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直译"是从属于周氏兄弟整个改造中国语言的博大思想的。他们正是站在中国语言改革的高度来论述其"直译"主张的,甚至于鲁迅的"硬译"成为了现代汉语变革的暴力手段。在翻译研究框架下,从中国近代的文化场景和文本语法的角度重新审视周氏兄弟的日本文学翻译,将拓展周氏兄弟和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的翻译实践大致可分为两种路向,一是意译方式,二是直译方式,前者以严复等封建士大夫为代表,后者以周氏兄弟等精英知识分子为代表。严复等人立足于汉语,以汉语为中心,强迫外来语迁就汉语的传统,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中西在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系统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与严复等人以中化西的视野及中国文化优势论不同,鲁迅将中西文化作为两大相互平行并各具价值的文化体系来对待,意在借《域外小说集》的直译方式,为中国小说现代化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新形式。由于受到章太炎语文观的影响,周氏兄弟倾向使用古奥语体翻译中国传统小说里完全没有的西方象征主义与心理描写,这是一种对先秦古汉语近乎偏执的使用,且逐字逐句地对应外文的内容甚至是语法,这无疑是对文言文表达能力的一种极限试验,很难被当时读者所接受。从严复等人到周氏兄弟的翻译实践,将文言对于现代思想的涵纳能力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失败,预示着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文言对于西方文化翻译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翻译实践促使了"文言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周氏兄弟失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为革命与为艺术的思想差异。这一差异在五四时期潜藏在二人的思想当中 ;五四后 ,随着双方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其矛盾愈益明显。导致兄弟失和的家庭矛盾亦是双方思想矛盾的外在表现。周氏兄弟的不同选择 ,既是互斥的 ,又是互补的。它们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两极现象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80年代,周氏兄弟以花山岩画为原始素材的油画作品引起广西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寻根热”,使花山岩画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得到再次解读和释义。周氏兄弟用现代的艺术观念去激活古老的文化精神,为中国艺术精神融入当代世界艺术提供了通道。从周氏兄弟的绘画作品切入,探究中国传统艺术与世界文化接轨的路径,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走出去”提供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氏兄弟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他们,中国新文学恐怕会黯然失色。周氏兄弟在现代乡土文学上的贡献尤其可圈可点。本文试从周氏兄弟的理论与创作实践入手分析论述他们对现代乡土文学的贡献以及对当下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在一系列的器物改良、制度改良都失败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便开始往外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周氏兄弟便是其中之一。他们东渡日本,在那里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想的浸染,终于寻求到利用文学来改变国民精神使中国富强的解决方式。《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因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便是这时产生的,文章中两人表现出众多的相似性,却也表现了若干相异的方面。本文旨在以这三篇论文为例,比较两者的早期文学思想,并从中发现两人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公民社会理论发生并成长于西方社会,公民政治文化是中国公民社会构建不可缺少的心理文化背景,传统专制的政治文化,如王权思想、人治思想、臣民意识等,则压抑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培育。因此,要实现这种传统政治文化的转化,由臣民转化为公民、由王权转化为民主、由人治转化为法治,为中国在公民社会的构建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因此,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转化的研究,对于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蕴含了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造就具有“自由之意志、独立之人格”的民主社会的建设者,崇尚有尊严的多样性、有理想的包容性和健康心态的批判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众议 《科技文萃》2004,(6):100-103
最早将<堂吉诃德>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周氏兄弟,即鲁迅和周作人.他们于20世纪初在日本接触到了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明自古至今未曾间断,重点表现在主流思想的传承和演变上。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兴起于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于秦汉,此后不断发展,影响至今。1840年前后,受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全方位冲击,中国社会兴起向西方学习的主流思想,新旧思想间出现争斗、交替和初步融合。从20世纪初开始,结合西方社会思想和中国的国情,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这些主流思想的引导下,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伦理思想的世界意义——施韦泽的中国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韦泽不仅是20世纪西方世界一个在文化和道德意义上的伟大人物,而且基于其实现西方文化再生的目标,对中国思想、特别是中国伦理也进行了独特和系统的研究:提炼了欧洲接触中国思想的进程,给予中国伦理以最高的评价,对中国文化的复兴充满了期待.在21世纪初中华文化呈现复兴曙光的关键时刻,充分了解和深入探讨施韦泽关于"中国思想的世界意义"的观念,对于中国学界提高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将提供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他的民彝思想植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周氏兄弟文学创作民俗视角的内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追寻周氏兄弟成长中的生活环境,民俗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民俗文化浸染、民俗角色培养下的人格养成、终生难逃的故园情结三方面,分析周氏兄弟文学创作民俗视角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和以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在领导用人思想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中国社会偏重以人为中心的人治主义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比较重视人才的道德与素质;西方社会偏重以事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思想,在用人方面更强调规则化和制度化。分析比较中西方传统用人思想对现代领导使用人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了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指出他的民彝思想植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努力,并一次次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鸦片战争  相似文献   

17.
周氏兄弟(Zhou Brothers)名列全球在世艺术家作品销售金额排行榜的前10位。2007年8月31日,"周氏兄弟三十年创作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被定为中国美术馆今年  相似文献   

18.
维系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始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诚然,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不落先秦之窠臼。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文化打入中国,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烈冲击,使本土文化自身逐渐发生嬗变。国人为了探求新的文化模式,则产生了各种新的思想。因此,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者研究西方传教士在华的历史需要注意到,西方传教士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不仅受到中国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大影响,也受制于他们的西方背景,包括当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源流、西方教会自身发展的阶段性、西方修会的组织和灵修生活特点。我们对西方传教士的一些看法受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非基督教思想的很深影响,所以我们的传教史研究也需要关注西方教会史和修道传统研究中的学说史和文化史。也就是说,全球史的视野有助于传教史研究的深化。本文主要以近代早期耶稣会的情况为例。  相似文献   

20.
庄严 《现代企业教育》2014,(22):282-28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各国间经济、文化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不同背景的交际参与者也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本文试图从隐私、客套语、风俗习惯阐述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从日常生活、思想、语言等方面阐述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从而分析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中西方文化趋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