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把传世本《孙子》与银雀山汉墓竹简本《孙子》篇名相校,发现传世本《孙子》篇名多加一个"篇"字,绾合出土秦汉简帛篇名、标题的形式,则先秦书籍体例不以"篇"字名篇。因此,《赋篇》篇名之"篇"字不可能是荀况亲题。根据《荀子》一书编撰体例,结合赋体文学形成史,《赋篇》篇名当为刘向写定《荀卿新书》时所代题。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0):111-114,117
《系年》是清华简的第二辑整理成果,也是继西晋《竹书纪年》之后的又一次发现秦以前的竹简史书。作为一部罕见的先秦的竹简编年史,《系年》在补充存世文献、佐证先秦史书和纠正传统史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在许多方面甚至可以改写历史。它的出现,将对先秦、楚各国的历史文化的研究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信阳长台关出土竹书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秦竹书的发现,载入史笈的主要有三次。汉武帝末,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得古文《尚书》,见《汉书·艺文志序》;晋咸宁五年,汲(?)出土竹简古书十余万言,后来整理编次为十六部、七十五卷,见《春秋经传集解后序》、《晋书·束皙传、王接传、荀(曰助)传》,近人朱希祖著《汲(?)书考》(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言之最详。齐永明三年,襄阳楚墓出土简书十余枚,见《南齐书·文惠太子传》、《南史·王僧虔传》。又《南史·江淹传》称:“永明三年……襄阳人开古(?),得玉镜及竹简古书,字不可识,王僧虔善识字体,亦不能谙,直云似是科斗书,淹以科斗字推之,则周宣王之简也,简殆如新。”  相似文献   

4.
二○○八年七月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记载的主要为经史书籍之文。其中,全篇分为23章的《繫年》主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繫年》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不仅竹简无破损,竹简上的字也清晰漂亮,是研究历史和文学的宝贵出土文献。因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将选取其中的第十一章,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一来可以解读竹简本身所记之文,二来可以补和校《左传》与《史记》等传世文献之说。  相似文献   

5.
二00八年七月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记载的主要为经史书籍之文。其中,全篇分为23章的《 年》主要记述了从西周初年到战国前期的历史。《 年》整体上保存较为完整,不仅竹简无破损,竹简上的字也清晰漂亮,是研究历史和文学的宝贵出土文献。因时间和精力有限,笔者将选取其中的第十一章,对其内容进行解析,一来可以解读竹简本身所记之文,二来可以补和校《左传》与《史记》等传世文献之说。  相似文献   

6.
:侯才所著《郭店楚墓竹简〈老子〉校读》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有关竹简《老子》研究的专著 ,作者以最新发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据 ,悉心整理和考释竹简《老子》 ,把《老子》一书的最早版本提前到春秋末年 ,这就为我们对道家文化追根溯源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实物性的根据  相似文献   

7.
1.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竹简《语书》中,凡是“正”字都写成“端”字(如:以矫端民心;毋公端之心),这一现象与我国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有关。据此判断,这批竹简应属于下列哪一朝代  相似文献   

8.
郭店竹简中《诗》学内容十分丰富。从郭店竹简的引《诗》、用《诗》可以发现,战国中后期,《诗》已经被儒家经典化,而且成为一种品评标准,被广泛运用于政教批评、言行评论以及心理批评等方面,充分显示出战国《诗》学批评的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9.
《竹书纪年》为汲冢《竹书》中的一种,为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之墓时所发现。故又统称《汲冢书》。因此书系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世又无传存;加之其出土年代和出土之王墓说法不一,故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斥之为“汉后人伪作”。《竹书纪年》所载王年及其历史事件均与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及青铜铭器所载完全一致,其天象记载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吻合,足见《竹书纪年》真实不伪。  相似文献   

10.
你知道吗     
何谓“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常常用到。这“汗青”是什么意思呢?“汗青”是古人制作简册时一道工序的用语。在纸出现之前,人们记事是用竹简。新鲜的竹片不便刻写,又不耐防虫久存。因此,将竹子破开后,将青竹片放到火上烘烤,使其溢出汗汁(水分)而发黄变干,制成竹简。经过这样处理的竹片,刻写上字才能经久,又可防虫蛀。《后汉书·吴祐传》:“(礻灰)(吴祐之父)欲杀青简以写经书。”李贤注:“杀青者,以火炙简令汗,取其青易书,更不蠹,谓之杀青,亦谓汗简。”“汗青”即本于此。  相似文献   

11.
<正>1993年10月在古代楚国贵族陵墓区(现湖北省荆门市纪山镇郭店村),发掘出一批竹简,世称郭店楚简:这批竹简共800余枚,计13000余字,距今已两千多年,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原装书。内容均为先秦时期的典籍:其中有道家文献4篇,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儒家文献14  相似文献   

12.
本主要用《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出现的十三个例字,补充了《汉语大字典》所缺部分书证,说明出土献对于辞书编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一提起“汗青”一词,人们就会想起宋朝大臣、文学家文天祥所作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被世人传诵的佳句中出现了“汗青”二字。这里的“汗青”是指史册的意思。其实,“汗青”一词的本意是指古代在竹简上书写文字。采来的青竹是不易往上写字的,必须用火把青竹板烧得冒出水分后,才容易把字写上去,而且可以防蛀。“杀青”一词源于先秦时代。那时,书大都用竹简(称“简”)、木简(称“牍”)制成。先在简和牍上刻字,接着在它们的一边打孔,然后用丝绳或牛皮带编联起来,形成了形状像“册”字的书。又因为竹竿的表面有…  相似文献   

14.
<正>很多古籍中的文字都是竖着写的,这究竟是古人故意为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众所周知,在纸被发明之前,古人通常把字写在竹简(窄长的竹片、木片)上,然后用绳线串成册。"册"字本身就是竹简的象形字。在打开这样的卷册时,人们习惯于右手执端,左手展开,因而书写时自然就自上而下,从右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16.
《说文》中一些字的说解,因在存世的先秦两汉文献中缺乏实例印证,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出土文献《张家山汉墓竹简》作为与《说文》同时期的珍贵语料,恰恰能够印证其中的一些说解,让我们更充分地认识《说文》的巨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由于错简漏简,后人未能领会前人使用的省字符号,造成流传至今的《关雎》全诗三章计20句。竹简《关雎》全诗三章计36句,具有匀称、重章、复唱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刘恪山 《辅导员》2011,(31):62-63
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是简册与版牍和"缣书"、"帛书"。那时,简册是用细竹条或细木条编连在一起。一根竹木条又叫做竹简上面只写一行字,写一部书就要很多的竹简,再将那  相似文献   

19.
竹简《老子》1993年10月出土于荆门市郭店1号楚墓,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早100余年。文章通过与竹简《老子》共存的其他简文,竹简《老子》的分册分组及其具体内容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所构成的演变关系,以及郭店1号墓的考古学年代几方面,对竹简《老子》的年代进行了分析。认为竹简《老子》抄定于公元前377年后,约入葬于公元前300年,与帛书传世本《老子》构成了由此及彼的演变关系,反映了《老子》诸版本形成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20.
《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中介绍了我国最早的书籍:“就是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然后削平表面,在上面用毛笔写字,……有的把竹简和木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策’,也可以写作‘册’。这个‘册’字多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了一条绳索的样子。”汉字最初就是用描摹实物形状的方法造出来的,叫做象形字。反过来,富有创造性的作者又极其巧妙地用字形的形象性摹状事物,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