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却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尤其是它在造型意象方面的"标新立异",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美学时代。它的造型美学创造,一是从不完整构图到完整构图,二是色彩蒙太奇及其情绪结构线,三是镜头运动处理方法,四是声音造型语言与环境主题,并不断地为以后"第五代"电影所反复演绎,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相似文献   

2.
电影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娱乐元素了,我们会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大家对某个电影、某个导演、某个演员,甚至某家影院的各种"闲言碎语",而这些言语如果在以前,也就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踪迹皆无.幸好,大数据来了,于是电影遇上了大数据!当他们遇上后,会发生哪些情节呢? 情节1:在上映前提前预测是否赚钱 利用大数据的分析,针对社交网络上大家对电影、导演、演员等评论和关注程度,也就是以前我们听到的"闲言碎语",通过分析建模后,我们就可以在电影放映前一定时间段内预测它的票房,从而判断这部电影是否赚钱.国内已经有公司开始做这件事情,那就是我们投资的一家叫新影数讯的公司.  相似文献   

3.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若说电影《护士日记》,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一提起该片的插曲《小燕子》,那可是无人不知、遍地知音。这首歌在电影中由演员王丹凤演唱,半个世纪以来唱红了大江南北,而它的作曲者正是我的父亲—被称为"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的音乐家王云阶……  相似文献   

4.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最近电影市场出现的所谓"绝交电影"现象进行了分析。"绝交电影"即因为对某部电影的意见看法不统一,而影响人际交往关系的电影。文章认为,"绝交电影"是关注度高的大片、制作成本较高、评价褒贬不一,且意义深刻,可以有多种解读方式的电影。进而文章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从"绝交电影"现象浅析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最后简单阐述了"绝交电影"现象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尝试把百年中国电影文化描写为一个异质的、开放的、动态的结构系统,认为如果我们想要把握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就必须要理解本土电影与同时期外国电影文化的相互交叉、相互重叠、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互动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描写百年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分析民族电影的开放、异质的"多元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中,美育是一个根本性的教学层面,对于培养具有原创能力的人才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电影思想为我们实施美育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用"教育蒙太奇"营造审美情境,"装配"一个审美性课堂,是美育的关键;"装配"一个"现代电影"式的课堂,让受教育者在审美中遭遇一个巨大的"问题",从而自行开发其原创能力,是美育的灵魂;"装配"一个"古典电影"式的课堂,在审美中传授必要的知识,则是美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9.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后新电影",是继"新电影"、"新新电影"之后形成的台湾电影新世代。台湾"后新电影"放弃了"新电影"的精英主义立场,致力于大众化、本土化的商业电影生产,并形成了以"台客影像"为主要标志的庶民美学风格。在塑造新的本土镜像的同时,"后新电影"也放大了所谓"台湾主体意识"中的后殖民内涵,表征了当下台湾在中国/西方双重凝视之下的身份困惑。  相似文献   

10.
王戎 《大观周刊》2012,(3):20-20
现今电影已充斥着人类生活,人们理所应当的叫着"电影"这个名字,可大家对其的界定却没有得出清晰统一的答案。对我来说,它不能用任何一种具体的词汇来定义,比如说,艺术、媒介、工业……那都是不完整的。我认为电影不是某一类艺术,但不否认它是由多重艺术发展交叉而生,从而造就的一个奇妙全新世界。这个世界包罗万象,某一个种类不可对它进行定义,而它可以包含所有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高雪 《新闻世界》2014,(8):383-384
在全球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使命。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文化折扣"以及国外电影的强势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一条适合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上影集团任仲伦、万达影业叶宁、乐视影业张昭、大地院线方斌、格瓦拉刘勇,五位业内重量级人物,分别代表传统大佬与行业新贵,进行了一次围绕电影的圆桌会谈。张昭:"拐点"与"C2C"2014年是电影市场一个真正的拐点。从公司运作来讲,《小时代》的成功和《太平轮》的不成功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以更好地看清这个拐点。  相似文献   

13.
马青青 《新闻世界》2011,(7):243-244
2010年,克里斯托弗.诺兰把一个写了近10年的故事搬上荧幕,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感官大片,"梦境"这一母题的描述多少给《盗梦空间》增添了一丝"心理悬疑"的色彩。电影未上映之前影评界的热烈追捧,剧组创作成员的闪烁其辞,都让《盗梦空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正如电影本身要为我们表现的主题一样。影片的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采访中说:"这部电影,完全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对梦境的理解和想象,里面有特有的结构、规则,这些也是诺兰的创作内容之一。"如果将电影界比作浩瀚的宇宙,那诺兰一定是擅长电影叙事形式主义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4.
谭熠 《新闻世界》2013,(12):136-138
2012年2月8日,中美双方就电影产业达成协议,美国大片每年的引进名额将增加14部,同时将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这些数字对好莱坞巨头们而言,如同吹响了开采金矿的号角。纵观此后上映的电影频频打出"中国元素"牌,并且吸金成功。从这些"中国元素"中我们应当看到其中的利好因素,但更应该对好莱坞大打中国元素牌有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党督 《湖北档案》2012,(2):38-41
电影《白毛女》拍摄完成于1950年,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它的故事最原始的由来,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阜平一带不胫而走的"白毛仙姑"传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  相似文献   

16.
合拍片并不是一个新近发明的概念,但与它相关的问题却构成了当下中国电影学术共同体内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方面,合拍片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合拍片"重新整合华语地区的电影资源,构建起全新的华语电影版图,重构全球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民族文化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胡媛 《新闻世界》2012,(3):133-134
《源代码》是英国导演邓肯.琼斯继2009年《月球》之后导演的又一部集成科幻、悬念、穿越的佳作。它通过重复与悬念、穿越与回归、形象与拯救等元素之间的分离与整合关系,铸就了"最后八分钟营救"的电影叙事,打破了传统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叙事技巧,营造了八分钟为周长,不断地循环往复,演绎了视角冲击和心理期待,完成《源代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影蓬勃发展,冯小刚电影面向市场、服务受众的创意艺术,遵循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特点;华谊兄弟面向市场成功打造了冯小刚电影品牌,其运作机制和创意经济以及双方强强联手共创辉煌的创意之道,对探索当前电影企业的体制改革、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慧敏 《新闻世界》2014,(10):159-161
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张艺谋电影的故事模式有较多相似之处,这种模式具有"寻找"式中心事件、危机感不太强烈的悬念、单一线索、单向进展等特征,电影语言注重"在路上"场景的营造;张艺谋电影对这种模式有所发展、改造,故事的结局更加圆满,表现出二者不同的审美走向。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相对成熟,国家大力支持农村数字电影发展大好机遇的到来,宜春市围绕"农村电影工作上水平,放映质量上台阶,农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全力推动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