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韬奋一生主编过七、八种期刊,但主编日报的历史只有五十五天,那就是一九三六年六月七日在香港创刊、同年八月一日停刊的《生活日报》。韬奋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办一张“真正‘人民的报纸’”,并为此作过许多准备。一九三二年第一次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曾与著名报人戈公振等详细讨论过办日报的办法。在出国考察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西方报纸特别是苏联报纸的办报经验进行过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在香港筹办《生活日报》的时候,他又亲自向许多有经验的报人请教过。所以尽管办报的时间很短,他对办报理论的研究却很深。《生活日报》停刊以后,他以《我们要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同志离开我们已是整整三十五周年了。这几天我翻阅了他主编的《生活》周刊,重读了《韬奋文集》和他写的一些有关的文章,他的亲切的形象又重新呈现在我的眼前,他的响亮的笑声又重新响在我的耳边。特别是仔细看了他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三五年写给家叔戈公振的一些信件,更是万千往事萦回心头。记得一九二五年十月下旬,韬奋曾为《世界知识》写了一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说: “记者提笔含泪写着这篇《悼戈公振先生》的时候,正在十月二十四日下午从中国殡仪馆哀送戈先生大殓以后为中华民族,为新闻事业,为个人友谊,想起他都不胜其凄怆悲痛。回忆戈先生于十月十五日下午由海参崴乘北方号到上海,我和胡仲持先生同到码头去迎接他,握手言欢,历历犹在目前,谁能想到七天后就在他的弥留榻前,和他惨然永诀!”当读完这篇没有收进三联书店编印的《韬奋文集》的文章时,我就回想起他们两个人之间前  相似文献   

3.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他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新闻出版理论和经验,内容十分丰富,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仅就个人学习韬奋著作时的感受,简介他在经营工作方面所坚守的几条原则。一条铁则: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 1936年6月,韬奋在香港《生活日报》时,“广东王”陈济棠派一位P先生赴港请他到广州谈“抗战问题”。那位P先生说:“陈老总觉得文人生活艰苦,如果你同意的话,他想送给你3000元,聊表微意。”韬奋当即谢绝说:“我办报办刊物,向来以不接受任何方面一文钱为铁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人民报刊思想是一切人民报刊所应遵循的办报思想,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不同的元素,但是坚持独立精神,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两个基本特征却始终不变。韬奋主编的《生活日报》是一份真正属于人民的报纸,他在办报期间所推行的"民治民有民享"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人民报刊思想的观点和立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政治家。生于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不幸病逝。 他于1926年10月接任主编《生活》周刊起直到病逝,在十八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生活》、《大众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周刊等7种报刊,撰写并发表了大量各种文体的新闻评论作品、论文、答读者来信、旅途通讯、回忆录和多种译著,在争取人民民主运动和伟大的抗日斗争中,起到了树旗文坛,冲锋陷阵,积极引导舆论的重大作用。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同志的百岁诞辰,本刊从本期起特开辟“学习和纪念韬奋”专栏,介绍他的办报思想、敬业精神,以及他在新闻评论写作、新闻通讯写作、报刊编辑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以示纪念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从《生活》周刊剖析韬奋的广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运锋 《新闻大学》2000,2(3):107-109
《生活》周刊,1925年10月由中华职教社创办于上海。在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战士、著名政论家、出版家邹韬奋接办之前,该刊每期只印两千份左右,且大多赠给职教社社员。自1926年10月24日第2卷第1期起改由韬奋主编后,该刊销量迅速上升,至“九·一八”事变前,已增加到12万份;“九·一八”事变后,更增到15万5千份,创当时全国杂志发行量纪录。探究韬奋办刊成功的原因,许多文章已指出这与韬奋与时俱进的思想、与他在事业中的创造精神及当时整个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此外,如果从报刊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生活》周刊而言,韬奋在广告经营上的成功也是该刊获得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韬奋所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在南京政治学院招待所,我们访问了应邀来南京讲学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丁淦林。这位长期从事邹韬奋思想研究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自1980年以来,先后主编出版了《人民的喉舌——邹韬奋论报刊》、《邹韬奋年谱》等书,发表了《韬奋小传》、《珍贵的遗产》等许多研究韬奋的专论。丁副教授说,“韬奋精神”可以归纳为“勤奋、拚搏、进取、提高”8个字。于是,我们的采访就从这“8个字”开始了. 丁副教授先给我们找了一篇韬奋在1932年写的随笔,接着,他提笔在此文中“一息尚存,还是要干”8个字下,用红笔打上了个着重号说:“韬奋从1926年接编《生活》周刊始到1944年去世止,在他身上,勤奋和拼  相似文献   

8.
一项受欢迎的工作为读者办理邮购服务,是我国进步出版事业的一个优良传统。韬奋先生1930年9月就在《生活》周刊社成立了“书报代办部”,为读者代购代寄图书报刊等。韬奋先生后来说“它可算是生活书店的胚胎”。1932年7月,生活书店成立以后,一直设有办理邮购服务的部门,非常重视邮购工作,对为读者服务和生活书店自身的发展壮大,起了相当大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大众生活》、《全民抗战》周刊,以及《生活日报》等曾经风行海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韬奋先生以自己卓越的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为中国进步新闻事业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上光辉的一页。他在新闻出版理论方面的重要见解和新闻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新闻工作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拟就韬奋先生报刊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第一,“大公…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24日是邹韬奋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报刊主编。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业绩卓著,品格高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为我国进步文化和新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韬奋先生创办《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的。他说:“要把单张的《生活》周刊改成本子,要有钱;开展事业要有钱;增加同事以分任过忙的工  相似文献   

11.
毁书与抄袭     
西晋有个夏侯湛,花多年心血写了部《魏书》,后来他发现自己写的书同陈寿写的《三国志》撞了车,而人家确实比自己写得好,于是就把自己写的《魏书》毁弃了。一千多年后1985年,山西省芮城县广播站有个人抄袭了陕西日报发表的《李爱琴三改广告见风格》,改头换面写了一篇《实打实广告》,与前一篇文章的结构、情节、遣词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度征订报刊工作一开始,兰空驻疆某飞行学院二团政治处战士报道员李强就到驻地邮局订阅了一份《军事记者》杂志,这已经是他入伍后连续5年自费订阅了。他说:“《军事记者》特别有益于自己写新闻报道。”李强入伍5年来,在《军事记者》杂志这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新闻采写能力不断提高,先后在《军事记者》《解放军报》《解放军生活》《半月谈》《空军报》和《新疆日报》等媒体发稿150余篇(幅),他因此多次荣立三等功。李强说,是《军事记者》杂志帮助了他。  相似文献   

13.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14.
李春是自治区交通厅办公室干部,由于工作关系,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86年至今笔耕不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已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各类题材文章1090多篇。其中有27篇获中央新闻单位和自治区级新闻奖,108篇获各类有奖征文和优秀节目奖。从1990年起,已连续6年被《新疆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 李春的兴趣爱好广泛,对武术、书法、美术、声乐都有一定的造诣。国家武术队、自治区展览馆都曾想调他去工作,可他对新闻却情有独钟,有执著的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用自己手中的笔在群众与领导之间架起一座“互通式立交桥”。李春用其饱蘸生命热血之笔,为《新疆日报》等报刊、电台写出了一篇篇反映交通与人、人与路、上级与下级、群众与领导的时代颂歌。 10年前,李春写的第一篇反映我区交通行业为群众冬季乘长途客车排忧解难的报道被《新疆日报》采用后,他的新闻报道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国内报刊上已先后发表1000多篇作品。谈起这些,他说得倒也简单,是一  相似文献   

15.
6月25日下午,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韬奋基金会”成立大会,首都新闻出版界新老同志济济一堂。在诸多老同志中,夏衍同志被人搀扶着走进来,我想起他的《懒寻旧梦录》,书中写到他同韬奋曾合作办报的可贵经历。夏衍与韬奋,一人已逝,一人尚健,但他们的办报经验却是永远值得汲取的。记得夏衍同志在香港曾问韬奋办刊物有何经验,韬奋回答,他的经验是“抓头尾”。“头”就是社论,“尾”就是读者信箱。读到这里,我似乎大有所悟,不但认识了韬奋办报思想的精华,而且这“抓头尾”三个字也触动了现在我们新闻工作人员中的某些痛处。 50年前,我是韬奋所办刊物的读者,他所辛勤培植的那些刊物的坎坷经历,我至今还能记得很清楚。他那些多次改名换姓的刊物,大多是周刊,每周一本,而编辑者却只他一人(后来事业扩  相似文献   

16.
3.办一份真正“人民的报纸” 韬奋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原为《生活日报星期增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15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20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30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究其原因,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韬奋一直坚定地选择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积极推广主流的大众文化.他坚决反对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于右任新闻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右任是我国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从1907年至1911年,他相继主持创办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并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文章。他一生中从事办报的时间虽不长,但对我国早期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革新,为我国早期的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办报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比较成熟的办报思想。 于右任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是比较严格的传统教育。但他心有大心,并不以求取功名为人生的奋斗目标。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极大地刺激了于右任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不久,他因“换颈血以太平、爱自由如发妻”的反清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而获罪于清廷,被陕甘总督以“逆竖昌言革命大逆不道”罪名捉拿。于右任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出了清吏的魔爪,辗转来到了他向往的革命中心——上海。在上海,他一边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一边为住日本出版的中国留学生报刊写文章,思想逐渐倾向革命。自苏报案后,革命派的报纸《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相继被封,  相似文献   

18.
骆雁 《传媒观察》2008,(2):61-63
回眸中国百年报业史,最具诗人气质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当推于右任先生,他的办报经历也具有鲜明的诗化色彩。从《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从《民吁日报》到《民立报》,于右任所创办的四份大型日报,起承转合,血脉贯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和苍凉诗心。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炫目闪亮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宁云鹏 《记者摇篮》2008,(12):14-15
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办报上,把一朵朵“带露的鲜花”奉献给读者,被国内新闻界誉为“办报迷”——《刘黑枷:新闻工作者的榜样》这篇1.3万字的长篇通讯,于2004年4月8日发表在沈阳日报一版头题位置上,同时配发了《为党的事业奔走呼号》的评论员文章。稿件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20.
骆雁 《新闻通讯》2008,(2):61-63
回眸中国百年报业史,最具诗人气质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当推于右任先生,他的办报经历也具有鲜明的诗化色彩。从《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从《民吁日报》到《民立报》,于右任所创办的四份大型日报,起承转合,血脉贯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和苍凉诗心。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彩重墨、炫目闪亮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