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疑”,即“自学存疑——质疑答难——设疑引议——启思释疑——述疑多练” 的简称。它以“疑” 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于生疑,终于疑释,缘疑而入而又缘疑而出,通过求“疑”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并传授知识,是改革文言文串讲式传统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五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疑问为引线,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可分为“自学生疑—讨论排疑—点拨解疑—练习化疑—创造质疑”五个基本步骤。其中“创造质疑”一项,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不可强求一律。下面仅以《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为例,对“五疑式”教学法及其运用做一些说明。一、自学生疑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并对课文的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篇等提出疑问,然后利用工具书等参考资料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弄不清的都勾画出来,待下一步讨论排疑。初读课文后,学生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林黛玉和贾…  相似文献   

3.
获知始于生疑。疑,即疑问,疑惑;亦日疑义、疑难。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设疑,启发他们排疑、解疑,帮助他们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促进他们顺利地运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跨越知识间的难度障碍。从指导学生感知、认知、获知的原则出发,运用“四疑”教学法,即“自学质疑——精讲释疑一讨论排疑——练习解疑”,以“疑”来组织课堂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个人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倡导实施了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即:设疑定向、引疑探究、质疑回授、置疑拓思。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实际就是将动态的教学过程演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四疑”教学法,是引导和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让学生学会思考进而学会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愿望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学问学问 ,一学二问。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张“博学”要从“多问、多闻、多见、多识”着手。《论衡》中也说 :“知能之士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可见“问”和“学”的关系多么密切。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还说 :“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 ,就是学会思考问题。我们现在的学校往往是学‘答’ ,学答案固然很重要 ,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答 ,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本质时也指出 :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主动性包括主动读书、生疑 ,向老师提出问题 ,与同伴议疑…  相似文献   

8.
“中学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阶六步”。“四阶”是指“引读感知阶段”、“启读生疑阶段”、“研读演练阶段”和“运用迁移阶段”;“六步”是指“指导预习——同步教学——分组讨论——异步训练——课堂小结——课外练习”。   “引读感知阶段”即“指导预习”,是老师布置预习思考题,或提出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启读生疑阶段”即“同步教学”,是指创设与新课相适应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认知心理,启发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将学习的基点和重点点示出来,并注意激疑、诱疑,使学生产…  相似文献   

9.
把质疑问难引进课堂,需要学生不仅要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还要使自己的脑筋处于完全开动的状态中,要随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  相似文献   

10.
李安平 《教师》2024,(5):51-53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一种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教育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因此,文章将深入探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其中包括课前引导预习、课堂议论练习以及课后自主复习等策略,以期锻炼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系统整理所学内容、科学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