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学习活动,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梁亚红 《教育艺术》2004,(12):53-53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感受数学魅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4.
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亲为,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尤其是学生在体验中能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课标"精神要求数学教学必须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如何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一、在问题情境中体验课堂上,教师须通过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并进行探索、体验,将实际的生活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结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止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  相似文献   

6.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经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并获得一些体验。"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亲历中优化体验,感受学习的价值与成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体验中学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我们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体验是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聋生通过感悟和体验来学习数学,《聋校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朱小霞 《考试周刊》2011,(65):102-102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得数学知识.而且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体验学习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相似文献   

14.
唐静文 《海南教育》2014,(20):48-49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殷惠兰 《考试周刊》2011,(91):90-90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这里的"亲历",一方面是指学生在自身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一方面是指学生在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塑造、培养自身人格,‘懂得如何尊重自己,并使教学逐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活用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仅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因此,教师耍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体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探究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达到学习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