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对鲁迅认识的历史上,能够标出许多有创见并深具影响的批评家和捍卫者。其中冯雪峰和瞿秋白的名字不能不占有显著的地位,他们对鲁迅的认识和阐扬,不论就时机还是就观点内容来看,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过程中,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政治观点的差异,出现了象陈西滢等一些基本上贬低和否定鲁迅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异常的是,在新文化运动和革命阵营内部也出现了贬低和否定鲁迅的倾向。从一九二八年一月创造社出版的几种刊物同时载文猛烈攻击鲁迅开始,对鲁迅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是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文化传统,但又不是唯一的文化传统,这就意味着鲁迅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蜿蜒起伏的。鲁迅研究者总希望鲁迅一直热着,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龙头老大,只要坐上鲁迅研究这班车,就会青云直上,成为永远的先锋派,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说来耐人寻味,在人们的文化兴趣日益多元化、经典的热度大为减弱的今天,鲁迅著作在多家媒体关于百年文学经典的读者调查中仍然高居榜首,就连对平面阅读不再抱有多大兴趣的网民在网络上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还是名列第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社会上也出现了一股贬低鲁迅的倾向。有  相似文献   

4.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择取”是与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顽固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相关联的。他的“择取”往往是矫枉过正,而非“全方位”否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鲁迅毕生都致力于:彻底批判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和从外国“拿来”进步文化。这实际上是鲁迅“择取”的具体表现。面对80年代海内外出现的新儒学、文化热和现实中国的一些社会现象,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批判精神,尤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5.
在成人高等教育这条战线上,我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多年中常常涉及到文化革命的伟人鲁迅先生;在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时侯,又常常提到孙伏园,向学生介绍伏老的崇高人格,因而早想写点文字来奠念伏老。然而,由于教务缠身一直未能提笔。近年来研究鲁迅或现代文学史的学者,写了不少论述伏老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作为与贡献的文章,如《不可忘却的孙伏园》、《副刊大王孙伏园》、《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等,作了客观评述。正值伏老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偶尔见到有些论著,或者贬低伏老一生对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发展史的贡献,或者歪曲伏老对鲁迅先…  相似文献   

6.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的指示,是理解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思想的发展是“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直到一九三一年才“从进化论最终的走到了阶级论”。这种观点贬低了鲁迅前期的革命思想,否定了马列主义对鲁迅思想的指导作用,是一种错误而有害的观点。今天,为了正确地认识鲁迅思想的发展过程,以便更好地学习鲁迅,必须对这种错误观点加以剖析,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王吉鹏在鲁迅比较研究领域开垦出一片沃土,在鲁迅与外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同李春林合作的学术著作《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在鲁迅与中国文学、文化比较方面有学术著作《鲁迅民族性的定位——鲁迅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史》、《鲁迅与中国文学比较研究》、《鲁迅与中国作家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孔乙己》中想阐述的观点,无疑和鲁迅本人想解决(或构筑)的国民性问题有紧密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关注,以及他那扎实的古文功底,绝妙的讽刺艺术,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笔者认为:了解鲁迅应该熟识《孔乙己》这篇小说,应该从鲁迅的自我觉醒意识开始。同时,走进鲁迅世界,则意味着了解中国文化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认识鲁迅     
论文针对多年来出现的贬低鲁迅的种种观点,从“知人论世”入手,列举了鲁迅生平的诸多文学创作,包括文学作品和理论文字及学术著作与译述,详加分析;更从社会活动方面,细论鲁迅对我国民主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和革命活动的贡献,提出作者对鲁迅的认识和评价,既实事求是地肯定鲁迅的伟大历史功绩,也指出他所存在的历史局限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杂文,是鲁迅的创造,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体。长期以来,它遭到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非议,特别是海外的某些研究者,根本不承认“杂文”是文学作品,认为鲁迅一生只不过写了几部短篇小说和几篇散文。他们之所以故意抹杀、贬低杂文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突出地位,一是由于政治偏见,以成见代替文艺批评;一是由于无知,没有丰富的历  相似文献   

11.
鲁迅特别关心青年的读书,多次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看法。介绍鲁迅先生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和青年们一起学习思考。鲁迅先生的这些意见是在当时的语境下说的,不免有偏颇和局限。而鲁迅所批评的许多弊病还在延续,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鲁迅民俗观的形成,主要与国外人类学派民俗观、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影响有关。与借民俗以研究历史或表达人生情趣不同,鲁迅的民俗观是一种启蒙致用的民俗观,但其部分观念并没有超出同时代的其他人物。人类学派民俗观与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成就了鲁迅的民俗视野,但同时也弱化了鲁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新生代作家的“鲁迅小说绝对比不上郁达夫,他的杂文谁都可以写”、“鲁迅是快老石头”、鲁迅等“老一辈的作品,他们到我们这里已经死亡”等观点,提出郁达夫对鲁迅的评价。郁达夫认为鲁迅“是中国作家中的第一人”;他的人格精神令人崇拜;鲁迅是我们“民族光辉的人物”.如果愚蠢地打倒鲁迅,我们就可能重回到做奴隶的时代。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萧军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萧军在为人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的提携下成长为杰出的革命文学家;他不仅对鲁迅独立的精神人格深为钦仰,且在人生的一路独行中秉承鲁迅人格之独立精神并将鲁迅的侠义质素发扬光大;同时萧军还在文本实践中与鲁迅精神中的流浪气质遥相呼应,并在杂文创作中继承鲁迅杂文现实主义的文风。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在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矛盾和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这时,重温鲁迅,重提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珍视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无疑有益于我们对当今社会和文化的深刻理解,有益于探讨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也有益于我们对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国学"的承传,从而进一步繁荣当今的文化、文学和学术事业。然而,仍有人在网络上大谈"鲁迅是思想文化的负面资源",流传甚广,因此,必须加以澄清,重提和珍视鲁迅精神文化资源的正面价值、当代意义,以正视听。鲁迅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的,限于篇幅,我们主要从鲁迅精神、鲁迅的思想文化、鲁迅的文学和学术等三个方面的主要领域进行论述,并力图揭示出它的正面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鲁迅没有过时,鲁迅研究还有着广阔的空间。当下的鲁迅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一是发掘鲁迅的和谐文化资源;二是总结鲁迅的文化斗争经验,回应当前文化思潮的不良倾向;三是鲁迅精神品格研究,防止鲁迅被“软化”;四是深入开展鲁迅生平研究;五是拓宽鲁迅作品研究的空间;六是拓展鲁迅的比较研究;七是开拓文化视角新领域;八是拓展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九是加强鲁迅研究之研究。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美术”研究无疑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鲁迅与美术这一研究视角切入,还原作为艺术家的鲁迅,美术对鲁迅审美观的影响,以及鲁迅的艺术家审美型人格等几方面、综合概述美术对鲁迅艺术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鲁迅研究更加直面现实,有必要倡导“为人生”的鲁迅研究,即充分认识鲁迅的文化资源价值,面向中国当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出的问题,展开鲁迅研究。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我们还处在“五四”时代,还处在鲁迅时代,“民主和科学”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旗帜,我们更需要鲁迅。具体地说,鲁迅与大学文化精神,鲁迅的“民魂”思想,鲁迅的知识分子观,鲁迅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和谐文化资源,鲁迅反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斗争经验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