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良好品性、性格,在于从人的内在价值层面塑造其优良的德性意识,内化为其固有的道德素质.惟有在这种稳定的善的品德意志之下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才是真正的持久的善行.而德性之养成是一个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进程,其中,规范约束与美德教化共进是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在道德教育视域,德性养成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德性的文化构成要素是真、善、美,德性养成的文化遵循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耦合贯通,其实践路径是启迪"问学"、唤醒"德性"、引导"德行"。  相似文献   

3.
论学校德育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以培养学生的德性为质的规定 ,而学生的德性是在学生的生活合德性展开过程中养成和完满的。因此 ,关注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的生活是学校德育的题中之义。一德性 ,即善性、向善性 ,人之拥有和践行德性是以善(趋善)的方式把握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 ,使人的生活更好 ,更幸福。而德性本身也是在生活得好 ,趋于更好的过程之中养成和践行的 ,人的德性的养成、完满、践行总是始终伴随着人的生活而展开的。但德性与生活并不总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随着德性养成的社会生活背景的急剧变化 ,德性也是变动的。我国目前正处于…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伦理学中,德性在本质上是内在意志的德性,在价值上是至上无条件的善,德性的本质与价值是人自由自主的确证与标志。完满德性在实践上如何可能?康德认为这首先靠道德的自律,也需要社会文化的教化,同时还需要悬设灵魂不朽,并依赖于伦理社会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学术不端行为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危害,影响着学术求真之本真和学术之"善"的实现。对学术研究者而言,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淀和践履奉献科学真理的精神,更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担当和德性的完善。这种内在的担当和德性的修为显然无法仅靠外在的法律、制度等的约束、管理所能实现,而更需要学术研究主体自身的自觉与自律。伦理规制作为一种价值内化性规制更符合学术活动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德性的塑造需要个体的反思、体验和领悟,规范的养成需要社会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7.
德育教育理论认为:就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学校德育将不再单纯是从外部施加给人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思想道德主体来培养,以主体德性的发展和德性主体的建构为根本目的。学校德育理应重视"规范教育",把合理规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师德表现为德性与规范两个方面。德性是教师对生命的道德意义的表达和张扬,规范是教师对社会存在和社会规则的适应和认同。德性的塑造需要个体的反思、体验和领悟,规范的养成需要社会的规则、制度和机制的引导与约束。  相似文献   

9.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仅仅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而是更喜欢把德性之善看作"因其结果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休谟改变了西方伦理学的传统,把德性之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应地分开,从而把讨论的重点引向了德性之"效用"或"有用"。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是道德高尚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人作为自由的主体,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德性”是人的品质与品性,其功能在于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在和谐社会中,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者,在“德性”规范与制约下,人的个人价值与个人德性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养成教师德性: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道德与德性、教师专业道德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及其关系着手,认为教师德性是教师道德发展的自律境界,养成良好的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追求。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养成良好教师德性的策略: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德性发展的基础;自我修养是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手段;师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发展;优良的环境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2.
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之间的论战使得道德教育一直徘徊于德性至善的高标与伦理规范的底线之间,不知何去何从。从社会存在的层面来看,德性与规范都是构成道德存在的基本要素,规范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应尽的义务和人际间善意的约定,德性则是不可强求的个人选择。从规范到德性的发展过程是道德价值逐次提升的过程。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不同阶段和时期分别予以相应的道德教育内容,使学生逐步成为能够自由、理性地践行道德的公民。  相似文献   

13.
德性就是一种品质,是指任何事物的特长、用处和功能。德性对于人而言视为品质,而对于物而言可视为性质。在休谟以前,西方伦理学家们一般强调德性之“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意义,即德性的内在善。但是休谟的观点与此不同,他认为德性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外在善,即品质对他人或社会的作用。因而他不再把德性之善,仪仪看作“因其自身的缘故”成为人们所普遍追求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时代,具有环境意识应当成为一个高度文明人具有的重要属性.而环境教育是获得环境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环境教育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偏于强调"关于环境的教育",因此,环境教育在新形势下必须发生重大转向,生态文明价值引导下的环境教育应当具有真善美相结合的理念.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意识之真、环境正义之善、环境感受之关教育,将使主体人真正形成自觉、自律、自由的类意识,使主体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价值观,最终促成环境正义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教师德性是教师的必备素质之一,其养成对教师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教师德性的理解来阐释教师德性养成的意义,并提出德性养成的途径,希望有助于更好的促进教师德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人的终极关切,康德的德性理论与教育理论有着密切联系。康德的教育理论其实是一种德性教育理论,可以看成是康德的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内的实践运用。康德德性理论的宗旨在于:个人幸福观应转向个人德性观,意志自律成为唯一的实践法则,人是目的而决非手段。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则表现为:发挥德性的内在教育价值,基于自律的道德教育,人是...  相似文献   

17.
于泽元  王开升 《教育研究》2021,42(3):149-159
师德是我国文化语境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话语,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够展开其应有的范畴,构建师德养成之道.在我国传统文化视野中,师德养成的本质是教师的自我立德树人,是一种"为己之学",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最大的师德所在.通过对"德"的文化发掘,可以发现师德之"德"应该由教师的道德转向教师的"德性",师德的养成要高扬本真自我的德性价值,让教师在日常实践和伦常关系中以身体道,通过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自我统整、诗意栖居而涵养自身的知识之道、人生之道和价值之道.指向德性的师德养成之路让教师能够无违本心进入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  相似文献   

18.
从德性上说,"诚"是包含在善之中的,是善的一个要素,但"诚"又有认识功能,其目的在求"真",是在德性上与"真"的合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又是独立于善的。"诚"在教学伦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意义,它为教学奠定了扎实的伦理基础,有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和教学美德的养成,而现代教学中的伦理危机和教学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诚"的缺失和匮乏。  相似文献   

19.
论 律 己     
律己就是人的自我律令、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节制、自我治理、自我主宰。在心理形式上表现为主体理性与意志对欲望和偏私的自我约束,表现为内心的善与恶通过斗争实现善对恶的控制与约束。它既是道德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与特点,也是人通过道德修养所达成的一种品质和美德,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一个显著特征。律己既是道德的自律本质和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义。一个有律己美德的人,应该是比较正确地解决了义利、公私、理欲关系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决定的人,我们把树立、践行正确的义利观、公私观、理欲观看作是律己的道德内容和基础。律己的品质是需要主体不断修养而养成的,其修养工夫主要表现在坚持道义,以善制恶;反求诸己,三省吾身;克服盲从心理,坚持独立人格,慎始慎终,防微杜渐,而慎独则是有律己品质人的最高修养境界。  相似文献   

20.
道德以实践精神的方式把握现实世界,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规范、德性和善行实际上构成了作为社会现象的道德的具体存在方式。道德教育要完整地体现其实践意义,必须全面把握道德的存在方式,将受教育者持守规范、提升德性、追求善行作为自身的价值目标。只有从道德存在的三个层面入手开展道德教育,才能使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实然与应然、他律与自律在价值中获得统一。道德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道德系统,不断促进道德实践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