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要不要写论文?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回答一下“教师要不要搞教育科研”这个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搞科研是研究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关系不大,原因有:一是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去搞;二是教科研太严谨,凭教师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有些中小学校的科研工作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科研与学校的办学治校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相脱节,科研与工作“两张皮”;二是科研神秘化,很多教师认为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科研工作不能够搞大众化;三是将科研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写论文,理论与实践脱离;四是课题研究无序、缺乏规范;五是有些学校对科研课题“立而不研”,以致科研成了学校的门面工程和领导作秀的道具。中小学教育科研究竟应该怎样定位,  相似文献   

3.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文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蓬勃开展,带来了基础教育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随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全面实现教育科研目标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些口号膨胀和理论泡沫共同制造了教育的“虚假繁荣”现象。科研目的不正确,不少中小学教师尽管在热情地“搞科研”,然而兴趣却不在研究上,“搞科研”并非出于学术性目的,而似乎是他们为满足某种需要的必然选择。于是出现研究课题选择的偏颇,偏重理论性课题,还有就是研究过程的随意性。由于认识、机制、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致使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的教育科研只追求成果,而有悖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素质之初衷,走上了形式主义的轨道,影响了“科研兴校”的声誉。而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导致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总体水平偏低,已无法适应21世纪教育现代化对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闻达 《教书育人》2009,(10):33-33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学校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成长究竟怎样实现?我们认为,教师成长是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搞“单打一”,也不能靠“快餐”来拔苗助长,一定要注重“四大结合”,即必须与学校的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教师队伍的现状相结合,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与目标相结合,必须与所进行的教育科研相结合,找准抓手与突破口,我们在实践中实施了“七个工程”,促进了教师成长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时下,普通中小学搞课题研究已成时尚,但笔者发现一些学校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进入了误区,片面地认为只有“探索”、“创造”才是教育科研,而更多的是在进行着重复研究,导致了人力、精力、财力的浪费,致使一些教师对此褒贬不一。《教育导报》、《中小学管理》等教育权威报刊也曾相继刊出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文章。在此,笔者再来赘谈普通中小学搞课题研究这个话题。首先,普通中小学该不该搞课题研究?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一、普通中小学搞课题研究的好处1.可破除“科研”的神秘感,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教育科研具有不同的研究层次和水平,根据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全国各地中小学教育改革热情的日益高涨 ,“科研兴校”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科研兴校”倡导的是一种校本教育科研 ,其关键的一环是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 ,成为研究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由于中小学教师同时还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教书育人 ,因此实践中的教师研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要么手忙脚乱地在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 ,要么又将其混同于经验性的问题解决 ,其最后的结果都是“科研兴校”似乎并未真正达到兴校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 ,人们不禁要问 :教师研究有何必要、何以可能 ?笔者认为 ,要…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方式的创新。校本教研是紧紧围绕学校中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核心是将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研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由广大一线教师直接参与的教育研究。这就是专家所说的“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由此可见,校本教研并不是要求教师脱离其教育教学实际,搞那些“假、大、空”的所谓“研究”。校本教研要求教师根植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提升为自身能够解决并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寻找理论依据,着手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用于改进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广义上讲,学校中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和现象都可以是校本教研的对象。就学校层面上讲,可以围绕学校存在的重大问题或共性问题。组织教师进行集体攻关,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对教师个体而言,课堂教学与管理、学生教育与管理、备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等难题、困惑都可以成为校本教研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科研兴校”、“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科研蓬勃发展,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已不是新鲜事。然而,“教育科研唯文论”、“教育科研也要治‘乱’”、“泡沫科研”、“科研浪费”等质疑声也不绝于耳。中小学教育科研到底怎么了?参与教育研究的教师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找寻问题的答案时发现:课题多了,但是不知有多少回,教师只是帮助专家检验教育实验假设的操作者和执行者;论文也多了,但是有多少论文,能让我们看到教师的身影,听到教师内心深处的呼唤,感受到教师成长过程中的辛酸和愉悦。教师,本应是中小学教育科  相似文献   

11.
周祥 《教学与管理》2008,(11):17-18
当下,科研兴校已成为许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冶校方略,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的教育科研正成燎原之势如火如荼地开展。然而,在“校校搞科研,人人有课题”的同时,一些不良现象浮出水面:教育科研脱离学校和教师的实际,课题研究不深入、不研究、不积累、不反思,不是实实在在“做”研究,而是装腔作势“玩”研究。研究成果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教育教学常态,不能融入学校的文化,成了某些学校和教师的一种“摆设”。要改变这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郭辉雄 《教书育人》2006,(12):32-32
对一线教师来说,搞不搞教育科研,怎样搞教育科研历来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教育写作具有研究性质,有利于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我校以教育写作为载体的“铅字工程”,有机地减少了教育教学的盲目性,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可操作性,并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审视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繁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份材料[1]显示,“六五”规划期间,参与教育科研的人员总计只有数百人,且主要集中在中央教科所和高等师范院校。到“八五”规划后期,基础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发展,而且群众性的教育科研队伍更是迅速壮大,总数已有数十万人。不少地区的中小学已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的兴旺局面。有些教学改革实验,一个课题组参与不同层次研究与实验的教师就达上千人甚至数千人。从中小学教师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来看,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局面更是喜人。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存在着两方面比较突出的倾向:一是很多教师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教育问题;二是很多教师像专业研究者那样从事着教育科研的“专门化”活动。在一些人看来,所谓教育科研,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统计和分析,然后概括抽象出一般性的原理或技术,目的是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发现“新的”、“科学的”、“实证的”教育知识。于是,在实际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老师们觉得科研很难很神秘,但每一个搞科研的教师或学校都有一个非常大的“野心”,那就是要通过研究发现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真理,而且千方百计地将实践和经验升华为某种理论,一厢情愿地要在更大范围推广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学习。由此,中小学教育科研便走人了以发现某些教育“规律”和“先知先为”目的之误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科教兴国”、“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对教师的素质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教师都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师范学校是为小学培养合格教师的学校,现代合格小学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所以培养师范生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就成为师范学校教育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每个师范学校教师,尤其是教育理论课教师研究的课题。在几年的教育理论课教学中对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开设《教育科研方法》选修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和能力是…  相似文献   

16.
追问与沉思     
张华 《四川教育》2004,(10):15-15
教师科研神秘吗?不神秘。李镇西是广大读者熟悉的由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专家。他的教育科研道路表明:学习、工作、思考是三大法宝。他坦言,他从事的科研并未经“立项”,更未去争取哪一级鉴定。他认为:对优秀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也是一种类型的教育科研;工作并思考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停地理解、运用、体验、反思、总结并自然而然地表达,这就是教育科研。陈明华也是位一线教师,他捕捉课题极强的洞察力和透彻的分析力,使他的教育教学科研论文频频见诸于报刊。这次讨论,他把思维的触角由个人体验延伸到相关因素的研究,提出:要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应当从“燃烧激情”、“激发自由”和“拯救阅读”三个方面有所作为,调动教师开展科研的内在需求。自身要有动力,这是他的经验之谈。顾颉老师长期在教科所工作,经常组织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熟悉面上的情况。他把教师科研的话题放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来谈论,认为参加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阐述了教师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从帮助教师选择课题、运用方法和思想自省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张华这位高校青年学者,研究教育教学执著得近乎痴迷。他发现许多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一些匪夷所思的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那么教育科研就是学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新鲜血液.教师队伍就是学校的细胞,教师应成为开展教育科研的中坚力量。搞教育科研不是为了徒有虚名.追求轰动效应,而是为了“兴校”,创办特色,使“科研兴校”的理念深深根植于教师心中,激励每位教师“要当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相似文献   

18.
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要求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研究的主体。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中小学教师担负着大量的教学教育任务,他们对教育科研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要么手忙脚乱地在教学之外搞“专门研究”,要么将教育科研混同于经验性的问题解决,其结果都没有达到兴教兴校的目的。针对这种现象,人们不禁要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疑问。笔者认为,中小学教育科研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关键要解决其定位问题。以下从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阵地、任务以及途径四个维度,论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背景下,教科研管理之路怎么走?经过反思自己投身教育科研的实践,笔者最深的体会和感受是,“教育教学研究不只是搞个计划,写个总结,一定要注重过程管理。”在新课改背景下,一所学校教育科研的成败、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重视教育科研的过程管理。我校的管理是常态推进“五个一工程”,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科研本身和其他各类科研一样,有规律,但难寻其踪。往往是“好说而不好行”,又由于它是探索未知问题的科学实践,不能搞“短、平、快”;人们往往是“愿说而不愿行”,这就要求我们在领导、实施教育科研的过程中重视教育科研,精心地做好组织工作,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开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