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向下延伸,把教育资源送向欠发达地区和特殊人群,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推进教育公平,是远程教育担负的使命。然而“,向下延伸”,困难重重,质量保证问题首当其冲。中央电大副校长严冰指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高校远程教育的重心近年来的趋势是‘下移’,但‘下移’的过程则是超乎人们想象的艰难,折射出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发展重心‘下移’,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秀教学资源送到基层和农村地区,这显然是个两难选择,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确实是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作为中国远程教育主力军的中国电大系统,自创办以来,一直坚持“四个面向”办学方向,以质量求发展,探索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基层电大本科教学质量保证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立项,开展“本科导学试验区”的实验性研究,以本科教育延伸到县级电大为切入点,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为中心,探索了远程开放教育如何向下延伸、解决基层电大师资短缺、保证教学质量等重要问题。项目鉴定专家组对福建电大的实验性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为中国远程教育向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延伸和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福建电大进行的探索,对于远程教育在“向下延伸”的过程中,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应该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九五”以来,电大开放办学和教学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扩大开放、向下延伸、严格管理、确保质量”为进一步推进开放教育试点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要求,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就电大远程教育问题,归纳了其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探讨了其管理模式的基本类型。作者认为,远程开放教育是电大的发展方向,非迅速构建有效模式加强其管理不可。构建远程教育管理模式要注意科学性、整体性、适应性、超前性和有效性;远程教育管理不宜过于分散,应相对集中统一,加大人、财、物的投入;远程开放教育达到一定规模和条件的电大,还可以成立“远程开放教育学院”,进一步加强对远程教育的管理和研究,以远程开放教育的高质量和大发展来使电大教育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4.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自学为主,以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导学”进行远程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把传统的“教”师转变为“导”师,传统的“教学”要转变为“导学”,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根据开放教育的特点,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处于引导、指导、辅导的地位。积极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特点,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导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关于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工作平台,“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课题,是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举措。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的开放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因此,改革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远程开放教育特征的新的教学模式,是电大教育改革试点研究项目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根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要求,建立一个以“课程导学”为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谈两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构建基于学生监督评价的电大系统管理新模式,这是解决电大向下延伸发展问题的有效办法,也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开放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个新事物。本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等方面作了一些总结、探讨,以便更好地依据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特点,采用“以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学习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育观是开放的、全新的:“兼容式”人才培养目标观;求发展,个性化,有能力的学生观;“以学生为中心”,高效沟通的教育观,学生全方位服务的管理观。应相应构建新的管理模式;以多媒体教学为重点,加强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形式性评价;以班级为枢纽,强化学习沟通。  相似文献   

9.
结合笔者从事师资管理工作的实际,阐述了建设开放教育师资队伍,应该坚持“校内专职与校外兼职相结合”、坚持“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坚持“集体研讨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坚持“外引与内联相结合”,从而为建构向下延伸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开放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开放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对开放教育的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化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职教育成本就是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及其家庭在高职教育过程中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学习期间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和。根据“谁受益,谁分担”原则,该成本的分担对象是国家、地方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及其家庭。各方应分担比率,根据调查资料所反映的实际情况和国际普遍分担水平,建议定为国家40%,地方政府28%,用人单位17%,学生及其家庭15%。具体分担按年度实施,即主管部门按年度确定成本总额,国家和地方政府用财政拨款分担;学生通过学费分担;用人单位则先通过纳税形式归集,再由国家财政向高职院校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2.
各级电大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在服务“三农”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远程教育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过程中也同样遇到了很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面向“三农”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必须解决适应性、针对性、开放性、灵活性、有效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学前教育的属性定位、收益及公平来看,政府都应分担学前教育成本,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保证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应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包括制定和实施有关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与成本分担的法律法规;科学核算各地学前教育成本,预估成本分担比例,建立具有地域差异性与补偿性的成本分担模式;建立并完善独立于政府与幼儿园的第三方财政监督体系等,以此保障政府投入的力度与效益。  相似文献   

14.
试析开放大学课程建设适需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应当适应时代变革,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适需原则应当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各个要素中,即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安排、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上。  相似文献   

15.
发展教育服务业,促进社会服务的均等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对于以远程教育为主业的广播电视大学意义重大。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整体推动、系统运作,充分利用电大的系统优势、国有资源和办学基础,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公共服务体系的规模化、网络化、连锁化运营,促进与社会多方多元的合作,处理好开放教育与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外关系,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服务能力、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专业围绕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以提升开放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认真探索并实践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会计学专业制定和编写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空中课堂辅导与交流,开展网络专题研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要破解素质教育发展中的难题亟须学习观和方法论的突破,重建项目式学习的时代价值意味着以新的思路去破解传统教育的沉疴和痼疾:重建其方法论价值,为素质教育发展提供育人方式的选择;重建其课程价值,为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提供载体;重建其实操价值,为实施劳动教育开辟渠道。  相似文献   

18.
“教学支持服务”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必需依托一定的教学组织机构来实施,改造、利用和扩大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网络系统,是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服务机构网络的一个经济、快捷、理想、可行的方案;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必需建设一个不但具有先进性、甚至超前性,同时又具有普及性、实用性的技术平台做支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支持服务”,需要有全面、丰富的内容来实现服务的目的,建设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服务软件。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对主体性的培养既是普通大学的教育目标,也是远程教育的教育目标。远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当是教育的开放性,即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自主学习。主体性培养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在远程教育中应当是互动的;远程教育的开放性与远程教育对主体性的培养在目标上比普通大学更具有共同指向性。主体性培养应渗透在教学管理、课程教学、学生管理等多层面上。远程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担负重要的引导责任。  相似文献   

20.
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办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市场营销观念,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开展学校各项工作.应用限制性工作原理,通过一系列改造,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