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澍──一们从偏僻乡村步入清朝政治舞台的人物.他以一各秀才起步,几经奋斗而进入清朝统治中心,做过士余年京官,当过近二十年地方官,成为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他的周围,曾聚集过从多的能人俊才.受过他的培养,举荐事影响,相继出现了林则徐、贺长龄、陈銮、梁章钜、李星沅、...  相似文献   

2.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但以其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因利用档案赢得宋辽边界谈判,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纵观1300年来的历史,每个世纪的90年代初,中原地区都有气候异常的纪录,并且集中发生在93年。请看——公元693年黄河下游大水,决口漫溢,淹及河南12州。公元893年秋天大旱,殃及陕西、山西、河南大部地区。公元993年黄河决溢,淹及豫东豫北,民多溺死。7月京师(今开封)大雨十昼夜不止,秋禾多败。公元1093年4月至8月昼夜大雨不息,畿内、京东西、淮南、河南皆大水。  相似文献   

4.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但以其科学巨著&lt;梦溪笔谈&gt;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因利用档案赢得宋辽边界谈判,在世界外交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我觉得,多读些古诗文,“活用”古诗文,会使原本比较缺少形象的科教卫新闻标题做得更加精当凝炼,更加余味无穷。科教部在这次好标题竞赛中获二等奖的《沈括在天应迫问,钱塘何无天文馆》和三等奖的《晨风吹浊物夜雨涤轻尘(肩题)全省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题)》这两个标题.从某个角度说都得益于古诗文。望及他的杭州身份来拉近新闻内容与本报读者的距离,让读者有一份贴近感亲近感。而以古人沈括之口来提问,是要造成一种“引而不发”的效果,引领读者去阅读全文。古诗文在动词的运用上往往十分讲究,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暖风薰得游人醉”中的“薰”和“醉”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和“弄”字,字字用得出神入化。在《沈括在天应追问,钱塘何无天文馆》一题中,用“追问”而不是“发问”也是有想法的。我认为,用“追问”就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也就表明了记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沈括与档案     
李清平 《浙江档案》2005,(11):31-31
沈括,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祜八年(1063)考中进士后,被派去编校昭文馆的档案,担任馆阁校勘,从此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老普里尼与《自然史》谈论西方百科全书史,不能不提到古罗马的老普里尼及其百科巨著《自然史》(又译《博物志》)。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生于公元23年,23岁投军,还指挥过舰队,学过法律,当过官(在西班牙代理过总督),但一生主要以著述为务,曾留下7部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然史》。全书37卷,分为2500章节,引据500多位古代学者的著作。书成于公元77年,老普里尼将它题献给罗马皇帝提图斯(公元39~81)。题献不过是表示一种意思,但全书160卷羊皮纸书卷手稿并未献出去,而是传给了他的养子小普里尼(Pliny the Younger,公元61~113)。后者也是一位学者,以传世的书  相似文献   

8.
1.公元975年(北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准奉诏修定《诸道图经》。开宝"四年正月戊午(二十一日),命知制诰卢多逊、扈蒙等重修天下图经,其书汔不克成。六年四月辛丑(十七日),多逊使江南,求江表诸州图经,以备修书,于是十九州形势尽得之。《宋准传》开宝八年受诏修定《诸道图经》。"(《玉海·开宝修图经》卷十四) 按:《宋史·宋准传》谓"宋准字子平,开封雍丘人。开宝中举进士,翰林学  相似文献   

9.
在浙东四明山中心地余姚梁弄镇,有一座古代藏书楼,它是黄澄量于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建立的。黄澄量,字式筌,号石泉,浙江余姚梁弄人。他自幼好学,爱书如命,青年时受知于窦东皋,与浙东一带的知名学者交往甚密。他  相似文献   

10.
毕舁,北宋时人。他的生平事迹,除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简略地说他是“一介布衣”(平民)外,已无从查考。我国唐代(618~907年)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把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刷上墨,铺上纸,印出正字。到五代时(907~960年)甚至用雕板印刷了“五经”。但雕板印刷有局限性,它既费时又费料,难以应付社会上日益增长的对书籍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1.
清代 ,辖境的社会治安是地方官的主要职责之一 ,考成极严。辖境发生刑事案件 ,又不能在限内破案 ,地方官就要受到处分。因此 ,在清代 ,特别是清中叶以后 ,遇到辖境发生刑事案件 ,地方官常常隐匿不报或重案轻报。本案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起讳盗案件 ,但又不仅仅如此。本案本身并不复杂 ,但从报案到结案用了将近 10年的时间 ,实在出于情理之外 ,而这也正是本案使乾隆帝震怒的原因。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 ,反映了乾隆年间社会政治的一个侧面。现予刊布 ,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吕小鲜  相似文献   

12.
《永乐大典》是我国五百多年以前编成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它是我国最珍贵的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明代初年,明成祖朱元璋对藏书还比较注意,早在北伐进军时,他就命征虏大将徐达把元大都(北京)的藏书运回南京。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登基后,就开始下诏征求遗书,并建立“大本堂”收藏。到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一次下令征书。到了明成祖即位后,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七月开始编书,总负责人学士解缙,另外还有140多人参加了这项工作,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编成初稿,定名为《文献大成》。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文献大成》的基础上,又大规模地进行补充,扩大收录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共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订成11,095册。因为这书是在明朝永乐(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的年号修成  相似文献   

13.
沈括与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他祖籍钱塘县(今属杭州市),母亲是苏州人,他曾长期寄居苏州舅家读书,并参加苏州发解试,还作为苏州举子代表受到宋仁宗召见。因而苏州是他第二故乡。一说后来“随母入籍吴县”(民国《吴县志》引同治《苏州府志》)。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在赣州广播电视系统,还是在赣州的广大电视观众中,只要提到曾凡才的名字,可说是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然而,更多的观众却只知其名,不识其人,曾凡才的名字在新闻节目里出现,并不是为了扬名,而是意味着一种责任,接受观众的监督。熟悉曾凡才的人都知道,“他办事认真,性格开朗、耿直,为人厚道。也许是长期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这种性格;也许是那段想读书又没书读的岁月,养成了他刻苦学习、认真办事的良好习惯;也许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又地地道道地当过农民,才使他在长期的艰苦磨练中,养成了忠厚老实、善待他人的优良品格。1…  相似文献   

15.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南侵,于该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 公元前202年——秦亡后,刘邦和项羽之间展开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这年以项羽败退至垓下,不久在乌江自刎而告终。从此刘邦登上了皇帝宝座,国号为汉。 公元627年——是年8月,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到达印度,在那里受学并讲学,于公元643年携带657部经论动身回国,645年回到长安。 公元1407年——航海家郑和(回族)率舰队通使“西洋”后,于该年返国;后又多次出国航海,促进了中国和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史称“郑和下西洋”。  相似文献   

16.
唐代前后都有人到过西域中的今新疆地区,回到内地也传播了他们的见闻,但古代最杰出的新疆新闻传播者当属唐代的玄奘。 提起玄奘,人们往往想到《西游记》中的唐僧。他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玄奘不能混同。 提起玄奘,人们会说他是高僧、旅行家、翻译家,不过很少注意到他还是古代新疆重大新闻的传播者。经他传播的初唐时西域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洛州(今河南偃师)人,本是京城长安的和尚。为求佛法,公元627年秋他  相似文献   

17.
烸铂 《档案天地》2014,(9):35-39
正赵炎,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51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宫,相声表演艺术家。1968年下乡到兵团三十二团五连。当过农工、开过拖拉机。曾创作表演革命故事等曲艺节目,多次参加文艺汇演受到好评,是兵团的优秀曲艺演员之一。1976年赴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同年调中央广播说唱团演员。1985年,曾荣获中国十大笑星称号。名字的由来其实赵炎本不叫赵炎,他叫赵  相似文献   

18.
开皇13年(公元593年)和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曾两次大规模地禁绝和焚毁谶纬之书,结果使自西汉末以来盛行于世的谶纬之学在历史上“寝传寝微,几于灭绝”。谶纬之书远在战国时即已出现,到西汉末,纬与谶合二为一,从原来的“辅证经义”转变成荒诞无稽的封建神学。东汉光武之后,又成为统治者借图谶以谋夺皇位或巩固政权的工具。同时,谶纬之书在社会上广为流行,也起了极坏的影响,因而当时就有有识之士加以抵制。至隋时,文帝虽严令禁纬,但他本人恰恰是靠“应篆受图”,以所谓“禅让”的方  相似文献   

19.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卒于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终年六十四岁.包拯二十三岁举进士,先后任知县、监察御使、转运使、知谏院、知府、三使司和枢密副使,是宋朝的著名官吏,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公,后人尊称包公.  相似文献   

20.
我和李新民是多年从事档案工作的老同行,又是相潭大学档案专业的同班同学.从1988年毕业回各自的县(市)至今已12年有余,从未见过面,连书信也很少往来,只是同学之情,他所患之病时刻挂念在心上,多次想去看望他,总是难以启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