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多学科视角中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必须有坚实的多元化理论支撑.剖析这些理论与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之间的关联性,是推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前提.文章选择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审视了高职院校制度,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若干原则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职教论坛》2012,(22):60-60
孙卫平、董仁忠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观点,试图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公共产品概念源于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真正得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3.
学术前沿     
《职教论坛》2012,(22):60-64
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的理论基础探析孙卫平、董仁忠在《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4期中撰文:通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相关观点,试图为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公共产品概念源于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真正得以逐步发展、成熟起来。其中,  相似文献   

4.
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的逻辑,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消费特征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内的非竞争性,并且是一种有着消费容量约束的俱乐部产品。政府、高职院校图书馆、高职院校师生存在着供给、生存、消费的关系。完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首先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支持,持续扩大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供给,其次需要构建消费者参与高职院校图书馆治理的机制,第三需要拓展社会服务,履行面向社会需求的公共责任。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视域下,我国高职院校不断结合西方教育理论,深入到各学科各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以现代信息化为导向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理念及模式的转变,为高职院校人才培育工作奠定了有力的教育基础。而在教育管理层面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高职教育管理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各专业教育方法、模式及内容的改革,推进高职院校教育层次及教学水平的提升。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概念,探析新公共管理理论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及适应性,提出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公共教育发展方式的选择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为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当前高职院校制度中学校章程虚空、政府管理错位、社会参与失效等问题已经突显,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新的背景下,加强对高职院校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建立高职院校章程、夯实高职院校制度根基、优化院校治理结构、完善董事会制度、营造有助于自主决策的外部环境,能有效推动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和依法办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本源性问题之一。公共选择学派对教育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以公共教育制度为载体,主张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政府官僚利益的维护者,公共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直接民主控制下的官僚制度,公共教育制度重建的有效路径在于走向市场自主控制的公共制度的选择。公共选择学派的教育与国家关系理论以其特定的历史性与境遇性对西方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智群 《文教资料》2010,(28):237-239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公共基础课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面临的困境.对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教学理念转变过程中面,晦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高职院校重要的任务之一,公共艺术教育在其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还从当前教育现状出发,对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8,(39):4-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多元智能理论是高职公共基础课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高职公共基础课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有着什么样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融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来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1.
高职高专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技术学专业专科生的培养应以结合教育部大力推行的高职高专教学改革工作为目标,体现高职高专特色,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训练场所。  相似文献   

12.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庆  石伟平 《教育研究》2012,(5):69-73,78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首先应关注中高职有机衔接。本文明确了中高职衔接的公共课程改革目标,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的高职公共课程改革面临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难以体现公共课程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不统一和中高职院校沟通不畅等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明确中高职教育目标、加强中高职深度对话、沟通及联合办学、采用分班分层教学等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教育现有入口模式门槛高、面向窄,不利于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人才,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入口模式改革,应突出开放性、终身性特点,坚持以考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为在职人员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打开通道,同时建立有利于中高职衔接的高职统考制度,并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5.
试论职业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职业教育的内涵,需要立足于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可从适应性、中介性和产业性三方面加以探讨;职业教育主要有学校本位、企业本位、社会本位和学校—企业综合四种模式;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学徒制、学校、学校—企业混合和企业导向的多种机构共同参与等四种形态;现代职业教育机构具有自身经营机制,它的教育生产活动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于整合学术知识和技术。  相似文献   

16.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既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然而,与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学徒制且最成功地发展起来的国家,也是历史上最早提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国家之一。英国现代学徒制具有学制灵活、培养目标多层次性、政府强化管理等特点。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改革应借鉴英国的做法推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经历了恢复重建、初步发展、深化改革、创新发展4个发展阶段。全面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重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可以总结以下历史经验:坚持构建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当地发展的现代特色职业教育之路;坚持职业教育的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坚持改革职教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的良好格局;坚持依法治教,重视职业教育法律和制度建设。展望未来,重庆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应转变传统观念,加大宣传力度;明确政府定位,加强统筹规划;深度促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元育人;优化职教教师结构,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品牌建设,彰显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8.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监控和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高职学院考试改革的主旨是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要确定高职院校学生成绩的认定标准,明确考试改革的思路与方向,进行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考试改革.要采用全新的考试方法,建立新的考核制度与实施细则,使学分制的实施建立在深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广东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应以全省的中高职教育的现状为基础。目前全省文秘专业中高职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设置呈现多样化,尚未建立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这些情况,文秘专业的中高职有效衔接应做好招生工作的衔接、专业设置与人培养目标的衔接、课程设置与课程标准的衔接。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应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时代性。教材的改革应立足培养目标,强化课程应用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多种媒体一体化,增大教材弹性,为学生发展构建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