德州学院学报》2013,29(1):55-58,88
昌耀流放期间创作的诗篇作为其一生创作的起点,已形成“修辞以诚”的生命诗学品格,即写作与生命建立至深关联,将写作者自身生命的光泽、精神的成熟与深度、真情的蕴藉等发于诗中,以此打动读者的心灵.昌耀复出后的诗歌创作,延续、发展了这一特点,故而理解昌耀流放期诗歌是进入独具魅力的昌耀诗歌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在现阶段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昌耀的诗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诗歌代表着古老的、原始属性的特征,并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探究生命的魅力之处。在昌耀的诗歌当中,往往会蕴含着一种形而上学中的孤独感。在本文的分析过程中,就针对昌耀诗歌,在文学人类学角度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梳理之一:昌耀的生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耀是中国当代学界生前和身后都备受关注的少数诗人之一。本认为有必要准确、系统地将昌耀生平资料的整理工作纳入昌耀研究的整体视野之内,以便更多的人更全面地了解昌耀的生活;更深刻地接受和评价昌耀的诗歌作品。  相似文献   

5.
昌耀诗歌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意象两方面。语言方面指他对古汉语的复活和对日常汉语的疏离;意象方面指他在意象选取、生成时与日常世界的偏离。昌耀诗歌的陌生化追求一方面使他的诗歌具有典雅的风貌和阅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这种陌生化有时又成了诗歌阅读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昌耀诗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昌耀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生前和身后都备受关注的少数诗人之一。本文通过对十年来有关昌耀诗歌的部分评论的梳理 ,从而凸现当前昌耀诗歌介绍和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选入了昌耀的一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诗歌。评论家燎原在《昌耀评传》中认为这首诗“是他一生的诗谶”,也就是说,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感受到昌耀对自然和生命的态度,无论是对高原的仰望,对自然的崇敬,还是对苦难的突围,对命运的抗争,都无法回避他面对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达观精神。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昌耀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诗人本时段诗歌的思想主题和情感内容的扫描和梳理,在分析诗人的精神理路的同时试图找出其诗歌特色形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革"结束后的文学新时期,一大批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被剥夺了创作或发表权力的中老年诗人如艾青、绿原、牛汉、曾卓、郑敏、公刘、流沙河、蔡其矫、昌耀等得以复出诗坛,这批"归来"的诗人复兴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时间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写下了大量积淀着个体生命沉痛经历的诗篇."归来"的诗歌充分表达了忧愤、反思和回归人性的主题,内容凝重,感情深沉,思辨色彩强烈,个性鲜明.诗人们的"归来"跨越了历史的断层,接续并重建了"五四"以来的诗歌传统,它表明当代诗歌在历经磨难之后获得了自身应该享有的健康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1.
尽管穆旦和昌耀所处的历史语境与个人境遇大不相同,诗学动机也大不一致,其写作却获得了相似的诗学效果:词汇本身充满力度,诗歌语言获具一种独特的质感。但就诗学经验而言,昌耀显然已经在穆旦基础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由两人的诗学经验可引申为对于"新诗"命题的思考:对以现代汉语为基本语言质地的新诗人而言,如何赋予诗歌语言以更大强度?如何创制出更加符合自己写作个性的语言?  相似文献   

12.
昌耀及其诗歌的价值是一个逐渐被认识的过程,今天,其作为新诗史上大诗人的地位已被肯定,但还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于昌耀诗歌及其生平资料的分析研究还远未达到充分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昌耀是一位有着自己特殊气象的西部大诗人。诗歌中大量地表达了“爱”的主题,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成为解读昌耀诗歌的充要条件。文章试图从爱的意蕴、爱的哲学、爱的体验三个层面来切入他的诗歌艺术世界,以期探求他对爱的价值与意义的个人独特理解,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标高。  相似文献   

14.
2002年到2007年间。是对诗人昌耀研究取得丰收的时段。主要成就:传记类的纪念文章继续涌现,逐渐完备着昌耀的生平史料;对昌耀诗歌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探讨更深入;研究方法有所创新。不足:研究视角单一、研究面相对狭窄、研究结论重复,导致对昌耀的研究在整体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生平史料尚欠详实,得出的判断有欠客观。  相似文献   

15.
<正>昌耀和昌耀用诗歌堆垒的西部高原对中国诗坛而言是个独特的现象。这位"归来者"诗人用粗粝、滞涩的语言构建的高邈深邃、博大而神奇的诗意空间,浸淌着鲜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昌耀创作于1962年的作品《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从意象的奇异与独特、语言形式上创造性使用“长句”、情感表达上与同时期的主流诗歌保持距离这三个方面来谈昌耀在中国新诗审美范式上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嘉应学院学报》2016,(4):65-71
李光前期的诗歌多写时事,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精神,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但是质直浅露,筋脉怒张,缺乏一唱三叹之致。后期被贬南荒,"为己之学"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所描写的人情之美和南国风光扩大了宋诗的题材,而自然婉丽、托兴深长的诗歌风格也自立于当时诗坛风气之外,成就突出,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8.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中国现代诗而入选教材,虽然单元提示以青春为主题,但学生在学习此诗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诗歌意象、诗歌主旨均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如何解读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王韬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古人,求新求奇,要求诗歌创作应有自己的个性、见解和学识;在诗歌功能上重视济时用世及立言传世。王韬诗学思想中的创新精神在清代后期拟古主义诗风普遍笼罩的情况下,具有大胆变革冲出窠臼的积极意义。他的诗歌理论直接影响了黄遵宪,推动了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先锋。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