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佐拉·尼尔·赫斯顿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描述了黑人女性珍妮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追求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历程。由于身处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主导的社会,珍妮被剥夺了自由和发言权,其自我认同感也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珍妮的三次婚姻,呈现了珍妮对待婚姻的三种不同选择态度,在不断的放弃和重新选择之中,珍妮实现了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和自我价值。从存在主义角度分析,珍妮对婚姻的自由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即人们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实现自我意义和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池莉作品中的女性婚恋历程及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以"新写实主义"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普通女性的成长轨迹,尤其是现代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对传统意识、心理、生活的影响。她们都经历了从最初对爱情的憧憬、婚姻的向往的虚幻时期,爱情理想和现实婚姻的矛盾冲突后的失落,最终在经历种种矛盾、挣扎后,逐渐理性、成熟起来,破茧成蝶,完成自我的蜕变。作者通过对现代女性婚恋的真实写照,显示出现代女性意识心理的改变过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与一般农民工的社会适应表现为经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依次递进的特点不同,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首先是从心理适应开始的。虽然女性移民因为婚姻得以进入城市生活,但其社会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提高;而这种低下的社会地位又直接影响了她们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交往,影响了她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从社会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城市女性婚姻移民应属于介于农民工和市民之间的"边际人"。  相似文献   

4.
早期澳大利亚女作家们立足与男作家们不同的视角,探讨女性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等问题,以同情地笔触描述黑人的遭遇,以双重的视角审视英国和澳大利亚不同的文化,追寻自我的身份认同,形成了以性别、种族和身份问题为主题的澳大利亚女性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台湾新女性主义文学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80年代以来,台湾新女性文学异军突起,自成格局,一批作家以现代社会知识女性群体觉醒的姿态,再创了台湾新女性文学历史的辉煌。新女性文学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对传统文化积淀子以揭露,对男权中心秩序进行颠覆;新女性文学以直面人生的现实精神,从婚姻结构、家庭模式、爱情观念、事业前程等问题切入,写出了台湾妇女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之间角色转换的难题;新女性文学以重建与再塑的积极导向,塑造出一大批充满现代精神的女强人形象,以唤起女性勇于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6.
论教师生命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是教育之本。教育改革在重视学生生命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生命的发展。教师也是发展中的个体,关注教师生命的成长成为时代所迫。教师的生命划分为:生理生命、心理生命和社会生命。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体验与感悟生命,获得生命的自我认同感,寻求生命的自我解脱,实现生命的自我超越。教师为探索教育真谛而不断地追求,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张洁早期小说中的女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洁是一个女性意识很强的女作家,从新时期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到《方舟》、《祖母绿》,她写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事业,写出了女性的觉醒、挣扎、反抗,她在为女性寻求一条自我解放的道路。本文从女性与爱情,女性与婚姻,女性与事业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女性观。  相似文献   

8.
以爱情为主题但却是一部女性意识小说,以历史为背景但却是一部长河小说,蔡素芬精妙地设计了这样的布局,女性意识通过爱情、历史这两个媒介被展现得自然流畅。20世纪女性对自主婚姻的诉求,新时期女性对自我独立、自我整体的坚守,展现出女性意识的发展以及女性追求自我的特立独行。作家作为潜在的书写者,人物思想皆是她对女性追求自我的祈求与希望,因此作家与作品中的两位女性组成了三位女性的特立独行。  相似文献   

9.
电影《喜福会》站在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展现了三代女性的不同婚姻与家庭命运,从女性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历史的纵向追溯与反思。不同的文化传统及华裔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处境,造成了《喜福会》中人物不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铁凝小说中的婚姻伦理叙事不是道德审判和道德训诫,她重在探讨婚姻内的生命感觉和生存状态,她写出了婚姻的沉重与苍白,写出了爱的荒凉和个体生命的压抑和疼痛,其目的在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审视,对女性自身的审视,对人性的深深体察以及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的关爱和体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作家张欣和日本女作家林真理子虽然都将视域放诸都市职业女性的爱情、婚姻与事业上,但由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二者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在爱情追求上,张欣笔下的女性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是以结婚为前提的,而林真理子笔下的女性则并不拘泥于婚姻形式,只是希望有一份理想的爱情;在事业的选择上,张欣塑造的女性将爱情作为事业成功的一个阶梯或敲门砖,而林真理子塑造的女性没有也不需要将爱情作为事业的交换条件;在女性自我实现的途径上。张欣让女性通过回归传统女性的坚忍、宽容、顺从等美德来求得自我的实现。而林真理子则让女性认识到只有女性的独立和成功,才是实现自我的捷径。  相似文献   

12.
奉子成婚是在社会舆论、大众媒体、同辈群体的宽容与支持下,为了下一代的法律身份和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而产生的婚姻形式,是传统与现代博弈中的青年家庭组建模式。这种现象体现了社会转型期间传统与现代婚姻中婚姻与性、家庭本位与自我本位的博弈及中西方婚姻制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红楼梦》中 ,至真至纯的宝黛爱情以悲剧结局 ,其复杂性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诸多因素对婚姻的冲击和影响 ,信奉“爱情至上”的黛玉也以“春梦随云散 ,飞花逐水流”的悲剧命运唱出哀婉悲痛的情殇之辞 ,这使我们不得不从女性本身反观对待婚姻的心态。面临现代社会对婚姻的巨大挑战 ,女性该如何维持一个圆满而持久的婚姻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想这对现代女性认识婚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改造自我都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迟子建在小说《河柳图》中,以极其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女性视角,展示了女主人公程锦蓝的人生轨迹。作为传统女性,"男尊女卑"思想和"男权主义"严重地影响着她;"依附人格"和"贞节观"在她的身上沿袭;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也是导致她丧失自我的重要因素。程锦蓝的情感、婚姻悲剧是男权意识的悲剧,是传统婚姻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超越解脱”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潜在层次进行研究,通过对儒家、道家、道教、佛禅各派所包含的“超越解脱”意识的剖析,说明中国古代哲学具有同一的生命归趋倾向,亦即中国古代哲学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放弃对生命的社会价值的追求,将自我消融到自然世界之中,求得生命本身的愉悦适意和“在此”的永恒性。这与我国古代以看重生命的实在性为轴心的文化氛围分不开。  相似文献   

16.
《盛夏的果实》写了彭山花与黄宛儿这两个与戴逸飞密切相关的女性,一个代表现实的婚姻,一个代表理想的爱情,两种不同的情感模式几乎让戴逸飞体验了生命的两极;他在波澜不惊的灵肉冲突中行走,寻找人性的平衡与生命的自由,这本身就意味着深刻的人生省思。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71):23-24
《他们眼望着上苍》是一部关于黑人女性觉醒与成长的小说。本文以黑人女性的觉醒为主线,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三次婚姻经历,解读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女性是如何完成发现自我、解放自我的觉醒历程的。由此得出,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黑人女性自身,只有她们敢于反抗,敢于追求,才能够真正实现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18.
从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思想解放的初期到新世纪的今天,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在文学创作上走过了一条线条分明的道路,她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认识是呈上升状态的,由对无爱婚姻的拒绝到挣脱婚姻的羁绊再到完全不要婚姻,其间也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从作品中“女奴”情绪的抒发,到女性自我的发现,再到人“本我”的展示,给我们表现了一个女性的全过程和反抗传统婚姻观念的理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结构和性别话语的转型,双龙村女性"自我"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即年长者是包容他者的,其个体几乎被淹没;中年人则在他人和纯粹个体间矛盾着与纠结着,体现出非常复杂的混合性;年轻一辈主体性越来越明显,关照他人减少,为纯粹个人谋划增加,且独立性和自主性最强。这种代际差异与她们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的发生、过程及结局不同是紧密相关的,而其根本则是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规范在个体生命中的影响和不同所致。当代双龙村女性"自我"呈现出"村庄传统文化"、"国家文化"和"市场文化"并存与交织状态,同时"市场文化"在此过程中呈现出更强劲的优势,继国家之后对村庄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年轻女性的"自我"呈现成为所有女性"自我"变化的趋势。从两性真正意义的平等及和谐相处来看,村庄传统塑造的"包含他者"的女性"自我"对此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已婚女性如何走出困惑、提高婚姻质量、回归自我、实现自我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