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0年春。浙西南遂昌县石练镇淤头村。合抱粗的古樟,虬枝盘曲,叶色吐翠。古樟下人头攒动,鼓乐喧天。"虎年吉祥,风调雨顺,钱瓯源长,春暖花开,农民朋友们,开春犁田喽!"随着这一声浑厚男中音的喊声,2010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劝农节的重头戏——"班春·劝农"大典进入高潮。这一明代乡村农耕盛典的再现,引来了像我一样的众多外地宾朋不远千里来到遂昌,来探究劝农节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一年前的2012年4月,在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中,汤显祖的经典剧目《牡丹亭》演出于英国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德市。一年后的2014年、三年后的2016年,中国浙江遂昌将与英方深度合作,举行汤显祖、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及对两位伟大戏剧家逝世400周年纪念活动。在遂昌人看来,这得益于自己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让"走出去"成为水到渠成之举。  相似文献   

3.
明代伟大剧作家汤显祖曾在浙江遂昌任县令五年,其家喻户晓的代表作《牡丹亭》就是在此期间酝酿创作而成。十多年来,遂昌县委县政府致力于打造“汤显祖世界文化名人、《牡丹亭》世界文化名著和昆曲世界文化遗产”三大世界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4月7日。一位颀长高挑、美丽儒雅的金发女士走进了浙西南小城遂昌,她被这里满眼青翠的山色、清新的空气和浓郁的戏曲氛围所吸引。她就是来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夫德市的文化使者——莎士比亚出生地基金会副会长菲丽帕·罗林森(Philippa Rawlinson)女士。遂昌是汤显祖为官地,也是《牡丹亭》创作地。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吉卜林在《东西方歌谣》里写到:"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东西方永不相逢,直到地老与天荒。虽然东西在两端,两个巨人面对时,不论种族与疆界,不分东方与西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生活在同个年代,又同在1616年去世,因为两人的存在,东方的遂昌与西方的斯特拉福德市从此相逢、结缘、交流,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6.
2016年,全球共有146个国家及地区以各种方式和活动纪念生于同时代、逝于同一年的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该文通过汤显祖的《牡丹亭》演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莎翁故居演出《寇流兰与杜丽娘》,打动英国观众;中英双方互访两位大师故里;汤显祖故乡江西抚州与他主政五年并创作《牡丹亭》的浙江遂昌的系列纪念活动,彰显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正钱塘江流域文化庙会展示百种传统手工艺文化奔腾的钱塘江给浙江人民留下了富庶的生活印记,也留下了不朽的文化。推动钱塘江流域发展,让钱塘江流域成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大舞台,保护传承是一篇重要的大文章。作为第二届杭州钱塘江文化节重点文化交流类活动,"最忆钱塘"钱塘江流域文化庙会在钱塘江畔城市阳台开街,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流域的文化传承,包括传统工艺、民间  相似文献   

8.
四月的浙江遂昌,姹紫嫣红。4月8日至10日,来自海内外的八方宾朋,欢聚山城遂昌,一同见证了气势恢宏、美轮美奂的2012中国遂昌汤显祖文化节。满城尽唱《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优美而熟悉的唱词又一次萦绕在遂昌,这是各剧种《牡丹亭》"回家"艺术展演的一个场景。  相似文献   

9.
2000年是龙年.2000年第3期<民间文化>杂志登了一篇<大话龙年--听来自民间的说法>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力图纠正一些关于龙的误传,有的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比较可靠,如"龙年是多灾年"就是"子虚乌有的附会".这是好的,但此文还否定了"龙的传人"的说法,就缺少历史根据了.作者比较随便地否定了闻一多<伏羲考>的科学论证,难以说服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0月,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隆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年会"上,山东牟平供电公司"七力合一"文化载体获得"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创新成果奖",公司经理王晓峰荣获"2009年度中国电力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标杆人物"荣誉称号.这一年,牟平电力还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