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乡村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乡村城市化以农业劳动力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镇(乡)集聚,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城市式”发展为主要特征。目前各级各类小城镇在推动城乡经济结合,促进农村工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乡村城市化仍普遍存在土地占用量大而利用率低,规划滞后、布局分散而效益偏低,城市化水平有限、环境质量不保证且市场容量较小等一系列问题。为推进中国乡村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文中拟构了小城镇发展的六种基本模式,包括功能辐射型、产业开发型、科技创新型、市场主导型、生态建设型和文化保护型等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提升新疆经济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必然选择.新疆城市化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城市的形成发展受历史和地域、资源的影响,具有与东部地区风格迥异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疆地区在选择城市化道路的时候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有新疆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本文着重分析形成新疆城市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战略性的重要举措“千方百计遏制日益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推进城市化战略。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情况看,城市化决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成城市,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而是在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同时,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物质文化生活以及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达到城市的水平。因为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空间和规模限度,因此,城市化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聚集,还包括人口素质的不断提升,而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无庸质疑,城市化和教育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诸多的教育形式之中,笔者认为社区教育是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最适用、最需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释义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成正比,呈现高速发展趋势。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文明标志及创新的载体,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具有集聚、规模和辐射等功能效应。2000余年来,城市内涵随历史发展不断丰富。城市化一词的出现至今也有百余年历史,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理解不同。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多变的软硬件系统化过程,是从传统向现代全面转型和变迁过程。不仅是农业人口向非农、并向城镇的聚集,而且是城镇在空间数量、区域规模、功能作用诸方面的扩大,以及城市经济关系、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与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新概念有所区别。从区位论、结构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论,从梯度推移、增长极与地域生产综合论到产业集群论的演进,体现了城市化发展理论的深化。不同学者对城市化动力机制认识不同,但在“推拉”机制上形成共识。不同阶段和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地区,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相异,而其相同点包括:农业工业化推动、比较利益驱动、农业剩余贡献和制度变迁促进等。  相似文献   

5.
<正>城市化健康发展是解决一系列战略问题的重要路径。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数以亿计的农民将告别农业和农村向城市的二三产业转移,受二元体制结构的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我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特有方式。进城农民工始终处于城市边缘地位,其市民资格的缺失造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片面性,影响到经济稳定和社会和谐,加快推进农民工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讨论农业问题离不开城市化,因为人们似是而非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向城市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城市化成为一个时髦的口号,就受到了地方政府的百般推崇和矢志不移的推动以及对农村的空前轻视。  相似文献   

7.
所谓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从而就业、生活、文化、价值观等诸多方面与城市逐渐趋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的,主要有:(1)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2)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转变,而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经营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新型农民与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自发向有组织发展,进而向产业化发展演进,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与市场行为互为补充,协调一致,互相促进,要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相关体系,从而实现最终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运行机制,达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和劳动力资源分布的平衡与协调。发展劳务产业,就是要按照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政府要从主导和管理转向提供有效服务上来,坚决避免政府在劳务输出上采取大包大揽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和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实现农民非农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同时不可避免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增加一方面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隐患。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过程,是一个世界的普遍现象,它主要表现在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称非农业人口),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城镇集中,并且伴随着城乡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化发展的结果。无论社会发展阶段和政治制度如何,城市化总是客观存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明显加快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也应该研究和加快城市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信息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化促成的农业科技革命必然使得农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这有利于加深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有利于城市影响的扩大,促进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同时,信息化全面提高城市化内涵,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的特点、成因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乡人力资源结构大调整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已呈现出大规模、跨时空、谋求多元目标等新特点。其原因在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改革中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使城乡人力资源重新配置成为必要;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壁垒的松动则为该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在于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祥卉 《职教论坛》2004,(31):49-5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约五分之四的人口在农村.由于农村经济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存在着城乡差距过大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三农"问题长期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较大幅度地提高城市化水平,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近代以来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脱离传统而进入现代社会的必然进程。城市化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关于城市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变化过程。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有不同的理解,分别对城市化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人类学认为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转为城市生活方式;经济学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农业活动向非农生产活动的转换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农业 城市农业是以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围绕城市、依托城市和服务城市为目标的高度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和高效益的区域性农业。它是与传统农区农业相延续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其实质是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基础,以国内外城市需求为导向,在不断接受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辐射的基础上,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农业是农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1.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发展从城市诞生之日就开始,并且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城市发展不一定就是城市化,它的内涵比城市化要宽泛得多.城市化只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化的开始比城市起源要晚,一般来说,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正如吉斯特和费瓦指出的那样:"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也就是说,尽管城市先于工业而诞生,但城市的高速发展,则是近代产业革命后,工业化不断推动的结果.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城市发展史并不等于城市化的历史,城市化是随着工业化的出现而大力发展的,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在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城市化过程在英国1900年已经完成."城市化"作为一个总体概念的价值对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已经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77-84
伴随着城市化产生的越来越强大的"聚集效应"挤压着城市空间,致使聚集空间趋向极限,带来了各种"城市病",逆城市化也随之产生。伴随着逆城市化而来的是精神、交通、土地、财政、发展以及环境、农村资金等压力增大,空心城市形成,城乡户籍制度催生出"伪逆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加快落实户籍改革制度,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促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推进,选择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转变等方面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经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但在向市场农业迈进、实现新的飞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障碍,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等,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和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因而必须走农村城市化道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产业的高级化也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可能。走“一县一城、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镇为纽带”的聚集型城市化道路,是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