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留下中国记者的脚印孔晓宁北京时间5月5日下午3时30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租用的一架加拿大小型客机,载着我们一行随队记者,终于在以一面五星红旗作为标志的北极点附近停下来。舱门打开,舷梯刚刚安好,我们便一个接一个冲下飞机,与先期抵达的几名考察队员...  相似文献   

2.
记者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在社会责任和职业精神之间应该如何平衡抉择,二者又存在着怎样的联系,本文试图以嘉禾高考舞弊报道为案例,在这方面做些思考。一、明确两个基本认识记者首先是个社会人,然后才是个新闻人。新闻教科书上称记者是专职从事新闻报道的人,记者是一种职业身份。但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从社会法律制度和基本的道德规则,记者自然也不例外。我们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一些普遍认可的道德准则,诸如见义勇为、扶危助困、公正正直等,这些道德准则与法律制度一起维持着社会的良性运转。一个人…  相似文献   

3.
记者站是新闻媒体的派出机构.是新闻媒体在地方设置的一个窗口,代表着新闻媒体的形象。驻站记者的一言一行,不仅关乎记者的个体形象.更关乎新闻媒体的整体形象。所以,驻站记者树立窗口意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素质,就是一个记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记者功课”的好坏,可以体现记者素质的高低。因此,业内有识之士就提:“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加强记者素质建设,是提高报纸质量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5.
胡涛 《新闻窗》2006,(3):31-33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来引导,做好新闻工作同样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新闻作品是记者思维的产物,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个记者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一位记者眼中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张宿堂见证历史,每一个记者无不以此为荣,见证1997年香港政权交接,作为记者的我,更是终生难忘。一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以和平的方式,以“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式,完成对一个地区管辖的政权交接,这是第一次。对于中华民族,这...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一种独特的公共权力监督机制。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介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党和人民群众赋予记者的一项神圣使命。江泽民同志说:“党报工作说到底,也是群众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记者的工作,一头系着党,一头系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党和群众认可的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才有威力。”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8.
我从小就对记者这个职业充满着无限神往,总是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而今,当我真正成为一名基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后,才深切体会到自己肩上的一种社会责任。翻开我国的新闻史,在新闻战线上,曾涌现过无数风云人物,远些的有范长江、邵飘萍,近些的有穆青、范敬宜等,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经历各异,但是他们都忠实地践行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誓言,客观、公正、及时地把新闻事件传递给人民群众。然而,在当今社会,有个别记者玷污“记者”这个光荣的职业,以稿谋私,敲诈勒索,歪曲事实,招致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感。  相似文献   

9.
《出版参考》2004,(28):13
本刊讯(记者延琳)图书原创,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无疑是当前出版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记者以职业的敏感关注着有关它的声音和走向.  相似文献   

10.
本刊第四期发表《揭开宣传雷锋时的那面历史……》,介绍了我军离休干部、老新闻工作者连云山与宣传雷锋的>段瓜葛。这里记、述的是连云山与另一历史事件——大比武的不解之缘。连云山作为一个军事新闻工作者,曾因汇歌大比武而声名远播。也由于宣传大比武.而一度被搞得声名狼藉。记者记录时代,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历史也一定会客观地评价一位钟情于时代的记者。连云山的经历,正说明了这一点。主席台上,中央领导以赞赏的D吻议论着那个“小个子记者”60年代初,一个尖锐的矛盾摆在我军面前——由饱经战火洗礼转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王小梅 《新闻窗》2009,(3):41-43
眼下,抓重大新闻、独家新闻是许多媒体的卖点,而信息时代的传播速度已经让传统媒体无所适从,也许当记者还在路途,网友对事件的各种图文并茂的立体解析已经铺天盖地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时候,要求记者进入一个新的角色,他不仅要收罗所有的信息来仔细阅读,还要仔细想想如何做一篇可以抓住“眼球”让受众有阅读渴望的作品,这考验着记者观察世界的角度和进入一个用细节讲故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黄淑媛 《声屏世界》2007,(10):59-59
刚刚踏入记者这行的时候,我以为傲记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随着时问的推移,我慢慢发现,要做好一个记者真的不容易。记者要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选题内容,每个选题内容里面,其实都藏着一门学问。比如说最常见的车祸。如果能懂得更多的交通法规,你在现场就会比别人更有把握,甚至能够发现一些别人没有发现到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记者所制造的产品不仅影响到一个个体.而且还会影响到某个领域.某个社会群体甚至整个社会。所以,记者的职业意识,不仅决定着所报道的事件是否真实、公正,并经受住客观的验证,而且能折射出记者的责任、品格、新闻敏感、价值取向判断。  相似文献   

14.
身居京城的著名记者石平阳,在一个飘洒着鹅毛大雪的冬日,开车偶遇路边美女,富有想象力的记者以为这是天赐良缘。岂料,这段艳遇不但使他耗尽了百万家产,而且,他婚外玩火竟玩出一对烫手的双胞胎女儿。2007年2月18日,怀抱着嗷嗷待哺的女儿的石平阳,向笔者讲述了他所遭遇的这段黑色桃花劫……  相似文献   

15.
新闻文摘     
记者的四功脑动采访中的思维功力。记者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脑子里要有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迅速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井能正确地进行联想、对比、分析、综合、推理、判断。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形势,确定自己的采访战略战术,正确选择来访目标,深入挖掘新闻素材,并加以分辨、选择和利用。眼功眼功是看、观察事物的能力。记者在采访中的看、观察有两种:一种是采集性的,看一个会场、一个市场、一个战场、一片庄稼,着物,看人,看事,看形象,看色彩,看活动,着特色,看气氛,看被采访者的眼神、表情、风度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这是摆在新闻记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情,记者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不同的报道模式,这些模式指导着记者的写作方法,并影响着记者分析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受众一方来说,同样报道模式的新闻读多了,自然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那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新意呢?一、跳出事情本身之外。新闻报道切忌就事论事。因为就事论事,大家看到的都是同样事实,写出的报道就像一个模子制出来的,大同小异,很难有新意。苏轼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7.
一位记者随中央某专业会议代表到山东省参观社队企业。来到工厂时,看到墙上贴着标语,门上挂着红布横幅,车间里呈现着火热的劳动场面。但是一个小的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怀疑,墙上的统计图表都是新的,墨迹未干。参观团走后,记者又回到了这个队办工厂,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细  相似文献   

18.
隐性采访与记者的角色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培林  汤天明 《新闻知识》2004,(9):30-31,17
隐性采访,按照笔者的理解,是记者隐去职业身份而进行的一种采访方式,即以非记者身份进行的采访,基于这一定义,加上对于近年来大量隐性采访案例的分析,笔者发现,记者在隐性采访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角色冲突现象,下面,试对隐性采访中记者角色冲突的表现与规避方法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不管你相信与否,越来越多的文字记者对摄影发生了兴趣。他们一手拿笔,一手端着照相机,以两栖记者的形象描绘着这个纷繁多变、精彩跌宕的世界。人民日报常驻南斯拉夫文字记者吕岩松以高度的责任感,在第一时间不仅向国内发回了有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南联盟使馆发动野蛮空袭的文字消息,同时还发回了现场拍摄的五幅照片。他的摄影作品理所当然地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新闻摄影奖。一个文字记者得到摄影大奖,这在中国新闻史上是罕见的。这不仅说明文字记者学摄影的必要性,而且说明文字记者照样可以拍出好照片。但正如俗话说的“隔行…  相似文献   

20.
俗语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开头,所以在写新闻的人里边流传着一句话“千斤采访四两写”,来表明采访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老记者说过一句话:“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当不好记者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