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听到这个题目大家也许会问:"何谓‘三心’呀?" "三心"之首为平常心.当前,由于各种观念的冲撞、社会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对人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教师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教师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生活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应与生活牵手同行,相信多姿多彩的生活源泉,将会赋予语文教学以生命与活力,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精彩。观察生活——让语文教学与生活“亲密接触”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心灵放飞提供空间。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识字2》时,在学生认识了“太、小、鸟、下、早、牙、上”这些字后,问学生:“你们见过这些字吗?在哪儿见到的呢?”学生纷纷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有的说在家里的牙膏上看到过“牙”字;…  相似文献   

3.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一直陪着我们,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与生活同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学生生活中的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三方面促进语文与生活的相互提升.  相似文献   

4.
如何克服“重理轻文”?需要开具全方,进行综合医疗。如领导者的重视,文科教师的努力,社会各界的支持,文科学生出路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正确对待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这里,想着重谈一下语文教师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克服“重理轻文”的思想。语文教师轻文,说来奇怪,实则有之。例如,有的老师自己教语文,偏偏不愿儿子学文科。他们说:“老子吃亏,还要儿子倒霉吗?”有的老师主张:“语文要主动向数理化让路。”他们说,三个月不上语文课,学生照样听得懂,写得出,三天不上数理化,学生就跟不上了。有的说,学习语文靠社会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活动的增加,语文水平会自然提高,而数理化则要靠课堂讲、课后练,要善于在“题海”中  相似文献   

5.
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我问大家:什么是语文?大部分同学都会说: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呗!是啊,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它和我们的母语——汉语息息相关.可以说从我们出生会叫“爸爸”“妈妈”开始,我们就开始学习语文了.语文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就是我们的生活.因此,要想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关注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活,并且要有一双善于观察、会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温热的、善感的心.  相似文献   

6.
问题:在我们同学之间的谈吐中,会时时蹦出一些从影视或广告中搬来的话。像做作业做累了没兴趣再做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套用电视剧《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话“化力气为浆糊”来发泄无奈。这类“校园流行语”对我们学习语文有没有帮助?应该如何看待它? 解答: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注重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也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已知真理,走认识上的捷径,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经验,其理论根据是“认识捷径说”。过分注重传授间接经验,至少会造成三个方面的弊端:第一,影响认识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认识简单化;第二,影响学习动机,因为“间接经验”的学习不是自发产生,而是外在的,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提出的;第三,影响知识的理解深度。所以,完整的语文学习应该是间接经验和  相似文献   

7.
“三入式”课堂结构,即“入眼”“入脑”“入心”。首先情境导入,激趣入眼;接着,文本深入,解读入脑;最后,生活引入,感悟入心。对精讲篇目的情景导入和生活引入部分进行精心设计,以促进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专业学习的密切联系。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语  相似文献   

8.
童洪星 《教学月刊》2015,(Z1):70-73
一、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引导”请各位语文教师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教别人学语文的人,我们自己应该有较高的语文水平,那么,我们的语文水平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教给我们的吗?当然是,但仔细想想又不是。我们的语文水平归根到底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自己多读、多写慢慢形成的。从教多年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一个学生,即便把语文教师上课讲授的东西全部接受了,甚至消化了,也不一定能把语文学好。有些学生听课笔记做得很好、很详  相似文献   

9.
学生感到作文雅,往往因为思路打不开.如何开扩学生作文思路呢?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命题切近学生生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命题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种方式.教师出题要认真考虑,做到题目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启发性,便于学生展开思路,有话可说.”在指导做8册语文基础训练2组“赞美一样事物”的练习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赞美一样事物”是本组习作的总要求还是写作的具体题目?学生认识到不是具体的题目,而是文章内容的总要求,我问学生:“我们家乡有哪些值得赞美的事  相似文献   

10.
在不少语文公开课上,你总会看到教学脉络分明,环环相扣,一帆风顺,一马平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为什么不出错?教学为什么没有节外生枝?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刻意希望学生出错而幸灾乐祸。我只是觉得,我们平常教学中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出点毛病,怎么到了公开课上就全不见了呢?学生不出错,是因为执教老师没有给予学生犯错的时空。学生犯错,如果教师能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教学便会“锦上添花”;反之,如果教师不能从容应对,手忙脚乱,机械处理,课堂便会“黯然失色”。这样的高“利润”必然带来高“风险”,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自信、智…  相似文献   

11.
一名校长,如何让自己在任期内带动全体教师不断进步,让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真正使自己成为学校之魂?我以为,要做到以下“四心二意”: 平常心。当上校长仍有一颗平常心,保持教师的本色,就能设身处地站在教师的角度看问题,尊重教师。实际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无私心灵的反映,是正直、坦荡心灵的流露。  相似文献   

12.
一、提倡家长要接受现实心理当学生备考或临近中考、高考时,家长应该有“三颗心”。(一)一颗是平常心家长应该将“补偿心”、“超常心”和“内疚心”变成“平常心”。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再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的现实表现、现有能力、现有成绩,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二)一颗是平静心家长应该开始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成绩,能够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顺其自然,不再拔苗助长。当孩子成绩不能提升时,家长能够心如磐石,稳如泰山;平静地告诉孩子:一个人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前进路上不光是阳光雨露,还会遇到…  相似文献   

13.
在东滩初中视导时,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比较少。他们究竟是怎样帮助学生减少错别字的呢?听老师们说:“要想学生少写错别字,教师自己必须先注意,要把正确的字教给学生,教师写错了,学生也会跟着写错。”这话很对。我们在别的学校就看到过这种现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把“欺骗”错写成“期骗”,学生在笔记里也就写成了“期骗”;物理老师把“电量”写成“电(?)”,学生的作业里也写了“电(?)”。东滩初中的校长告诉我们:“过去我们总是强调语文老师要注意消灭错别字,语文老师也的确做了不少  相似文献   

14.
语文这门基础工具学科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会读、会说、会写。这“三会”能力,我们把它概括为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近几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尝试:关于“读”。这是一个中学生随时随地都要进行的活动——阅读活动。而阅读能力是关于了解课文或文章主题的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就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它包括:(1)认读能力。这是学生  相似文献   

15.
语文与生活     
案例一:观察生活一年级《识字2》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今天我们认识了这些字宝宝。(太小鸟下早牙上)你在生活中见过他们吗?在哪里见到的?生:太子奶的“太”。(师鼓掌)生:小吃店的“小”。(竖大拇指表扬)生:牙膏的“牙”。生:小班的“小”生:上岛咖啡的“上”。(鼓掌表扬)……“新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把学习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6.
“懂、会、熟”是张子锷先生提出中小学学生学习的三步曲(见《人民教育》1963年1月号)。我认为这三字诀非常精确。懂,是说教师讲清楚,学生听得懂,是第一步;懂了不一定会,第二步要求会,会讲会读会做;会,不是学一次就能巩固的,还要熟练掌握,运用自如,这是第三步“熟”。要探究的问题是:各科教师用什么办法达到这三步的要求?很值得我们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特点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语文课程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那么,如何让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用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六大解放”。一、解放学生的眼睛和嘴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一直陪着我们,并且会伴随我们一生,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更贴近生活,与生活同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的生活化、学生生活中的生活化、社会生活"语文化"三方面促进语文与生活的相互提升。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学生一写作文便头疼,教师一改作文就心烦。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痛苦不堪,让老师如此尴尬呢?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提桶”,而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寻源挖水。  相似文献   

20.
一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老人平静地说 :“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 ?”“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前要洗手 ;做错事要表示歉意 ;午饭后要休息 ;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 ,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在我看来 ,幼儿教育工作者能以一颗平常心 ,在幼儿园这个领域 ,以启蒙性的、生活性的 ,尤其是稳定性的教育原则对幼儿实施教育 ,在高谈知识经济、竞争社会之前 ,先让我们身边的这些小天使快活、健康起来 ,远要比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