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动态生成"这一教学名词不断闪现于我们的眼前,激荡着我们的思维。所谓"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语文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在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等建构的一个教学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那么,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发展呢?  相似文献   

2.
陆维一 《成才之路》2012,(33):51-51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对话、碰撞的过程中,会衍生出许多丰富、鲜活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资源。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就需要教师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变奏",或循着学生的思维想开去,发现学生的困惑、理解的偏差;或挖掘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中与教学有关的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无痕化"教学。  相似文献   

3.
黄志华 《考试周刊》2012,(93):70-71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由许多灵动的生命体组成的动态过程。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应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住、随机应变,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在数学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时时"以生为本",时刻关注变化着的学生的生命,使课堂教学充满学习成长的生命气息,让教学更有效地向纵深推进,实现持续生成。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其崭新的教育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动态生成”这一教学名词不断闪现于我们的眼前。激荡着我们的思维。所谓“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即语文课堂目标的实现,是在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同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间,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教学主体性的体现,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潜在的、隐性的)的必要条件。“因材施教?与“见机行事”是实施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辞海》中说,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的状态”。笔认为,课堂中的“动态”是指与“静态”相对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都是不断变化的,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比较复杂而多变的“场域”的过程。所谓“生成”,就是“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它与预设相对应。它没有既定的、现成的目标,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王娉 《现代教育》2013,(5):84-84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中,常常衍生出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这就是所谓的"课程动态生成"。课堂教与学的主体都是人,而人的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7.
"生成"是相对"预设"而言的词语,"预设"简而言之就是"预先的设定",如教学计划、教案等都是预设的产物。"生成"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任何课堂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活动下生成的过程,它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面性的特点,"生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封闭僵化,没有活力。在课堂中,教师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想教学,而要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境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瞿晓峰 《科学课》2008,(6):6-10
一、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概念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的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都是不断变化的,且多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比较复杂而多变的  相似文献   

9.
韩圣芳 《考试周刊》2010,(57):52-52
我们曾经对"精雕细刻、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慢慢地咀嚼,发觉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完美",实质上仅仅是学生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感觉不到生命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冯乃广 《成才之路》2012,(24):44-25
正开放的数学课堂是会超出预设而发展变化的,课堂的变化往往来自教学中的动态因素,合理应用课堂上的动态因素将会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美丽且具有活力。一、怎样对待教学中的诸多动态因素教学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许多动态因素,但这也正是教学魅力之所在。关注因动态因素而形成的"动态资源",就是关注"原创思维",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质量。1.捕捉新鲜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日益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不确定因素也增多了,这些动态因素随时会生成新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提倡阅读教学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有效生成教学资源,使课堂优质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  相似文献   

12.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会衍生出丰富的鲜活的教学资源,这些动态的教学资源一经教师的巧妙运用,就会使一堂传统的课堂动起来,一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精彩的课应该是教师备课时对课堂生成的预设和讲课进程中出现的课堂生成的完美结合。所谓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学情分析等的预先设计。所谓教学生成,是教学中随  相似文献   

13.
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或“达成”新的教学效果呈现。课堂生成,是课堂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能力形成的体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获得了双丰收,必定在课堂上有精彩的生成表现;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那在生成的环节中必定会无动于衷。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看重课堂生成,必须追求课堂生成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4.
姚志林 《现代语文》2009,(12):74-74
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所谓"预设"就是教者在一节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设想与安排。所谓"生成",即生长和建构,它是指教者在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中所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祥凤 《考试周刊》2010,(39):188-189
一、主题与背景 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今天,课堂教学从"预设形态"到"生成形态"的研讨和实践正在深化。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它们可能引发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而这些生成性目标的形成又会影响预设性目标的教学。此时,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根据自己已备好的教案,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和课堂的完整性,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形成;要么过于追求生成性目标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  相似文献   

16.
动态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的教学活动过程,其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形成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具有过程的开放性、资源的生成性、活动的主体性、交往的互动性等特质。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尤其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在课  相似文献   

17.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18.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评价标准有很多,众说纷纭,从评价"教"到关注"学";从"预设"到"生成"都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产物,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的"生成"应是"课堂动态生成教学",也就是老师、学生、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倡导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提倡阅读教学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有效生成教学资源,使课堂优质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  相似文献   

20.
【背景描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由于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无论我们对教学过程做多么精心的"预设",依然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即"非预设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