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各大高校正踊跃建设并申报国家精品课程。文章采用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对1110门国家精品课程进行分析,从连通性、互动模块、认知度三方面进行研究,以找出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不足,对未来各高校精品课程的打造与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多媒体课程制作技术的发展以及江苏高校的足够重视,近5年来江苏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对2003-2007年江苏高校建设国家精品课程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并就课程建设高校类别、课程学科分布、课程在线可用性、参与人员构成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精品课程研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高职公安类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各公安院校的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对更新公安院校的办学理念、创新教学与实训方法、加快师资教官队伍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过去的八年里,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重心在资源的开发和经验总结上,较少对精品课程建设引发的教育领域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对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当前高职公安类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提出了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4.
国家精品课程自2003年开始建设,经过八年的不断探索、研究已经成果丰硕。已建成精品课程3693门,在国内公开发表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3743篇。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一个不断积累、动态管理、系统优化和示范辐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精品课程的统计,结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将高职国家精品课程情况展现出来,为进一步推动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精品课程作者课程发展与共享需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作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来自全国12所高校的184位国家精品课程作者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国家精品课程作者关于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及效果、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与更新、精品课程资源的使用与推广等方面的想法与意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关结论和建议,希望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提供的相关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对河南高校精品课程的时间分布、学科分布和高校分布等方面的分析,从而了解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总结河南省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与内容分析法,从2003~2006年度评选出来并且能够点击浏览的国家精品课程中选择了88门课程,结合文中所构建的国家精品课程可用性评价指标,对国家精品课程可用性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国家精品课程可用性策略,以期能够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先后评选出数千门国家精品课程,然而多年来其发展现状如何,却不得而知。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应用现状与评价机制进行调查与分析,揭示了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技术实现、内容更新和技术维护等方面的特征,发现了精品课程目前的应用状况及其对高校教/学的影响,廓清了国家精品课程现有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最后提出了若干促进国家精品课程应用推广及其辐射示范效应的思路与方法,以期为"十二五"期间新一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高效建设与广泛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品课程是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全面了解和把握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对高校有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对2003—2007年历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的分析比较,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为高校更好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启动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本文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内涵,介绍广西民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并重点对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特色研究、教学研究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以期对民族高校如何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精品课程建设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该“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带动和促进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起各门类、各专业的校、地区、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所谓精品课程是指在高校中打造出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估和共享导向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思路难以满足高校课程改革与信息化教学的需求。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量密集型的教育技术产品,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及其网络资源在教学有效性和可用性方面还存在缺失。通过对目前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应用现状调查,基于软件可用性原理,提出国家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教学可用性框架、建设与应用策略,以提升各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教学有效性,并为新一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估提供一种参照思路。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发生着变革;在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校教和学方式得到了有效改善。为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推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这一重要举措必将带来高校开放式课程建设的新高潮。本文以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2003-2006年1100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入手,重点分析可用精品课程支撑体系的模块建设以及运行质量。在总结现有课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寻找问题,对我国高校开放式课程的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措施之一。本文以国家精品课程"地下建筑结构"为例,阐述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教学方法与手段、评价以及实践教学,以期对高校土木工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当前已经形成了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该文从精品课程特别是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出发,来探讨精品课程的建设对高校师生、高校以及社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和变化,同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教育部网站、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所提供的基础资料,从高校地理教育规模、地理学硕士博士培养单位分布、地理科学精品课程建设、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分布等角度对我国高校地理教育现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地理学人才培养单位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集中,但省域分布不均衡。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的培养省份存在明显分化。第二,地理学精品课程类别多元化,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三个方向,国家级精品课程数量稳定,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波动大,各级地理学精品课程以师范类高校为主。第三,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重点学科的优势与精品课程的建设不相匹配。  相似文献   

17.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18.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国家精品课程在我国高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精品课程导航中2003-2006年度评选出来并且能够点击浏览的688门精品课程相关模块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网站运行形式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总结,并针对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我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建立高校精品课程的意义,分析了高校精品课程"无形资源"的内涵,总结归纳了高校精品课程"无形资源"的作用。旨在在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中能引起精品课程设计者与开发者对"无形资源"建设的高度重视,使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能对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作为该"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并通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带动和促进各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建立起各门类、各专业的校、地区、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