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淑贤 《辽宁教育》2013,(6X):67-67
<正>小学德育目标是小学德育工作与小学生品德修炼的出发点和预期归宿点,是小学德育工作与小学生品德修炼的牵引机、助推器和航标灯。如果德育目标设定得合理合适,会对德育工作者成功实施德育、对小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较强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2.
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一、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1.德育目标应多样性德育目标是指通过德育过程所预期达到的结果,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德育实效性的理性规定。德育目标所要说明的是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这就规定了理想的德育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从而规定了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问题、新情况,按照中央德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高校实际,深入分析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树立德育工作新观念,创新德育内容,不断探索德育工作新思路,研究新策略,构建新模式,可以使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深入,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发展以及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岳国梁 《文教资料》2010,(20):180-181
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给处于困境中的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坚持全面性,德育实施过程坚持协调性,德育目标坚持可持续性,促进德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  相似文献   

5.
刍议高校德育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关于高校德育需要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德育创新的目的 ,无疑是为了针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 ,首先应该确立创新的目标 ,明确创新的思路 ,而后才能有的放矢。笔者认为 ,自觉走高水平特色之路是当前高校德育创新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目标思路。一、高校德育应走高水平特色之路所谓高校德育的“高水平” ,并非指相对社会其他环境或其他教育阶段德育的高水平 ,而是就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的实效性而言应具有高实效性。所谓“特色” ,则…  相似文献   

6.
一、强调贯彻实施针对性教育原则的客观依据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教育原则。它要求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必须结合教育对象自身的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有计划、有层次。分阶段地开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取得德育工作的预期效果。我们说搞好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针对性原则,主要依据是: (一)教育对象思想文化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高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针对性教育原则。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存在着左、…  相似文献   

7.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尤其是在小学教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起着人生奠基石的重要作用。在德育实践中,学校以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构建起了“目标引领、方法灵活、评价激励”的德育工作新机制,将德育目标具体化,分层次、分学段进行落实,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谈高校德育工作组织领导的运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德育运行机制的中枢指挥、控制系统。其组织领导的实践是一种根据德育工作运行的客观要求 ,通过决策、计划、规范和调控 ,有效利用人、财、物、时空条件和信息资源 ,达到以德育人、以教化人为预期目标的综合性活动过程。为了总体协调各级各类德育工作组织人员的教育活动 ,为了有效发挥各级各类德育工作基本要素的积极作用 ,就必须全面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管理 ,以实现诸多要素的最佳组合。一、高校德育工作组织领导的现行体制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 ,实则就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织制度。它在不同的历…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实际,讲求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要充分认识高校德育的目的、内容及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确定高校德育的三项任务,切实做好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确立德育目标,弄清德育目标设定的依据以及特征,对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微观角度探讨大学德育目标的问题.以期对大学德育建设有所助益。一、德育及大学德育目标的涵义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德育目标是教育总体目标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体现,是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方面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是预期的德育效果,也是德育要完成的基…  相似文献   

11.
德育要回归生活的本真,从外在的教育影响到内在的思想模式固化再到实践层面的行为自觉,最终达到和实现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研究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有利于我们科学解读其深刻内涵,全面把握其精神实质,不断提升新形势下德育的实效性。当前,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整合优势资源,努力拓展教育路径和载体,形成教育的合力态势,建构起高校德育生活化的常态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是今后就业发展的大趋势。为适应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在高专德育教育中引入SYB,为高专德育搭建了与社会接轨的渠道,使得高专德育更有针对性,更赋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生存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社会生存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占据重要的地位。从生存教育的概念内涵与历史演变可以看出生存教育与德育目标的内在逻辑关系是:生存实践实然性与德育价值目标应然性、个体存在性价值与群体社会性价值、发展性和目标性以及个体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德育价值目标实现路径有给予"中国梦"背景下的生存理论与价值引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实践教育,加强校外生存训练教育,广泛开展创业就业教育,继续强化生命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情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的手段,也是高校德育的目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通过情感教育的实施,建立高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体验到人文关怀,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职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必要保证。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力争"准"确了解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透"视问题,借鉴国内外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考核的实践经验,提出对策,以促进高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规范化、特色化。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需要重建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十分必要,而进行真善美综合知识教育,历史学是最适合的。在历史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真""善""美"的知识教育,第一是利用历史学的科学功能对学生进行求真的教育,然后要利用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和艺术功能对学生进行"为善"的教育和审美的教育,告诉他们以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和英雄人物为榜样,树立起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好的道德操守,从而改变社会风气,重建民族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德育培养是高校教育重点环节之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大学生德育培养存在路径单一、滞后、不协调、不完善等问题,要完善和创新有效的大学生德育培养途径,可采取完善逐级分层德育培养体系、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和构建德育培养考评体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互惠模式下大学生德育同伴教育小组的实践及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互惠模式下的小组工作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德育同伴教育小组的实践。笔者认为,以同伴教育小组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有效弥补了传统的德育教育单纯的"课堂教育"的不足,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助互惠达到大学生群体自我教育的目的,开创了德育教育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容易出现德育和美育缺乏。针对这一情况,作者尝试从不同方面分析艺术德育目标,并于2015 年对全国96 所高校的近5''000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对艺术德育目标的认同度分析入手,探讨它的评估意义和践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课桌文化是大学校园里的一种去之不尽、死而复生的"牛皮癣"。它不仅损坏公共基础设施,有碍于大学校园积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更有碍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准的全面提高。要从根本上矫正大学课桌文化,必须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从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纠正其思想行为偏差等方面狠下功夫,方能达到预期目标和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