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地成长……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们一片绿色、一片阴凉。离开你,回头一看,你依然是地平线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树,即使年华老去,依然是社会的栋梁之才。"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像树一样的老师"。如果说青年教师是一棵棵充满希望的小树苗,学校就是树苗成长的沃土。镇江外国语学校的"五共"发展特色理念——共读、共写、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是在"自治"统领下的乡村教师自觉、自愿、自发的指向于教师专业发展、协同发展、精神发展的一种民间性组织。以共读名著、共研课堂、共写随笔为主要手段,致力于乡村教师的相互学习、一同研究、共同成长,形成了乡村教师"自治共同体"专业发展的"共读、共研、共写、共商、共享"的有效路径和"聚、行、思、建"的有效策略,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以"五共"策略构建新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教研组织与活动方式变革的一种尝试,有利于推进教研制度的改革,加快建设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现代教研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的关键在于"专业引领",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引领学生开展高品质的课程学习活动。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主要体现在"课程信念力、课程开发力、课程执行力、课程协调力、课程反思力"五个方面的专业发展诉求。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需要实现"五力共举",并在"内生"与"外发"两个方面谋求有针对性的策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寿光市职业教育现代职教体系初具规模,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在校企合作方面,我市职业教育坚持"瞄准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企合作,引领专业发展"的工作方针,形成了校企合作的"五共模式",即共同办学、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同研发。  相似文献   

6.
学校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决定于学校良好教研文化的构建。在此思想指导下,学校进行了以"构建‘和谐共进’的校本教研文化"为主题,以校本管理文化、校本研修文化、校本研究文化以及校本活动文化四方面为内容的实践研究,"和谐共进"体现的是一个团队互助共进的精神需求和工作需求,它的核心指向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和谐共进"的校本教研文化在有效提升教师素养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教师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笔者就如何做好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这一工作提出了五项策略,即教育科研“五项修炼”——学习、实践、培训、合作、研究,并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8.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战略部署。在对这一部署予以解读的前提下,刻画出"五水共治"政策场域,并建构政策拓扑体系,针对"五水共治"中的各要素划组措施集群。在此基础上,探索政策共同体建设,明确政策共同体的实现目标(形式合法性、民主正当性、技术科学性),以期对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通过运用人际反应性指标量表调查江苏、江西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共情心理发展状况,发现高职学生认知共情发展较好,而情绪共情发展较差.高职学生性别、学习专业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其情绪共情的发展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共情心理,改善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实物分析、叙事分析等研究方法追踪G老师的专业成长经历,提出了“生涯规划——师徒结对——课例追踪——读书修炼——网络研讨”这条适合职后五年内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构建了以“院校联盟”为平台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1.
教师自主专业发展强调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主、自律与自觉。教师可以经由如下途径,强化自我教育,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笃于专业承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原动力";善于学习——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不竭"能源";勇于实践——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勤于反思——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助推器";精于研究——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快车道";乐于交流与分享——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12.
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其中的形式化、机械化、空泛化等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共构”就是一种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一场二策略三发展”。“一场”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构场;“二策略”是指采用共构引领和共构同化的培养策略;“三发展”是目标,即通过培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采用这一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校本培训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性严重不足,其中的形式化、机械化、空泛化等现象尤为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共构”就是一种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一场二策略三发展”。“一场”是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共构场;“二策略”是指采用共构引领和共构同化的培养策略;“三发展”是目标,即通过培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采用这一模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成效。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1月8日,第二届南京市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日活动在石鼓路小学举行。与会来宾欣赏了由教师团队呈现的一场教育教学研究盛宴——"美师之美美美与共"。活动分为五个篇章:打开、叩问、融合、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标志性合作模式,在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中开始推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作为一种跨"大学——中小学校"的区域教师"培养—培训"联盟,其组织章程亟待体现以下质量保障要素:"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有序性、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大学——中小学校"多导师制的落实、"大学——中小学校"教师素养提升的多赢性、专业发展学校组织运作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和中小学共同合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事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师培养模式。汕头职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借鉴该模式,开展了"学前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平台"省级教改项目的研究,并提出了实施基于建立PDS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方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乡村治理正处于"解构—重建"的多重挑战与结构性矛盾之中,客观上要求政府与社会构建"多元共治"新范式。文章基于组织行为学、建构主义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视角,探析农民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带来的影响,发现新时代乡村治理正经历一系列结构性变化:民主政治——由认识关联走向利益趋同;经济发展——由小农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文化认同——乡土文化日渐解体,"乡风文明"正在重塑;治理格局——治理主体多元化与差序化共存。农民合作社与乡村自身不仅在治理特征、治理手段和治理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而且农村合作社在盘活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盘活参与动力——重建乡村治理权威、盘活治理资源——重构多元共治模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为乡村治理增添了新的活力。针对"多元共治"模式的现实约束,通过以人为本——夯实治理基础,主体建设——提高治理能力,赋权组织——寻求法律制度支撑,外部资源——拓展发展空间等策略,建构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形成有效的"多元共治"格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下"治理有效"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藤幼儿园的秘密》,朴实无华的文字中蕴藏着对童心最本质的探索和最珍贵的教育秘密,能满足不同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需要。共读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可以给总没时间阅读的老师一点压力,赶紧读起来;给感觉读书收获小的老师一个与他人交流碰撞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教师们产生了有意义的共同话题。我们选择《藤幼儿园的秘密》这本书进行了系列读书活动,但作为研修活动,我们让阅读产生了新的意义,让共读在有步骤有计划的问题引领下,成为一次以书籍为桥梁的教师深度学习与探寻“孩子国”的过程。在阅读中我们围绕每一章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阅读任务,开展了五次不同类型的小型读书会。以下总结的是五次阅读中的共性经验。  相似文献   

19.
安福杰  谭道军 《文教资料》2007,(33):169-170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教授Everett M.Rogers提出了新事物发展与扩散的五个步骤:了解、兴趣、评估、试验、采纳。教育技术专业的出现与发展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目前,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发展存在"大跃进"现象,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阻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2012,(12):65-67
文笔塔下,古运河畔,成长着一所活力四射、特色鲜明的百年老校——江苏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学。丰厚的底蕴、创新的精神,凝练形成了学校"解放——在头脑风暴中我们变得更聪明;在心灵对话中我们变得更阳光"的核心办学理念。师生携手共成长。近年来,学校依托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课题《"独二代"儿童阳光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从课程、课堂、活动等层面进行实践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阳光阅读快车道"打开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