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国 《文教资料》2011,(13):106-108
初中音乐教育应该遵循学生的审美接受心理,充分张扬学生的创造个性,通过优化活动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遵循学生审美心理,有效培养审美能力;拓宽学生想象空间,努力培养创造能力;适度开展创编活动,全面提高音乐素养等方面阐述了张扬学生创造个性、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审美为核心,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自由地、主动地参与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充分地体验音乐情绪、陶冶高尚情操,培养音乐爱好,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喜爱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董建委  贾瑞伟 《天津教育》2022,(18):137-139
<正>“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则难以对音乐形成全面的理解。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合唱在中学音乐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中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和高雅的情操,以及培养他们的整体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因此,合唱教学和活动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程所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化,因此,教师应依据音乐教材的内容特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音乐学习能力的场景,引领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体验,通过音乐学唱、欣赏等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创造时空,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爱音乐、学音乐和享受音乐的乐趣,从而提升音乐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享受音乐、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通过多种审美体验,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致力于学生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音乐创造潜能的激发,发展学生难能可贵的音乐个性。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笔者尝试从诵读、演唱、表演这三要素中寻找音乐与审美的纽带,以真情的诵读情境、多变的歌曲唱法、丰富的表演活动为小学音乐审美教学"锦上添花"。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正>在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课是一片盲区。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小学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领悟音乐欣赏课的魅力;创编课堂舞蹈,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制作乐器,为学生打开创作之门,从而全面培养农村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课程中,“感受与鉴赏”这一教学领域所以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因为音乐鉴赏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提高对音响的聆听能力,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培养审美感知,包括音乐辨别力、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记忆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基础;培养审美情感,包括音乐情感辨别力和音乐情感表现力,以及音乐情感理解力,这是音乐审美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音乐教育是艺术的、审美的教育,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把“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从中有所受益;要培养中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音乐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自觉地发挥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作用。审美能力。音乐以美的音色、美的节奏、美的和声、美的旋律,构成美的形象,振奋人们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教学中以  相似文献   

15.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十分必要.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精心选用具有审美价值的练习曲、进行美的富有感染力的弹奏示范和帮助学生分析、处理弹奏作品外,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后的音乐教材,要求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灵活设计音乐课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引导学生实践和创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析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首先分析出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和构成,以及高中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特点。其次分析出高中音乐鉴赏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最后分析出高中音乐鉴赏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感知音乐的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8.
音乐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对音乐的感受、鉴赏、创造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对美的认识和发现的能力。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结合自己的教研活动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审美能力;(2)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启发审美思维;(3)扩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开阔音乐视野;(4)问题带动思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20.
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生活中审美实践培养出来的,这就离不开审美教育。人的审美教育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其中音乐教育就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体验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主要从创设情境,感受音乐美;放飞想象的翅膀,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美感培养;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四方面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